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名人

宜昌名人

宜昌名人,本詞條著重介紹宜昌歷史上出現過的名人,以及與宜昌有關的名人,以揚宜昌文化,展宜昌風采。例如屈原,昭君,嫘祖,王篆等。

本詞條著重介紹宜昌歷史上出現過的名人,以及與宜昌有關的名人,以揚宜昌文化,展宜昌風采。

屈原

屈原,(約前340年~約前278年),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中國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就是創立了“詞賦”這一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離騷》、《九章》、 《九歌》、 《天問》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離騷》是我國最長的抒情詩。後世所見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漢劉向輯集的《楚辭》。這部書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離騷》一篇,《九歌》十一篇(《東皇太一》《雲中居》《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九章》九篇(《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迴風》),《天問》一篇等等。
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鬱悶,開始文學創作,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其作品文字華麗,想像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粽子餵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後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以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划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的故鄉是: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
下圖是秭歸屈原祠前的屈原塑像

昭君

王昭君,姓王名嬙,南郡秭歸(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匈奴呼韓邪單于閼氏。她是漢元帝時以“良家子”入選掖庭

的。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傳》)
王昭君與西施、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出塞後,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師,後為匈奴右日逐王。時,王昭君以大局為重,忍受極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復株累單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於居次(“居次”意為公主)。公元前20年,復株累單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後,33歲的絕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

嫘祖

宜昌,遠古稱西陵,是西陵部落分布的中心地區。《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這位偉大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正妃,相傳就生長在這片土地上。


嫘祖,又稱雷祖、累祖,民間謂之蠶母娘娘。作為黃帝元妃,是遠古神州大地的第一夫人。她與黃帝生有兩個兒子:一個叫玄囂,一個叫昌意。根據《大戴禮記》和《史記》的記載,夏、商、周三世帝王,春秋十二諸侯以及戰國七雄的祖先,均屆於黃帝與嫘祖的血系,跟他們一脈相承。因此,西陵之女螺祖這位與黃帝並列的“人文初祖”,不愧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母親。
嫘祖,聰慧勤勞,是中國教民養蠶繅絲的創始人。為解決人們的穿衣問題,促進人類社會的文明進化,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被後世尊為“先蠶”,享譽海內外。
螺祖,不僅教民養蠶繅絲,而且還輔佐黃帝,巡作九州,為開創中華基業,盡心盡力。終因積勞成疾而死,被葬於出巡的途中衡山岣嶁峰。
作為螺沮故鄉的宜昌人民,索有尊賢敬祖的優良傳統。早在宋代,即將西陵山列為峽州(即宜昌)八處古蹟之首。明代又在此山興建西陵山廟。每逢農曆三月十五,相傳這天是嫘祖的生日,舉行廟會。祭祀螺祖,世代延續。直至1940年5月,嫘祖祠堂毀於戰亂時,才終止。為紀念這位中華炎黃子孫的偉大母親,時下我市又在西陵山廟舊址重建嫘祖廟。

