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太極拳

定位太極拳

太極拳是一門調控身心的學問,通過調控自身的身心,能夠影響對方的身心。明確了太極拳的這一定位,就不會有好勝鬥狠之心了。而是通過自身的修為,來達到影響你周邊人的,甚至能夠改善周邊這群人的身體狀況,全身心的去享受太極拳所帶來的愉悅。這樣,太極拳的造詣就會提高到一個層面,最終讓我們進階到一種“太極式”的生活狀態。

拳法定位

定位,是一個行銷廣告界的專用術語。是美國行銷專家埃爾.列斯、傑科.特羅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提出來的。定位,不是要對產品做什麼修改,定位是對產品,在未來的潛在顧客的心中,確定一個理所當然的位置。也就是說,定位能使該產品在潛在客戶心中,樹立起與眾不同、當仁不讓的位置,從而使該產品樹立起獨特有利的地位,並且形成
定位太極拳定位太極拳

強勢的核心競爭力。 太極拳,作為一項獨特的“產品”,從楊家三代推廣開始,自覺不自覺的在運用著“定位”這種高級的行銷手段。

楊祿禪,學得時人稱之為綿拳或陳家拳之後,返回故里,以授拳為業,永年儒生澄清、汝清、河清武家昆仲三人隨之學拳。武汝清於道光二十年(1840年)得中進士,官刑部四川司員外郎,後薦楊祿禪到京城授拳。武澄清於鹹豐二年(1852年)得中鹹豐壬子章鋆榜恩科進士,授職舞陽知縣。時年,武禹襄奉母命赴舞陽省兄,從舞陽某鹽店得王宗岳《太極拳論》,從此,無意仕進,醉心於太極拳。武家昆仲承王宗岳餘緒,顯微闡幽。從此,這種原本稱之為綿拳、跑捶或陳家拳的武術形式,得以藉“太極拳”之名,而“借殼上市”。時值滿清亂世,國庫空虛,危機四伏,太平軍已抵長江沿岸,登基不久的鹹豐帝,面對重大事件無所決策,迷於酒色,荒廢朝政。而身處危機之外的儒生,依然是尊崇“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態度。從李亦畲手抄的老三本《王宗岳拳論》的文字來分析,“意氣君來骨肉臣”、“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立身須中正不偏”、“氣以直養而無害”等,字裡行間,隨處可見知識分子君臣綱常、安身立命、正心養氣的理念。也由此可見,陳家拳或綿拳,從一開始被冠之以“太極拳”之後,就已被明確定位在知識分子修身養性的層面上了。“太極拳,修身養性”,這一鮮明而得體的定位,為這位來自永年鄉間沒有讀過書的楊露禪,日後在京城授拳,而倍受知識界的推崇創造了條件。

拳法歷史

1866年,楊露禪經武汝清舉薦到京城授拳後。此時的清王朝,飽受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戰火,風雨飄搖,內憂外患。“母子同治”的清皇朝,開始順應時勢,一方面,廢科舉,興學堂,開海禁,辦洋務,興辦新式工業,創辦新式軍隊,另一方面,不甘心全盤的西化,企圖以夷制夷,以傳統勢力來牽制洋務勢力,從而穩固深宮的垂簾與集權。搖搖欲墜的清廷,得以暫時的喘息,迎來了為期十來年的所謂“同治中興”。洋務期間,面對“西學東漸”之風所帶來的西方文化的大肆侵襲,傳統文化顯得不堪一擊,巍巍大中華,甚至連皇者自尊,都被西方文明的槍炮打得稀巴爛。傲慢的慈禧也開始學會“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顯然是傳統文化在面對被全盤西化時,所做的最後的抵抗。這個口號之下,蘊含著當時知識分子內心復興儒學價值觀及禮制綱常制度的偉大理想。此時,一種被冠之“太極”之名的武術形式,被當做是聖人之學,藉以慰藉國人脆弱的心。皇宮貴族、達官貴人於是群響眾應。成稿於其時的《楊氏太極拳譜》中《張三豐承留》、《口授張三豐老師之言》等文字背後,我們可以看出這些拳論的捉刀者,他們的內心有著明確的政治主張與抱負。從存世的幾本《楊氏太極拳譜》來看,文字雖多衍訛,但我們依然能從字裡行間,感受得到儒家“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耳提面命、諄諄囑咐的十六字心法。這在他們看來,象是華夏文明的火種盒,關乎天下蒼生,家國命運。而太極拳生逢其時,正擔綱起承載聖人之道的道器。這便是太極拳在京城傳授期間明確的市場定位。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民不聊生。袁氏當國後,尊孔復古的逆流為有識之士所不容,人們意識到必須從文化思想上衝擊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識,才能普及民主共和思想,進而來實現真正的共和政體。因此,全國上下掀起“打倒孔家店”的潮流。激進的革命者,在“文學革命”的大旗之下,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甚至還提出了廢除漢字的主張。不甘心徹底被西化的人們,還是從傳統文化中去尋找賴以自尊自信的“國粹”。太極拳,於是又被當做是“盡美盡善之體育”,被賦予了“強種強國”的重任,很多人企望通過太極拳來改變中國人的“品種”。而身處孤島租界的人們,太極拳又被當做是夾縫中求生存,遊刃有餘的“養生之道”。

