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人

海外華人

海外華人指從中國移民國外的華人及其後裔。包括從明朝、清朝以來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同時期的移民及後代,主要是漢族但也包括少數如滿族之類的中國少數民族。

基本信息

定義

海外華人有多種定義,可以是Overseas Chinese的譯名,而在不同情形下有著不同認知。這個詞可以代表著來自很多不同國家的 公民,例如於印尼、 泰國、 馬來西亞、 美國等國家所出生的華人 後代,也可以專指具有中國國籍但是定居在海外的中國人。

華人一般指漢民族,在 馬來西亞和 新加坡將 峇峇娘惹(早年到當地華人男子與 馬來族女子所生的後代)歸為華人。

有項關於海外華人研究,定義了“非漢民族”海外華人的幾項條件:有證據可以證明他們曾在中國或源自中國;他們仍保有華人傳統文化;有華人 習俗,且並非出身於所在國。於此定義下,“非漢民族”海外華人大約有七百萬,約占海外華人總數的8.4%。

華人

華人一般指漢民族,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華裔第一、第二代為華人。

中華民國成立以前,定居在海外的漢族,在書籍上多以“唐人”的名稱出現。中華民國成立後,始用“華人”、“華僑”或“海外華人”等。老一代的華僑依然有很多自稱唐人,稱 華埠為 唐人街。今日通用的“漢語/國語/國語/華語/中國話”在中華民國成立以前,是未被廣泛教導和使用的。因此遷移海外唐人一般使用各自的 母語 方言來交談。例如 福建人和 廣東人因為語言不通,難以交談良久,遂皆需倚靠各自的 會館和語言群來生存。

國籍定義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第五條表示: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國,具有中國國籍;但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並定居在外國,本人出生時即具有外國國籍的,不具有中國國籍。

分類

根據通行的定義原則,出於某種目的、需要、動機跨出國境,在國外長期居住的華人因已入籍所在國而稱為海外華人。海外華人由於受到居住國國籍法的規定,華人、華僑在法律上有著嚴格的界限和區分:

歷史

華人到外國僑居,傳說開始於 周秦時代,但有史可查的是 漢朝。公元前124年, 漢武帝建立了中西交通,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年年皆有 使節和人民來往,多則幾百人,少則百多人。華人自漢朝已開闢與 東南亞和 印度、 斯里蘭卡的海上交通。由於開展海外貿易,商人、水手可往東南亞進發,其中一部分人定居於當地,成為了第一代的海外移民。

唐朝時期,華人移居國外逐漸增多,許多外國人稱海外華人為“ 唐人”,華僑回國也稱回“唐山”。至 宋、 元代,中國沿海居民因受連年兵亂的影響,尤其是 福建、 廣東受元軍的殘酷摧殘,紛紛逃往海外避難謀生。

華人大量移居東南亞始於 明朝, 鄭和下西洋開始了華人歷史上第一次海上遠征。 鄭和率領200艘船艦組成的船隊在南洋各地訪問。從 1405年- 1433年的28年間,鄭和7下西洋,率船隊遠航30多個國家,最遠抵達 非洲東岸及 紅海沿岸港口。在西方殖民者入侵東南亞之前,從中國移居到東南亞的華人主要是在通商貿易的需要上移民至 中南半島和海外。至16世紀,特別是17世紀,西方國家相繼侵入東南亞各地以後,隨著東南亞各國逐步淪為殖民地,華人作為主要勞動力的來源而移居 東南亞,跟隨已定居海外的親友赴 東南亞學習做生意或從事勞工業。 越南的移民按照到達時期、原鄉籍及同化程度,被稱為明鄉(Minh Hương)、華(Hoa)及不同名稱。

而在歐美 工業革命期間,有大量華人為了 淘金,被賣往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洲、 南非和 俄羅斯等國家當 苦力,從事危險的工作,如開採金礦與 鐵路工程等。當中有很多是 契約華工,俗稱為“ 賣豬仔”。根據記載,被賣往 中美洲殖民地的契約華工的命最苦,死亡人數逾半數以上,當中許多人被騙,契約到期也不得回家。在唐人的這段移民潮里,知識水平高者不多。

在十九世紀,是歐洲 殖民主義發展到最高峰之時,也是世界大 移民潮的開始。當時有很多歐美的殖民者缺乏資金聘請勞工,同時在康雍乾年間的 福建與 廣東卻是個相對和平的時期,民間一般都富有。惟 嘉慶以後,人口過剩,大清的可耕地開始嚴重不足、官吏日益腐敗、官民染上 鴉片癮等,此時民間累積了過剩的勞力,此際歐美各國開始強盛,滿清因此默許平民遠赴海外當歐美殖民地的勞工。清末 太平天國平息前後,民間發生饑荒的次數增加,產業被破壞得嚴重,貧窮程度已難以形容,到處有窮人和乞丐。上百萬的廣東和福建人為改善生活,皆興起赴外謀生的意向。很多 福建人選擇在東南亞與他們在 明朝時期已定居海外的前輩學習和工作,還有不少福州人前往歐美,日本,東南亞等地。 廣東人也有不少;廣東 台山有最多人移居英、美、加、澳、紐等 美洲。在廣東 珠江三角洲 土客衝突時期,有些人被賣到 秘魯、 巴拿馬、 墨西哥、 古巴一帶。

數量

2012年8月23日公布的一項題為《中國僑資企業發展年度報告2010-2011》的研究報告指出,近二十年來,中國海外新移民呈加速度遞增趨勢,不僅使世界各地特別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及歐洲、非洲等的華僑華人數量急增,而且迅速改變了當地華人社會的格局。

