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理

概論

百年太極,楊氏老譜及各家各派的太極拳理論推介中,均將“太極八法的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列入首版頭條或重要版面。在《吳家太極拳》專刊中稱八法為《八法秘訣》,可見吳家對太極八法的重視。
太極八法每一法的後邊加一個“勁”字,如掤勁、擠勁……這個說法延用至今。此“勁”非勁力之勁,“是精氣之內壯也”。練家如果以“勁”實實在在用於“外操”,便不是“精氣之內壯”,外力不是太極拳修為的大成。京城楊式太極拳家汪永泉大師說,在運用太極八法時,掤里有捋、擠、按、采、挒、肘、靠,擠里有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太極拳內功是“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的綜合功夫。太極八法的運用也不是單一的招術,請同道辨別明理。太極拳習練者和深研者大多都習練楊氏傳統太極拳的基本功。太極基本功為掤、捋、擠、按、采、挒、肘、靠等,稱謂為太極八法。從太極八法中又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法。現將楊氏老譜秘傳太極八法介紹如下:

八法秘訣

掤勁義何解如水負行舟先實丹田氣次要頂頭懸,

太極拳理太極拳理

全體彈簧力開合一定間任有千斤重飄浮亦不難。

捋勁義何解引導使之前順其來勢力輕靈不丟頂,
力儘自然空丟擊任自然重心自維持莫為他人乘。

擠勁義何解用時有兩方直接單純意迎合一動中,
間接反應力如球撞壁還又如錢投鼓躍然擊鏗鏘。

按勁義何解運用如水行柔中寓剛強急流勢難當,
遇高則膨滿逢窪向下潛波浪有起伏有孔無不入。

采勁義何解如權之引衡任爾力巨細權後知輕重,
轉移只四兩千斤亦可平若問理何在槓桿之作用。

挒勁義何解鏇轉若飛輪投物於其上脫然擲丈尋,
君不見漩渦卷浪若螺紋落葉墮其上倏爾便沉淪。

肘勁義何解方法有五行陰陽分上下虛實須辨清,
連環勢莫當開花捶更凶六勁融通後運用始無窮。

靠勁義何解其法分肩背斜飛勢用肩肩中還有背,
一旦得機勢轟然如搗碓仔細維重心失中徒無功。

詳解八法

一、掤

掤勁義何解如水負行舟先實丹田氣次要頂頭懸
全體彈簧力開合一定間任有千斤重飄浮亦不難
所有太極拳練家和深研者,都諳熟太極八法的排頭功法,“掤”功。圈內習慣在每種功法的後邊加一個“勁”字。如掤,稱謂“掤勁”,除捋、擠、按、采、挒、肘、靠等八種勁以外,還有斷、截、冷、疾、打、得、落、空、引、進、接、沾、黏、依、連、隨、滾、錯、折、磨、彈、正、側、刀、鋸、拍、撣、拽、擎、踏、重、離等等。
“勁”字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解為“力量、力氣、用勁、手勁等等。傳統太極拳的各種打手的後面加一個“勁”字,如“掤勁”、“捋勁”、“擠勁”等等,只能解釋為凡練拳者都知道的術語,不能表示或代表什麼。這個勁字不能表示是太極拳內功。“勁”字就是本力、拙力,人類以本人勁力顯示強健,力量顯示在競技體育中是舉重比賽。“勁”在任何環境中都是表示力量。“勁”是拳技藝的一種術語。“勁”字代表太極拳功夫的一種勁。資深太極拳家認為太極拳用意,不能使肢體的各個部位出現勁力。
武式太極拳先賢李亦畲大師在《五字訣》“一曰心靜”中闡明,也是大家熟知的用意,不用力的名言,他寫道:“要刻刻留心,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向不丟不頂中討訊息。從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施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勁。久之,則人為我制,我不為人制矣。”先賢講的拳理是拳之大道。太極拳體用,意行者得道,力行者失道,十年八載或更長的時間也難成正果。
太極拳理太極拳理