北伐勝利後,百廢待興,國民政府開展了“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短時期內,經濟國力得以長足發展。在以肅清官員腐朽生活方式為宗旨的“新生活運動”中,太極拳被時任總統蔣介石奉為“自強之道”(蔣介石題姜容樵、姚馥春《太極拳講義》),同期,蔣介石又為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題寫“鍛錬身心”,為黃元秀《太極大要》題寫“自強不息”。一位總統,為太極拳三次題字,太極拳之於黨國的意義,也可想而知了。民國黃金十年中,太極拳以“自強不息”的君子之術,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黃金盛世”。以楊澄甫、吳鑒泉、孫祿堂、郝月如、陳子明等為代表的各派太極拳家,紛紛在這“黃金盛世”中,展現太極拳的魅力。

解放初期,全國衛生條件極其低下,瘟神四起,於是,政府開始想通過國民自身的鍛鍊來改變體質。於是,太極拳開始走入尋常百姓家。羅普大眾,在榔頭鐵搭之餘,開始為革命而鍛鍊身體。其時,國家體委組織全國太極拳專家,編排易學易教的24式簡化太極拳。於是,忽如一夜春風來,自上而下,太極拳作為政治任務,在全國各地得以廣泛的推行。在此之前。太極拳一直是被定位為“崇高”人士才得以受用的“燕翅鮑”,而今,太極拳開始成了全民健身的快餐。

二十世紀中期開始,全球的反華排華的大背景下,太極拳在海外,還充當過整合海外華人意志力的紐帶。甚至還一度成為海外華人幫派勢力拓展市場的工具。

拳法現狀

2006年,第三屆全國太極拳名家研討會在馬鞍山召開,與會代表簽署了一份《馬鞍山宣言》,稱:“太極拳是當今世界上流傳最廣、參與活動人數最多的一項中國傳統文化、傳統中國功夫與武術健身運動的結合體。百餘年來,它已發展、衍化、形成為太極拳功夫、太極健身運動與太極體育競技三大體系。我們客觀地認知太極拳三大體系的存在現實,認識三者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全力支持三者的發展、交流與合作,以便更好地、更充分地服務於現代社會。我們互相理解、衷心尊重每一位承傳者為太極拳發展所做出的努力與貢獻。展望未來,我們堅信,所有太極拳的承傳者,無論側重於何種體系,屬於何種流派,只要彼此相互理解、平等交流、團結一致,共同為弘揚太極文
方位太極拳方位太極拳
化、傳播太極拳功夫、發展中華國粹做實事,那么,中國的太極拳必將造福於全人類”。
將太極拳割裂成“太極拳功夫”、“太極拳健身運動”與“太極體育競技”三大塊,顯然是與會者均衡利益後的無奈之舉。這種舉措,也反映了目前階段太極拳界的魚龍混雜、良莠不分的現狀。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固然很多,許多名家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也撰文提出要為太極拳下一個明確的定義。吳文翰先生曾在《武當》2007第10期撰文說:“很多人包括我也在內,都希望能夠看到對太極拳有一個百字以內的定義。做好這件事實際上非常困難……什麼是太極拳,太極拳究竟包括哪些內容,尚無定論”。浦漢健先生於2007年《精武》第10期發表的《怎樣給太極拳下定義》一文,雖然對吳文翰先生的疑慮作為回應,但是也沒有解決問題的實質。
兩位先生,都是當今太極拳界的筆桿子。對他們來說,為太極拳下一個純粹形意邏輯意義上的定義,不算難事。他們之所以沒有這么做,二水以為,他們也是面對太極拳紛繁複雜的現狀,流露出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緒。很多明明屬於“體操”、“舞蹈”範疇的,也歸類於太極拳之中,很多明明屬於摔跤、散打範疇的,也歸屬於太極推手之中。這種概念的混亂,直接影響了太極拳在人們心中的“定位”。太極拳究竟是什麼?很多人都會這么問。是武術?是氣功?是舞蹈?是體操?有些人一聽到年輕人練太極拳,就滿臉疑惑:你也練太極拳啊?潛台詞是說,你還沒老到學太極拳的地步吧?而有些年輕人,即便是嚮往傳統武術,一聽到太極拳就搖頭,太極拳有啥好練的?這些現象,無疑都是由太極拳定位不明確造成的。所以,走向國際,在未來的潛在客戶心中,為太極拳找到一個準確的、與眾不同而又當仁不讓的定位,就顯得十分的緊迫而重要。