王篆

明朝兩京御史、晉位少宰——王篆
出生於今湖北宜昌點軍區紫陽.
王篆官至吏部左侍郎,固有“鐵御史”稱號,加之其為官清廉,對母孝敬,被老百姓尊稱為“王天官”。《宜昌府志?士女傳(上)》中就曾記載:“王篆,字紹芳,嘉靖乙卯舉人,壬戊進士,初知吉水縣事,歷官兩京都御史,晉位少宰,揚歷中外三十餘年,固有‘鐵御史’之號。張居正櫪政日,以天下才推之,歿猶薦以自代,神宗書其名於御屏。......”
關於王篆,民間還流傳著一些美麗的傳說。據說:王篆很小的時候父親病故,王母一人就承擔起養育王篆、王勇、王明兄弟三人的重任,當時家境很是貧寒。一天有一四川道人趕一塊“蜈蚣地”至湖北,傍晚時候行至此地突遇雷電交加,天降大雨。他發現山中有一戶人家便想借宿一夜,行至門前見一婦人正在紡布,便上前說明來意;老婦人道家境貧寒那就委屈道人一夜了。此老婦人就是王篆之母。王母心地善良,也非常的仁慈,她心想客人是遠道而來一定非常的辛苦,於是便狠心將自家唯一一隻下蛋的母雞殺了招待道人。第二天清晨,道人準備起程趕路。突然一道金光閃過,那塊“蜈蚣地”怎么也趕不走了,王篆一家人也出來幫忙,但想盡辦法還是不行。這時道人說:“這可能是天意吧,就此罷了,這塊地就送給你們吧!”王母再三推謝。這時道人突然對王母說:“我看你大公子是個奇才,還是送他去讀書吧,將來一定大有作為。”又轉身對王篆說:“你將來要是做了大官,一定不要忘記了養育你的母親。如果你母親百年後,就將她葬在這塊‘蜈蚣地’里,你上要效忠國家,下要體貼民情,如果能做到這些,此‘蜈蚣地’就會造福於江南。”後來王篆進為官後還常常千里迢迢的回家探母,當地老百姓都尊稱他“王天官”,王母百年後就葬在如今的“碑灣”,從此便有了富庶的江南。

楊守敬

清末民初傑出的歷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目錄版本學家、書法藝術家、泉幣學家、藏書家。有83種著作傳世,名馳中外。楊守敬,字惺吾、號鄰蘇,晚年自號鄰蘇老人,湖北省宜都市陸城鎮人,1839年6月2日,楊守敬生於宜都陸城一個商人家庭。楊守敬同治元年(1862)中舉,同治四年(1865)考取景山宮學教習,1874年考取國史館謄錄。1880年至1884年任駐日欽使隨員,歸國後先後任黃岡教諭、兩湖書院教習、勤成(後更為存古)學堂總教長。1909年被舉為禮部顧問官,次年兼聘為湖北通志局纂修。1915年1月9日,楊無疾而終,逝於北京

,終年76歲。楊守敬逝世後,民國政府派專車護送靈柩回宜都,歸葬宜都龍窩。
楊守敬是學壇公認的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他用畢生的精力和學識,運用金石考古等多種方法研究《水經》、《水經注》,歷經四、五十年。集我國幾百年水經研究之大成,撰寫有代表巨著《水經註疏》、編繪有《歷代輿地沿革圖》、《歷代輿地沿革險要圖》和《水經注圖》等。
楊守敬是金石學家,又對目錄版本學造詣頗深。撰著有《湖北金石志》、《日本金石志》、《望黨金石錄》等。編輯有《寰宇貞石圖》、《三續寰宇訪碑錄》等。目錄版本方面的著作有《日本訪書志》、與人合輯的《古逸叢書》等等,都頗受當時學者名流的推重,至今也是少有的傑作。
楊守敬的書法、書論馳名中外,於楷、行、隸、篆、草諸書俱長,撰有《楷法溯源》、《評碑記》、《評帖記》、《學書邇言》等多部書論專著。在日本期間,楊守敬以精湛的漢字書法震驚東瀛,折服了許多書道名家。他還應邀講學、交流書藝,且收錄弟子,在當時的日本書道界括起了一股“崇楊風”,其影響至今猶存。
楊守敬堪稱近代大藏書家。在搜藏的幾十萬卷書中,海內外孤本有幾萬卷,宋版藏書有數千冊。為保存國家文化古籍,他多年節衣嗇食購買,或“以有易無”換來,尤其是在日本期間,大量購回古籍漢書,得書數萬卷“遂盈筐篋”,運回祖國。其中有十分珍貴的六朝及唐代抄本,有世所罕見的宋元版古籍,為保存祖國民族文化遺產,作出了巨大貢獻。
楊守敬一生專心致志,刻心學習,一絲不苟,嚴謹治學,既是他的成功之道,也是他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他十一歲時,由於生計而輟讀,開始習商,但仍不廢學業,白天站櫃檯,晚間在燈下苦讀,常至雞鳴才就寢。十八歲時參加府試,因答卷書法較差而落榜,於是他發憤練字。十九歲再次參加府試時,五場皆第一。為寫《水經註疏》,他對《水經》和《水經注》作了深入研究和考訂,總結前人的得失,比前人的研究更為周詳,終於賦予《水經注》的生命。
2006年05月25日,楊守敬故居和墓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歐陽修