掤勁,太極拳習練者最早接觸的“勁”便是掤,師說,掤是往上過頭打在對方腳後跟的勁為掤。簡單解,特別在揉手運用中,自下而上的打法稱為掤。初學者尚不知,也不懂太極拳為意行拳,出手用力,最初接受和練習是實實在在的用力往上掤。在相當長的習拳過程中,養成出手用力的習慣。久而久之,用勁練太極拳一代一代傳下來,再向這些用勁練太極拳的朋友說練拳用意,不是用力,他們只是聽聽,如何用意,不去用力,也不深究,並不改進,力練太極拳也就習慣成自然了。初學者用力練太極拳,有的資深練家也不大相信李亦畲先賢“用意,不用勁”的教誨,向提倡用意者叫板,說:“你用意打我一次。”或者撰文立說,提到:“不用勁打不出人去。”
從“飄浮”拳理講,如果一方以掤打過來,手上不掛力,松空手掌,對方以力接,瞬間接手方腳下飄浮似上了船,船左右上下擺動,腳下重心丟失沒有了根基。通常說,“撥根”,撥對方的根,使對方失去重心,這是二人較技太極松空高手的揉手藝術展現。掤法中闡述的“飄浮亦不難”,就是這個意思。
揉手者的身形手勢十分重要,什麼身形決定在揉手中的地位。你周身松空,是一個松體,在雙人揉手中當然占據勝方的地位。反之,你周身松功不佳,身上掛力,是一個有力的勁力體當然要居第二位。
在《八法秘訣》的“掤”法所說的拳理無可爭辯的是太極拳妙法,絕招。頂頭懸,彈簧力都是準確的真理性拳法。唯有“先實丹田氣”,我們要研討研討。
楊氏拳訣,無疑都是經過博擊場上實踐過的真理性拳法。“先實丹田氣”楊氏運用也是正確的,可惜我們“門外人”未得真傳,不知如何去“先實丹田氣”。我從學的幾位老拳家是不提倡“氣沉丹田”的,丹田氣和氣沉丹田是不是一種呼吸法,手中沒有資料。京城太極拳家吳圖南、楊禹廷兩位大師都不提倡氣沉丹田。有一位少林寺“德”字輩高僧,親口對我說過,丹田練氣不存氣,也不提倡氣沉丹田,恐鬧出病患。
在二人較技中,掤勁也不是技擊中的打法,或稱不是唯一的打法。我初學太權拳時,有幾位老師在講到掤法時,都以教學為主,不提倡將掤作為技擊的首要。以“太極八法”訓練學子,應該認為是上乘的教學法。太極拳的虛實可以解義為陰陽,請溫習陳微明先生記錄楊澄甫口述的虛實。“八虛實,太極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這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以上虛實定義,是澄甫大師的絕學立論。同道應細心揣磨,潛心體驗。
以上太極八法秘訣簡單注釋,非用功之久不能融會貫通焉。限於對傳統太極拳的認識和理解,有不全面處,請同道補遺。
關於勁的說法,在文中延用傳統和習慣說法,八法為掤勁、捋勁、擠勁、按勁、采勁、挒勁、肘勁、靠勁等四正四隅八種勁。我認為此勁的說法是太極拳術語,不是說八種勁。對勁的說法,在以後的篇章中有專題論述。