拳法內涵

二十餘年來,太極拳始終在二水心中占據著一個明確的位置。這一明確的位置,也讓二水對太極拳矢志不渝。二水心中太極拳的定位是:太極拳,一門調控身心的學問。
首先,太極拳是一門學問。太極拳是將自己的身體作為研究課題的這樣一門學問。通過一套拳架、通過四正四隅、進退顧盼中的訓練,來調控自己的身體,進而調控自己的情緒,這種自我調控,其實是與古人反求諸己、正心修身一脈相承的。這一層面,也相對應於王宗岳《太極拳論》中“招熟”的過程。
其次,通過太極拳推手的訓練,調控自己身心的同時,還能調控對手的身心。這也是通常我們理解的太極拳中武技的成份。但是,調控對手的身心,絕對不只是簡單意義上的打鬥、頂牛或摔扭等的勝敗輸贏。老輩常常揶揄說:太極拳是“討打”的拳。這“討打”,就是建立在調控對手身心之上的。太極拳推手訓練,說到底是通過相互的餵勁、摸勁,進而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攻防體系。對應於王宗岳的《太極拳論》,這一層面,就是“漸悟懂勁”的過程。
第三,通過完整的太極拳訓練體系,能夠讓習練者逐漸進入到一種“太極”的生活狀態。太極拳像是一個台階,讓習練者由下往上,沿著台階,一步步的走上去,一直上到一個境界,這個境界,叫做“神明”。王宗岳說:“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這裡“階及”的階,就是台階。《淮南子·兵略訓》曰:“見人所不見,謂之明;知人所不知,謂之神。神明者,先勝者也”。王宗岳所倡導的太極拳,也就是這樣一種學問:它通過一套拳架,我們逐漸的通過練拳,來認識自己,了解別人,了解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讓我們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共處。說到底,太極拳是一門生活的學問。