歐陽修不是宜昌人,但是夷陵(今宜昌)縣令
歐陽修(1007~1072年)【注音】 ōu yáng xiū ,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自稱廬陵人],漢族,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與唐韓愈

,柳宗元,宋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
宋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十月,朝廷大臣范仲淹由於直言諫事被貶,身為宣德郎的歐陽修為之鳴不平,因此也被貶為夷陵(今宜昌)縣令。當時夷陵屬峽洲管,這是歐陽修被貶後寫給峽洲判官丁元珍的一首詩,表現出他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決不屈服的頑強精神。
當時,年方三十的歐陽修不僅博覽群書,還深入到社會最下層,體察民情,廣泛收集資料。歐陽修愛夷陵的百姓,愛夷陵的山水,也愛夷陵的物產。他稱讚到:“夷陵紙不甚精,然最耐久”,“天下帳籍,唯峽洲紙不朽損”。經過四年多的貶謫生活之後,回到京師,皇上又下詔書,將他遷升為集賢校理,即監察任免京師一般官員和繕寫收藏各類文書等。於是,歐陽修利用此機會,下令“用河中府紙供公家及館閣為官書”。
歐陽修在後半生中,雖然政績顯赫,詩文蓋世,但一直念念不忘夷陵。他認為,自己後來之所以能得錦文華章之美,正是由於在夷陵從逆境中受到了鍛鍊的緣故。
歐陽修在夷陵雖然只任職一年零兩個月時間,但他“為政風流”、“為民祈雨”,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受到夷陵人民的愛戴。為了紀念他,後人曾在夷陵城內建有“六一書院”,一些景賢造士之輩匯聚在這裡拜讀歐陽公的作品,紀念這位著名的“六一公”。

陸羽

陸羽非宜昌人,但宜昌茶因陸羽而名
宜昌縣古稱夷陵,又名峽州,古往今來,素以所產茶馳名神州。早在唐朝,茶聖陸羽就在《茶經》中寫道:“山南,峽州上;襄州、荊州次;衡州下;金州、涼州又下”。將峽州茶列為上品。

著名詩人皮日休吟道:“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園裡火煎嘗,吳僧漫說鴉山好,蜀叟休夸烏嘴香,入坐半甌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鹿門病客不歸去,酒渴更知春味長”。讚賞小江園茶(峽州古名茶)品質超群。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任夷陵縣令時賦詩云:“春秋楚國西偏境,陸羽茶經第一州”。並在西陵峽境內扇子山下蛤蟆碚泉品茶留詩:“石榴吐陽岩,泉聲溝溶谷,能邀美泉客,繫船留崖腹。陽精分月窟,水味飄茶綠,共約試春芽,槍旗幾時綠”。
陸游在“三游洞”品峽州茶時寫道:“細啜襟靈爽,微飲齒頰香”,贊其色、香、味俱勝。
明朝王象晉的《群芳譜》把峽州的小江園、茱萸茶,碧澗茶,明月茶列為極品。
全國著名茶葉專家吳覺農教授1979年乘船經過西陵峽時贊道:“山川秀麗,當有名茶”。
可惜由於種種原因,歷史名茶早已失傳。為了挖掘傳統茶文化,恢復峽州茶的生產,宜昌縣茶葉科技工作者從1979年開始了地方名茶的研製工作,1980年試製,1981年至1983年正式研製,茶葉也幾易其名,由“太平毛尖”到“峽州毛峰”,最後,根據明代詩人田鈞贊泳峽州風光名勝古蹟之一“仙人橋”的《夷陵竹枝詞》“仙人橋上白雲封,仙人橋下水洶洶,行舟過此停橈問,不見仙人空碧峰”。定茶名為峽州碧峰,將峽州秀麗的風光融入品質超群的茶中。1984年,峽州碧峰通過湖北省科學技術委員會鑑定,定為湖北名茶。
峽州碧峰屬半烘炒條形綠茶,其品質特徵是:外形條索緊秀顯毫,色澤翠綠油潤,內質香高持久,滋味鮮爽回甘,湯色黃綠明亮,葉底嫩綠勻整。