二、捋

捋勁義何解引導使之前順其來勢力輕靈不丟頂
力儘自然空丟擊任自然重心自維持莫為他人乘

太極拳理太極拳理

二人在揉手習練或較技中,遇到對方進攻首當其衝者為掤。對方的打手從正面向胸、臉攻來,有自打在後腦、後背上再往後有打在腳後跟的威脅。揉手的化解來力均取逢掤必捋的拳法。對方以右手打來,我將其右手及胳臂捋向我左方,對方以左手打來,我將左手及胳臂向我右方或右後方捋去,以解掤攻之危。
在揉手實戰中,二人較技四隻手進退曲伸,千變萬化沒有規律可循,動靜之機隨機應變。我們打手的規律萬變不離其宗,不管對方從任何方向掤來,我以化、拿、打、發化解對方攻勢,引進落空,順其來勢以靜待動,後發先制,打擊對方。在運用捋法時,要注意自己的身形手勢,牢記先賢大師的告誡,“陰陽之母,動靜之機”,此時不可忘記太極拳的根本,周身空松不掛力,手上要松不掛力,像陳鑫大師說的“妙手空空”是絕佳的手勢,我說“四梢空接手”,把握手的空松,是揉手、技擊的第一要素。這是捋法的“力儘自然空”太極內功,空是威力無窮的。周身松空,你便成為松體,重心當然穩重,重心的穩重,功夫不是一天兩天練出來的。
楊氏“八法秘訣”中將捋勁,提到全身“重心自維持”。安舒中正的重要地位。楊式太極拳家楊澄甫大師有拳法十要的警世,其四要說的是重心,道:“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要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主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楊氏的“重心自維持”的拳理被楊澄甫詮釋後,京城吳式太極拳家楊禹廷大師在研習教學實踐中明確太極拳重心,又進一步詳解拳的重心。以虛實分,左腿實,實足,右腿虛,虛淨,右腿實,實足,左腿虛,虛淨,確立“立柱式身形”的拳理拳法。從以上二位楊氏對穩定重心的重視和研究,並加以開拓重心理論發揚開去傳播國內外,令後人們扶額慶幸。太極拳極為關要的重心理論,得來全不費功夫。這裡我們要試解南北兩代二楊拳理拳法相通,是很有趣的故事。楊澄甫先師1936年在滬逝世,此時青年楊禹廷剛出道。當時中國印刷和通訊仍處在落後的局面,上海、北京交通不便,太極拳的技藝也不可能傳播很快。先師的重心虛實法也不會很快傳到北京。楊禹廷在研習教學實踐中,在恩師的指點下強調虛實重心,以後發展和定型了“立柱式身形”的重心維持,此法百年實驗已成為經典。一種上佳的技藝在實踐中被傳播運用,應該認為南北二楊在相隔半個多世紀研習安舒中正理法心靈是相通的。
研習太極拳求的是自然。捋法解義中,有兩處提到自然,“力儘自然空”、“丟擊任自然”。太極拳本應自然,這是無可爭論的。千百年來太極拳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發展,隨著人類文明的完美和完善而完美、完善。本來太極拳很自然,很簡單,被後學者給搞成刻板和複雜了。其實練太極拳越自然越好,不要刻意去練煉,欲求得到什麼。拳論要求“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關節要松,皮毛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以上種種修煉者在操作中循規蹈矩,人體結構發生的變化,不是隨意練煉可以求到的。
“八法秘訣”強調頂頭懸和不丟頂。這個“頂”可解義為頭頂的頂和二人較枝在接觸點上的不丟頂。關於頂頭懸的頂,我在《太極內功解秘》的第八節“修煉陰陽頂”中有詮釋,不再多筆墨。捋義解,有“輕靈不丟頂”之要求。要求太極拳修煉者要“不丟頂”是習練太極拳的嚴格規範,練拳修內功要守規矩。絕對不可以有隨意性,不尊師教。在接觸點上不丟頂,首先,身形堅持三不動:不要有動意,不主動,不妄動(關於三不動,我在《內功解太極秘》第十一節有詮釋)。
楊澄甫的“八法秘訣”講的是推手要義,在推手較技中雙方接手“不丟頂”尤為關要。不丟頂屬於中定勁,中定在“八門五步十三勢”拳法中,是進、退、左顧、右盼、中定的正中位置,站住中定,也是身形中正、中定是重心點的位置,當然不應該亂動的。楊露禪有“站住中定往外打”的教導(吳圖南口傳)。我多年對太極拳的研習體驗到,如果“太極十年不出門”,中定功的修煉要在五年後小有成就,再進一步深研,身形可中正,有可能“站住中定”,這是多年修為太極拳綜合功夫的顯現。
二人相接,或對方的手已經進入到己的胸、腹部位,同樣是接觸點,仍應不動、不丟、不頂。當然,要求操作者有周身松體的修養,心意松,周身肢體松。要具備中定內功不是一件易事。奉勸同道拳友,不通太極八法,關節不松又不熟節節貫串的松功,不可輕意與人較技,否則十次要有十次失敗,除非對方是用力者。
中定內功上身要用功多年方可得道,首要是修煉“九松十要一虛靈”。此功法在《太極解秘十三篇》中有詮釋。九松:即從下往上松腳(腳趾)、踝、膝、胯、腰、肩、腕、手(手指)。十要:即溜臀、裹襠、收小腹、收吸左右腹股溝、展胸、吸左右胸窩、圓背、馳頸。關於頂,王宗岳公提到“虛領頂勁”,我習練中體驗,認為資深拳家對“虛領頂勁”不難把握,這一拳藝對初學者有難度,脊柱和後脖梗易僵緊,不好操作。我認為“虛靈神靈”即將精神置於頂上,此法便於把握也易操作。
虛靈神頂,在操作時,頂上不要放意念,虛虛靈靈就可以了,將神氣,精神放在頂上一寸,便是虛靈神頂。腳下松,經腳、踝、膝、腰、膝椎到頂。練拳時每動都松一次腳,松腳意思往上到頂,日久形成虛靈神頂。如此操作中正安舒有了,從實腳下的重心點到頂,上下一條線,安舒中正的中定內功出來了。再較技,勝多敗少,很有興味。太極八法,任你自由運用,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遇到什麼強手、高手化中走開,美哉太極揉手。
三、擠
擠勁義何解用時有兩方直接單純意迎合一動中
太極拳理太極拳理

