家長症候群

家長症候群

家長症候群是指家長在教育子女過程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這類問題容易影響到師生關係及孩子的學習。

簡介

家長症候群家長症候群

中國的父母親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焦慮的家長了,尤其是在教育問題上。從不惜血本擇校的狂熱,到千方百計報班的痴情,從夏令營消費的攀比心態,到中考高考帶來的酸甜苦辣……無不折射出他們內心裡那種無法祛除的焦灼和憂患。
專家學者們論證了考分高與有沒有出息無必然關聯,比如中美兩國教育界都發現了一個有趣的“15名現象”,即將來在社會上最有出息的往往是班裡考試成績排在15名上下的學生。有的專家也對“用智商情商”這種急功近利、殺雞取蛋的做法提出強烈質疑,認為像這樣的“優秀的代價”很可怕,而且,事實證明,如果一個缺乏內在的激情,缺乏良好的感知能力,也無從談什麼真正的創造力,世間只不過多了一個平庸的怪物罷了。其實,成為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

特徵

1忙茫茫

雖說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才會讓孩子學習各類才藝;但現今忙碌的工商社會,的確有不少父母都忙於事業,對孩子的學習無暇關心。有些家長只負責接送和繳交學費,從不清楚也不參與孩子的學習,更遑論關心孩子在家練琴的情形。我相信這些家長,在工作結束之餘還是會想關心孩子的狀況,只是,忙碌的工作沒有停過,日子一天拖過一天,心中的這份關心遲遲沒有兌現的時候。當然這樣的父母,對於正想偷懶的孩子和老師實是最理想不過;但若是有心想學習的孩子及認真教學的老師而言,缺少父母的關心,孩子的學習效果通常要打很大的折扣。

2過度投入和關心

過度關心的家長為了孩子幾乎任何事都可以放棄。為了清楚了解上課情形,擔心孩子無法自行吸收理解,即使上班時間翹班、塞車、趕老遠的路程、每節課一定要親自陪孩子上課;不僅幫忙錄音,自己也一旁勤抄筆記,有時父母因太疲倦還忍不住在一旁打起瞌睡。課堂中更不時叮嚀孩子要專注用心,然而突然插話,反而易使孩子分心或打斷思緒。有些更喜歡就近陪坐在孩子身旁,以便對上課過程一覽無疑,深恐有半點遺漏,卻不自覺已經造成孩子和老師彈奏時空間上的一大阻礙。
另有些十分關心的家長,因擔心陪同孩子上課會影響老師和孩子的感受,並不參與上課,然而內心卻是十分焦慮的。課後頻頻詢問孩子上課情形,但孩子的回答有時反覆不一,或是細節語焉不詳,反而更增添內心的疑惑,因此轉向他人打聽。這種間接取得的二手資訊,未必都是客觀正確的,旁人的偏見可以不負責任就造成對老師的傷害。因此,家長若有任何上課的疑慮,不妨一兩次陪同孩子上課就能清楚了解;有任何問題也應直接向老師詢問,和老師面對面溝通,更能了解老師真正的想法。
3喜歡引用專家

此類型家長通常都是十分重視孩子的各項學習發展,孩子學鋼琴就購買整套古典名曲全集;孩子學美語便捨得花費數萬元,把從幼稚園到大學的美語教材通通搬回家;自己也很認真涉獵該領域的知識、書籍、任何報導、雜誌、無不閱讀或剪貼、甚至連道聽塗說來的馬路訊息,也相當重視。同時,這類型家長大多十分有主見,也都有一定水準以上的教育程度,最常見到的情形是,一開口說話就喜歡引用專家之言:
「我有一位親戚也是主修音樂的博士,他曾說...」
「我看外國的音樂百科全書上這樣說...」
「上次我參加一個講座(Masterclass),那位教授說...」

其實,這類型家長只是求好心切,同時擔心自己並非專業,個人的意見無法獲得老師的重視;當然也可能是希望在老師面前留下博學的好印象,因此期望藉由引用一些專業書籍或專家的言論,加強自己論點的份量,能得到老師的重視與肯定。但結果常常適得其反,因為老師聽到的感受卻可能以為家長在質疑他的專業能力不足,而故意引述專家的言論;尤其當雙方看法不一時,更容易予人有挑釁之虞。因此極易造成彼此間的誤會,雙方關係自然不易和諧。
4喜歡比較