張劍秋

張劍秋,1891年2月6日生於宜昌府東湖縣城(今西陵區),一生執著于振興實業,曾創辦包括百貨、碾米、印染、化工電鍍、電燈、電話諸業,成為宜昌民族工商業的先驅。
張劍秋唯讀過幾年私和相中學,後為謀生出走他鄉。1915年後曾任江西宜春縣民政科科長、代理縣知事。幾年官場生涯,目睹軍閥混戰,政治腐敗.國弱民窮之現狀.1921年毅然拋棄仕途,回故里走實業救國的道路。
回宜後他籌集資金,將自家—小百貨店擴充為宜昌最大的泰升廣貨號。它座落繁華的鼓樓街,店堂寬蔽,有店員10多人,在滬、漢設莊進貨。其數百往來客戶遍布湘北、川東、重慶和鄂西各縣,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達到鼎盛期。
商業已有相當發展後,他另闢蹊徑;嘗試創辦製造業。他派人往著名的化妝品廠上海三友實業社了解生產工藝,重金聘請該廠一位掌握配方及研配絕招的技師,獻出秘方並在滬實驗成功後,將此技術引進宜昌,於1925年創辦志成化妝品作坊,生產香水、雪花膏應市,銷路良好。
1928年,張劍秋集資8000多銀元開辦益豐碾米廠。該廠擁有的動力加工設備、職工人數等,較行業大戶略勝一籌。由於重視質量、信譽,價格合理,量谷量米,用斗用升公平誠實,生產蒸蒸日上,一躍為同行業之冠。成功的範例,吸引宜昌富商朱大順榨坊的老闆上門洽商合作事宜,成功地合資創辦一家祥大米廠。
宜昌光明電燈廠1920年停業後,泰升號投資購置發電設備自辦照明用電。還利用原光明電燈廠的線路,將富餘的電輸往二架牌坊、鼓樓街、北正街、北門外正街、尚書巷一帶,供1000餘盞電燈照明之用,深受用戶歡迎。
辛亥革命後宜昌就有電話,但長期僅為官府專用,諾大宜昌城只幾部電話安在縣署等機關,靠兩部10門小交換機送話。1928年,張劍秋集資26500銀元,創辦清新電話公司,為湖北全省繼武漢之後開辦的第二家。張時任商會會長,兼電話公司董事長,公司機房就設雲集路商會樓房,有職工15人,配備德國西門子100門交換機2台,有100多用戶。後來,一度改為官辦,最後於1935年收歸國有,移交新成立的宜昌電話局。
此外,張劍秋還開辦同利電鍍廠,經營翻砂、鑄造、打磨、拋光、鍍鉻等加工工藝,加工部件,促進了宜昌機械工業的發展。
盧溝橋事變後,日機對宜昌城狂轟濫炸,張劍秋半生辛勞積累的財產毀於戰火。他逃難到秭歸茅坪經營德豐裕花行。此時,戰亂困擾,財力空虛,經營所得僅夠餬口。
抗戰勝利後回到宜昌,抱病賦閒在家,研究點歷史、同筆墨丹青為伴,宜昌不少字號樓宇的招牌匾額為他所書。他作畫賞畫,結交名家,早在1938年就與著名畫家張善子互贈畫作。
張劍秋光明磊落,追求進步。1945年第二十六集團軍總司令周岩派人送請柬和便條,請為其母生日賦詩作賀,被張以抱病為由謝絕。但是宜昌解放時,四野四十七軍某團指揮所設在張的寓所,張卻較早與團長接洽,交談甚歡。他抱病參加市政府籌建文史館的活動,不料沉疴不起,於1957年與世長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