調控身軀

第一步:尋找太極陰陽球
像是畫圖一樣,要將己身與外部空間共同構建一個太極陰陽球,先得從“找點”開始。
1、找點:
平行步站立時,通過身軀的前移後盪,中軸在兩腳的前腳掌到後腳跟之間移動,尋找中軸與兩腳湧泉連線的中心點。找到了泉涌這一點,所謂“勁如泉涌”。像是地下一眼清泉,被踏開了泉眼,這泉水就會往上噴射出來。從物理學上說,這一點正是全身地心引力以最佳角度得以反饋的“點”。平時,重心前後移動時,當人的重量,寄於兩腳湧泉連線的中心點上了時,全身間架處於舒展狀態,人會覺得輕鬆便利,最不用力。找到這一點後,人站立狀態下,原本一部分由腰椎骨所承受的重量,也會悉數松沉,像是泥工砌磚頭一樣,每一塊磚都疊的很平整,都是沿著一條垂直的平準線來疊放的,那么,整個牆體的重量,就只承受在最下面的這一塊磚頭上。如果,這牆體砌的彎彎扭扭的,那么,所有的彎曲處,就會承受上面幾塊磚頭的重量。
2、找線:
《楊家老拳譜》之《太極平準要頂解》云:有凖,頂頭懸。腰之根下株,尾閭至囟門也。上下一條線,全憑兩平轉。尾閭至囟門一線,下垂於地面,與兩湧泉連線的中心點相接,便是我們要找的第一條線。囟門-會陰-兩湧泉連線的中心點。這一條線,只是半條經過身軀,半條在兩腳下,不經過身軀的。之所以強調半條有形、半條無形,目的是要著意於兩腳下這無形的半條。太極拳運動時,著意於半條有形、半條無形的整進整出,那么,每招每式之間,都會有平送身軀的意味,前移後盪中,也自然會帶著身邊的整個空間一起鼓盪,像是人置身於游泳池裡一樣,整潭的水,就會鼓盪起來。這一條或許就是所謂的“無根樹”。
第二條線,前後步站立時,前手的食指根節、前肩里根、前胯里根、前腳湧泉等,這些點勾勒成一條曲線。而後肩里根與後胯里根之間,像是插一桿標槍,一直下垂到後腳踵,這是第三條線。這三條線,構成了漢字的“川”字。“找線”訓練,其實只是我們通過大腦,在自己的身軀中,去尋找賴以指揮身軀變化的標桿。通過這種“尋找”,使得我們的身軀更加的便於接受大腦的調控。在調控這三條線的過程中,我們還要求將這三條線,這個“川”字三筆筆畫的間距,儘量的拉寬。將三條線的間距拉寬,就會使得身軀前面的空間變得更大。楊家太極拳中的“川字步”,講的就是這層含義。拉寬三條線的過程中,其實也是開肩、開胯的過程。通過開肩、開胯的訓練,使得胸腹肌肉、肌腱舒展開來。倘若肌肉硬的、緊張的,肌肉與肌肉之間的空間就被縮小了,那么氣血就不通暢了。肌肉一旦舒展,經絡就暢通了,氣血就暢通了。
3、找面:
點、線、面、球,在川字步的前提下,就能來找面。
第一個面,用意念想像著,在兩肩處,套上一個呼啦圈,且不能讓這個呼啦圈掉下來,意思是,肩打開後,像是氣球充氣,將呼啦圈脹住了。這幾乎是一個有形的圈。
第二,在腰上,也套上一個呼啦圈。腰上這個圈,一半有形的,夾脊扒開來,命門稍稍外凸了,拔背其中的一個要領,就是在命門處左右上下都有對拔的意思。這時,就像京戲裡,有身份的人出場,男的女的,腰上都套著一個圈,這叫“玉帶”。有了玉帶,氣宇軒昂了。
第三,用意念,在膝蓋上也套一個呼啦圈。靠腿一側之外,幾乎是無形的一個圈。兩腿內像是有個氣球,在不斷的充氣,這樣才能把這個呼啦圈固定著的感覺。孫祿堂先生描述的,兩腳有內開之意,無內開之形,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找到川字步三條線,又分別在肩、胯、膝上,用意念套上了三個圈,我們還要儘量的讓身軀放鬆下來,舒展開來,不能縮,不能緊。這樣,我們對自己身形的調控,就已經有了實實在在的空間感了。這個空間感,從形態上講,有點像衛星電視的信號接收鍋。
4、找球:
在三條線、三個圈的前提下,再用意念想像著,用頭頂開始到後背、後腰,再用腳底向胸前,套一個大圈,好像整個人被套在了一個大圈裡。這樣,我們的軀體,就構成了有形與無形所構成的有機體了。身軀有形的三個部分腳、軀體、手,與無形的三塊空間,共同構建了一個陰陽球體。手、腳、軀體,武術上稱作是三大節。腳為根節,像是樹根。軀幹,是中節。手呢是梢節。是樹梢。相對於這三大節而言,兩腳下的空間、兩手下到胸腹前的空間、兩眼內視反聽後,眼線沿著兩耳朵尖向前,涵蓋虛擬對手所形成的空間,這是通過調控身軀後所必須調控的與身軀有形部分相關聯的三塊空間。
在大腦的指控下,逐漸的由點而線,由線而面,由面而球的去尋找這個太極陰陽球的過程中,我們的身體就會形成一個完整的間架結構,這個間架結構,就會均勻的來承擔自身的重量,甚至能夠承載來自對手的重量和衝擊力。整個人就會象是一個沖滿氣的氣球一樣,兩腳與地面之間,會有若即若離的感覺,所謂如履薄冰。這樣,肌肉和骨架都會處在最為放鬆的狀態了,人體內的經絡就會最大限度的通暢。