間接反應力如球撞壁還又如錢投鼓躍然擊鏗鏘
擠勁比較好理解,簡單解直接往對方身上用勁,或者往對方身上推。
拳里擠式很多,如第二式的攬雀尾中第二動為右打擠,第四動左打擠。右打擠,右掌為實手,左掌為虛手,右掌掌心對左虛腕脈門用意通過左虛腕打對方的胸背;左打擠,左掌為實右掌為虛,左掌掌心對右虛腕的脈門用意,通過右虛腕,打在對方的胸背。
在揉手較技中,初學者還不習慣運用虛實,陰陽變化,不管單手還是雙掌,接觸到對方肢體,不講內功,不是用意,而用力生推硬搡。這種動作也屬於擠勁範疇之內的技藝。從太極拳習練解,太極拳套路均以弧線運動,沒有直線和橫線,也最忌走直線。太極拳技擊也最忌直來直去直線推向對方。此動作屬於危險動作,以直勁攻擊對方,對方如果不俱備太極內功,硬碰硬,對方向左右轉動上身,極可化掉來勢轉危為安,雙方打一個平手。在直來直去的推手中,陳鑫大師在36病手中,在第十八位推字被列為病手。聰明的太極拳習練者,或資深拳家不會去以直勁攻擊對方。如果被攻擊方身上有內功,九大關節松,且節節貫串,你攻擊對方身上,對方周身松空,又似彈簧,你打出直勁結果會“如球碰碰還”,沒有別的出路。
初學揉手者不要上場就跟人家試手,除了失敗沒有別的出路。那么經常推,日久會不會提高技藝呢?不會。如何提高揉手技藝呢?一練拳二練拳三仍然去循規蹈矩練拳。有的朋友不練拳喜好推手,這是“全民健身計畫”,找幾位志同道合者,經常推手也有益健康,這是另一種形式的推手,與太極陰陽變化中的內功揉手不是一回事。
太極八法是不是僅為掤、捋、擠、按、揉、挒、肘、靠?只此八法又如何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呢?京城楊式太極拳家汪永泉大師對太極八法的運用有獨到的驚人之處。他在教授我們推手時,每化解一次來手威脅時,要耐心解釋,每一種不是單獨運用的,如果使用不當,在對方威脅下難以解困。太極較技變化多端,雖然太極拳打法厲害出手見輸贏,但技藝多變也是技擊者在八法運用中也應隨機應變,要有實戰的應變能力。