報告指出,北美華人從1990年的200多萬急增至2010年550萬。歐洲由數十萬急增至二百多萬,非洲由數萬猛增至近百萬。2000年至2010年增長更快,如西班牙華人從2.8萬人猛增至15萬人,美國從300餘萬人大增至近400萬人。投資移民美國的數量,2011年較2007年增長了10倍。

報告說,華人聚居都會區,在北美逾50萬華人的都會就有紐約、多倫多、舊金山灣區、洛杉磯、溫哥華等地。東南亞則形成華人百萬以上的聚居都會區,如 新加坡、曼谷、 吉隆坡、雅加達等。

報告表示,歐洲、非洲等地的新移民與華人商務亦日趨活躍,呈現前所未有的氣象。東南亞是最大的傳統華人聚居區,因為基礎大,新移民容易被人忽視。報告援引廈門大學莊國土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東南亞的華人新移民數量高達400萬。

分布

廣東省,以及後來的 海南省。而從10世紀至15世紀的移民,主要是前往 馬六甲與 東南亞。而今海外華人總數約為五千萬人。而隨著中國人的收入、教育程度資加,技術移民人數也開始增加,除了歐美,相對近的澳洲、紐西蘭也成了今天的熱門移民地。而前往遙遠非洲、南美洲(如巴西)的也在有所增多。

華人在海外的境遇

在 印度尼西亞,華人被禁止將孩童送去就讀正規的華人中等學校,具有文化象徵的事物(如農曆與華文招標)也是被禁止的;此一情況至2004年方解禁。由於克勤克儉、具有生意眼光和文化上的誤會,海外華人有時候會受到敵對的眼光與歧視(參閱反華情緒)。這樣的對待是否合理,時常是海外華人與本土主義者的爭論點。一個主要的爭論點就是海外華人在經濟上擁有著與人口比例差距甚鉅的影響力(支配了東南亞的經濟),以及他們對於後代的主體意識。如1998年印尼排華事件與馬來西亞的 五一三事件即是諸多爭論點所引起的案例。

所在國的種族政策也有可能是雙方爭論的來源。在 馬來西亞,海外華人傾向於讓各個族群在公家機關工作、大學入學等的機會平等。然而很多的馬來人以他們的族群需要保障的理由來反對。於是,定義一個人是馬來人、華人或其它“本地人”,在馬來西亞是個很敏感的政治問題。在議會中提出關於保障政策,對華人政治家而言是一個禁忌,會被視為煽動種族衝突。

為了防止岐視,有些海外華人明確地以國別來辨認自身身份(即他們是從那個國家來,或目前居住在那個國家)。

在 美國與 加拿大,很多職業與鐵路相關的北美海外華人於十九世紀深受種族歧視之害。儘管今日有些不平等的法律已經廢除或不復施行,但兩個國家都曾經立法禁止華人入境移民,如美國有 排華法案,加拿大有 1923年華人移民法案。

同化

在 東帝汶結婚的 客家人(2006年)

海外華人對於 同化的接受程度,周遭國家的相互作用(參閱 唐人街),與對 中國的關係皆不盡相同。在 泰國與 高棉,從強度 同化與 同化的政策,今日他們認為是 泰國人或 高棉人的身份,沒有華人的味道。在 緬甸,華人很少與當地人通婚(甚至不與講其它方言的華人通婚),但又大規模接受緬甸文化和維持華人傳統文化。印尼與緬甸皆禁止國民以外國語文(包括華文)命名;尤其於印尼,華人進入政府組織內工作的前提是:不通華文。惟至2003年,印尼政府同意海外華人在出生證明上用他們的華文名字或華文姓氏。

在 越南,華文姓名以 越南文拼寫。舉例: 胡錦濤( 漢語拼音:Hú Jǐntāo),轉成越文即“Hồ Cẩm Đào”。大多數情況越南人與華人姓名沒有明顯差別。在西方國家,華人普遍使用羅馬文字來拼寫姓名,而名字使用所在國通用的名字的情況也很普遍。(另見:中文姓氏羅馬字標註)

而 馬來西亞華人則維持公開的華人身份,並且接受 華文教育和保有 民間信仰。換句話說,馬來西亞華人始終堅持自己的根源,並無被當地人同化。雖然他們有極少數因轉變信仰( 伊斯蘭教)而受同化,但此情況並不常見。

與 馬來西亞僅有一水之隔的 新加坡,華人在當地占大多數。 新加坡華人語言以 英語和 華語為主,並與 馬來西亞華人一樣奉行中華文化。

在 菲律賓,很多年輕的海外華人被徹底同化,然而老一輩的華人則傾向被視為“外國人”。

華人也為一些國家帶來文化影響力,如繼承大量中華文化的越南;並且於越戰結束後,大批人口逃往海外,未返中國。

職業

東南亞國家的海外華人們已經奠定了他們的商業與財政地位。在 北美洲、 歐洲與 大洋洲,華人所從事的職業則多樣化,範圍從餐飲業到重要類別如 醫學、會計、投資、法律、 藝術與 教育等專業。

與官方的關係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海外華人有著高度且複雜的關係。成立中央部會來處理海外華人事務。

海外華人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占有重要地位,上將 葉飛即是菲律賓歸僑,實業家 陳嘉庚也出任政協副主席的要職。不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到了文革時期,與海外華人的聯繫受到嚴重影響,當時有海外關係甚至會受批鬥,許多歸僑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經濟 改革開放後,對海外華人的政策恢復到原有水準並得到加強。在198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嘗試積極地在其它方面尋求海外華人的支持,尋求他們的技術與資金來幫助發展。現在,很多海外華人投資中國大陸,提供了包括財政來源、社會與文化網路、互相交流與機會。今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權力機關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設有歸國華僑的席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