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潭村

定潭村

定潭村坐落在安徽省歙縣南部,昌源河北岸,距深渡鎮2.5千米。昌歙公路,黃千旅遊公路穿村而過。 2010年版《歙縣深渡鎮總體規劃(2010-2030)》 將定潭納入鎮區的範圍,成為未來深渡城區的發展重點村落,是黃山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和重要的毛峰茶基地。 2017年11月,定潭村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 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擬將定潭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基本信息

村落概況

定潭村地處歙縣南鄉,位於昌源河畔,距縣城25公里,距鎮政府所在地2.5公里,昌歙線穿村而過。森林覆蓋率達85%以上。該村由定潭、下塢和茂英坦下村三個自然村組成,全村共1574人,總戶數530戶,面積7.18平方公里,其中農業耕地60公頃,園地133.4公頃,茶園123公頃,水域16公頃,林地507公頃。

社會經濟概況

1、人口:全村2012年底總戶數530戶,總人口1574人,農村勞動力800人,其中外出務工230人。

2、產業:農業主導產業為茶業和蠶桑業,農村第二產業主要為茶業加工業,第三產業為茶業貿易其相關的服務業。

3、行政區劃:定潭村由夏村、茂英坦、定潭、下塢四個自然村,下轄8個村民小組。

產業現狀

1、國土資源:定潭村面積701.8公頃,其中農業耕地50公頃,園地133.4公頃,茶園123公頃,水域16公頃,林地507公頃,建築及道路用地27.6公頃。

定潭村堅持發展“一村一品”發展方向,走茶葉興農之路。定潭村現有茶園1500畝,茶機75套,茶業精緻加工廠25家,擁有11個保鮮庫,19個對外銷售視窗,可生產200噸新葉的加工能力,是歙縣最大的茶葉大村之一。

定潭村從1993年開始,走規模生產、創優質茶葉品牌的路子,從手工製作到茶機製作,從散戶生產到集中生產,並於2003年成立了定潭村綠色食品茶葉協會。村民人均收入2005年突破4500元大關,已從溫飽逐步走向小康。2006年初,深渡鎮定潭村又被黃山市列為“抓百村、促千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定潭村制定了村花,正以飛快的腳步圍繞“經濟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20字方針前進。

交通基礎

定潭村沿公路至歙縣縣城25公里,距徽杭高速公路歙縣金山道口18公里,能在3小時左右到達杭州。定潭村距黃山市最大的水陸碼頭--深渡港2.5公里,可從水路至千島湖和新安江山水畫廊,已建成的黃千旅遊公路亦通過該村。區域內公路交通網路已基本形成,交通較為便捷。

旅遊業發展基礎

定潭村歷史悠久,該村保留古祠堂二座,古民宅三處,有千年古桑樹一棵,百年白玉蘭樹一株,定潭處於國家級4A級旅遊風景區新安江山水畫廊,昌溪古村落,陽產土樓及北岸景區等四大景區的交匯點,距各大景區的距離均在9千米以內,旅遊區位突出。

張一帖醫學世家

歙縣定潭“張一帖”一家被公認為歷史悠久、當代影響重大的世醫家族。張家世醫醫技精湛,醫德高尚,治療急性熱病、內科疑難雜症有奇效,往往一帖(一劑)藥而起沉疴,故被稱為“張一帖”。“張一帖”之名始於明嘉靖年間,張守仁對內科疑難重症、雜病的治療有神效,並研製有 “十八羅漢”末藥,此藥由十八味組成,有疏風散寒、理氣和營、健胃寬中、滲濕利水的神效。自張守仁始,歷明、清、民國至今,已有400餘年、15代的歷史。第13代傳人為張根桂。 第14代傳人有張舜華、李濟仁。二人育有4子1女。長子張其成、長女李艷、次子李梃、三子李標、幼子李梢。 2010年,“張一帖內科療法”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