凡是人都經常犯「比較」的毛病,但是否能理智控制和智慧判斷,則因人而異。有些父母過度熱衷比較,不僅比較孩子和同學的成績,甚至在換過兩三個音樂老師之後,儼然成了老師評鑑專家;即使已經選定老師,或許太擔心孩子輸給別人,仍然不停打探每位老師,常常坐這山還望那山高,甚至逢人便詢問:
「哪位老師教得比較好?」
當然,這類家長也會經常詢問自己孩子的老師:
「我的孩子和班上的XX同學,誰彈的比較好?誰比較有音樂天份?...」

試問每位父母不都是經過層層考慮,千挑百選,才決定給現在的老師教嗎?那么,當初一定認同這位老師的優點,才決定讓孩子與其學習的。因此,老師的教學情況若無不妥時,應該信任自己所選擇的老師才對!家長若常在背後詢問打探,通常這些話最後還是會傳到老師耳里,反而造成心理上的芥蒂。而且我們都曾身為孩子,當時最不喜歡的應該也是父母常拿我們和別人比較。
5過於急功近利

有些對老師不夠信任或過於焦慮的父母,還會找兩位老師同時教導自己的孩子。這種情形,尤其在準備參賽或升學考試時最為常見。多數的情形是,父母還要囑咐孩子絕不可讓雙方知道;有時其中一方老師知情,並願意配合另一位老師的進度。

也有過度干預老師教學進度,常常催促老師進度跳快一些,深恐孩子的程度就會落人後;卻忽視孩子的能力是否足以勝任。更有要求老師每學期都要讓孩子參加比賽,大概以為像購買樂透彩券,數量多中獎機會就會提高;比賽參加多就容易得獎?有如此想法的家長不在少數。至少,他們認為有參加才有機會。然而,沒有足夠和持續的時間培養實力,實力無法提升僅靠頻繁參賽又如何能得獎呢?並非每個孩子的學習狀況和能力都適合頻繁參賽的,對學習反而有負面影響。
6對孩子的認知與事實有差距

父母對自己孩子真正的實力及性向,應該要有清楚的認知,不要過度膨脹也不要壓抑,更應避免不切實際的幻想。甚至事前即提出高標準的期望,比如--「你將來一定要當醫生」、「你要努力成為音樂家」...等等,將自己做不到的夢想加諸於孩子身上。也有些家長過於美化孩子的優點,而刻意忽視不足的部分。舉例來說,老師在對孩子的學習狀況做描述時,有時會給予一兩句鼓勵性質的讚美,目的是希望孩子不要泄氣,但有些對自己孩子自視過高的父母,聽到老師的稱讚,立刻滔滔不絕自己讚美起來。可想而知,老師真正期望孩子改進的重點,卻一直無機會說出口,整個對談都模糊了焦點。

甚至有些對孩子存有超高期望的家長,甚至老師也明白告知,然而家長都不願面對事實,反而在成果不如預期時,不僅不自我檢討,相反的,還將責任推是老師教導無方所致。
7對孩子過分袒護

過於袒護孩子的家長也十分常見,除了上課時隨侍在旁、口渴遞茶水、天冷加衣服、不時噓寒問暖。有時上課進行一半,還要求老師暫停休息,讓孩子享受一下點心,補充體力才有精神繼續上課,而孩子其實一小時前才剛用餐。一節課下來,常因關心孩子的各種狀況而不停中斷。

孩子功課若沒練好,父母也會先幫孩子解釋理由,深怕孩子遭到老師責備。月考到了、或是疲倦、小感冒、家長一定幫孩子請假,考試後或旅遊回來,也因疏於練習再幫孩子請假。即使實在沒有任何理由,只因偷懶而表現不佳,家長也總是幫孩子緩頰。當孩子在家練琴遇到困難,選擇逃避練琴,家長不僅沒要求孩子努力,或幫助孩子建立規律練習的模式,反而要求老師減少作業;但另一方面,卻仍寄望孩子的學習效果突出,突飛猛進。然而上課有一搭沒一搭,又很少用心練習,看在老師眼裡,甚是哭笑不得。
8對孩子過分嚴格

相對地,有些父母對孩子期望甚高,而孩子的表現也確實不錯,但父母仍不夠滿意,經常提出更高的要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