第二步基本功:運動的層次
找到“太極陰陽球”後,就該開始用大腦去靈活的調控這一球體了。為了便於大腦對這一“太極陰陽球”的調控,我們不妨先將運動分作一些層次,來單獨訓練。
1、內動:
太極拳的鬆柔,其實是一個過程,是一個由不松走向鬆柔的過程。用球體來譬喻,假設一個氣球,在沒有充氣時,這氣球癱在地上,這樣的狀態,是一種“懈”。如果將氣球充的狠飽滿,像是實心球一樣了,那么這個球就過於硬了。球體這一狀態,也不能叫做鬆柔。先把這個球體,將氣充足,然後再適當的放掉一些氣,這樣的球體,用手去按它,也能按得進去,但是越用力按,越會覺得來自球體的反彈和轉化。這樣的球體,就可以稱作是“鬆柔”了。同樣的道理,自身的這個太極陰陽球,由小變大,再由大適當的變小一些,身體的太極陰陽球,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其實就是將身體走向“鬆柔”的過程。這一充氣過程,體現在基本功里,就是“內動”。
2、腳踝骨的運動:
腳踝骨因為承受了人體的重量,不容易放鬆了。人體一旦受外力作用,身體所受的外力,就會傳導到腳踝骨處,倘若腳踝骨與腳底板之間相連處沒有放鬆,就無法釋解這些外力,最後,腳底就離地了。腳踝骨越緊張,身上所受的外力,就直接對抗腳底與地面的摩擦力,人就越會被跌出。所以說,腳踝骨其實充當著腳底板與小腿脛骨之間的緩衝功能,一旦腳踝骨松靈了,它就具有一種緩衝功能的,身體所受的外力,傳導到小腿脛骨之後,就被腳踝骨與腳底板之間給緩衝了,這樣,腳底板與地面之間的摩擦力,就足以抗衡業已緩衝了的外力,人就變得很穩了。拳論中“一動無有不動”,其中有一個概念,就是講腳踝骨的運動。只有腳踝骨處運動了,才能帶動全身身軀的整個運動。
由於腳踝骨的前後左右的運動,使得人的重心,在兩腳之間,前後左右,有一個圓形的緩衝空間。人維持重心的範圍就會變得大一些。人重心所維繫的這個區域,我們叫做“際緣”。人的重心,在這個際緣範圍內,是穩定的,一旦超出際緣的範圍,就會失去平衡。所以說,人維繫重心的這個際緣,它的範圍大,平衡功能相對就好。你的這個際緣範圍大了,你就有資格將別人的重心,逼迫到他的際緣邊沿,那么對方就會失去平衡,或被跌出。
3、中軸的平整移動:
中軸的概念,常常容易被誤解。重心的概念與中軸是有區別的。古人其實不習慣講重心的。重心是西方物理學的概念。譬如一扇門,門的重心應該是整扇門中間的那一中心線與地面接觸點上。而門的中軸就不同。門的中軸,可以裝在門的左邊,也可以裝在門的右邊。或者乾脆象鏇轉門一樣,門軸是在中心線上。門軸在中心線上,“中軸”就與“重心”合一了。門軸在左右向時,就與門的重心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了。
太極拳運動,要求中軸可以前後左右平整的運動,目的是練到兩腳虛實分明。
4、胯不動轉腰:
中軸能前後左右平整移動之後,身體就可以以腰胯為界,分作上下兩半,就像一個球體,上下兩半球像是瓶蓋與瓶子,上半運動時,下半不動。相對來看,上下兩半球就成反向運動了。就身體而言,腰以上是一部分,胯以下是另一部分。人體在左右向轉動時,其實是轉動腰以上的這半個球體,胯以下的半個球體,儘量要固定住。就像是古時候的磨盤,兩個盤重疊著,轉動上面這個石盤時,下面的石盤是不動的。這樣的運動方式,一方面能夠保證穩定性,更重要的是,雙手隨著腰左右向的運轉後,與下盤胯以下相對固定後,與胯以下的雙腳構成了反向的作用力。就像是槓桿原理中,動力臂、作用臂與支點這三者關係一樣。太極拳左右向的運動方式,都要注意腰胯的分離。這種胯不動轉腰,老輩有稱之為“扭脊”的。

規矩與法度

在拳架中,幾個層次的運動是一種有機的組合。初次調控陰陽球時,會出現顧此失彼或力不從心的現象,身形、手腳不聽大腦的調控,這叫“妄動”。懂得身軀各部位在運動過程中的的規矩和法度,動必有方,太極拳就能“以小搏大”。太極拳運動中的規矩與法度,主要有:肢體局部的定位、主被動關係、腰胯分離、勁路的方向與運行軌跡、手與身軀之間構成的角度變化等。這些規矩與法度,都是為了滿足太極拳武技內涵中的力學原理和心理學因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