四、按
按勁義何解運用如水行柔中寓剛強急流勢難當
遇高則膨滿逢窪向下潛波浪有起伏有孔無不入
按勁,從字面解下按之意,有句俗語,按下葫蘆起來瓢,在太極揉手運用中,按勁是陰動還是陽動呢?以太極拳的特性定位,按是陽動。不弄明白“按”勁在太極拳和揉手運用中的陰陽虛實,很難在技擊中有所突破。
從動作解析,從上往下按多為呼氣,呼為陽,凡呼氣的動作,多為主動進攻之意,按為主動下按故為陽。實戰套用、生活中勞作也是如此。如你外出幹活帶著長把工具,如鐵揪,習慣扛在肩上。到達目地的,將鐵揪從肩上取下,此時放下揪的人,不知不覺或稱為下意識在放下鐵揪的瞬間是呼氣動作,隨呼氣同時放下鐵揪,或者這么說,隨放下鐵揪隨呼氣,這裡生命科學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生理現象。
太極拳講究呼吸但在內功尚未上身在修煉的過程中最佳選項不要管呼吸,管呼吸便不會呼吸。很多太極大師他們教授學生時,大多不教呼吸,因為大師們以腳呼吸,有“呼吸往來於踵”的提法,腳呼吸沒法教學生,腳呼吸是多年修煉內功的自然法成。我過去從不在書文中解呼吸,在詮釋按勁時,用多些筆墨將太極呼吸儘可能闡述明白。
太極拳修煉首先要解決認識問題,我第一部在太極拳理論專著《太極解秘十三篇》開篇寫道:“若想在太極拳領域中探求個深淺,用常人的思維去想,用常人的眼光審視。想上幾十年,看上幾十載,什麼也想不深,什麼也看不透”。一目了然,清楚明白,用常人眼光看太極拳,用常人的思維方式去構想太極拳,想來想去,看來看去,無法踏上習練太極拳的入門之路。
有人問,對方擠上來,是陽按還是陰按?我說,應以陰虛對付攻來的陽攻,太極拳人面對進攻,陽隱陰顯,這是很自然的太極陰陽學說在實戰中的套用。對方單掌進攻掌向胸部推來,或雙掌向胸勁推,都稱為擠。此時如果以力下按,按十次十次失敗,因為你出力了,犯了太極拳“用意,不用勁”的道法,所以你無法解困。聰明的拳家此時可以用左右采挒技法。此文說的是按,暫不談采、挒。在化解對方進攻的以按解困的拳法時,請注意手上去掉拙力,思想不可去想按對方進攻的手,以虛按,空按為最佳道法和拳法。
請注意,欲化解對方向胸部的正面進攻,任何動作都是多餘的。只有自己遵照太極拳的特性,將自己周身內外,從腳到頂,松腰空腰上松至手梢,下松過到腳梢,以“九松十要一虛靈”虛空身體,如果你內功修持層次高,成為松體人,那么任何進攻速度,不管進攻有多么大的力量,你比較有把握解困為安。我的說法是有根據的。《打手歌》云:“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粘隨不丟頂。”這首歌訣,與古典哲學家傳道不傳藝不同,歌訣既傳道又傳藝,訣中告訴你,練太極拳,掤捋擠按是太極基本功,要認認真真習練和揣摩,在太極八法中要認真練好四正手的掤捋擠按。進而修煉:采、挒、肘、靠等四隅手。
五、采
采勁義何解如權之引衡任爾力巨細權後知輕重
轉移只四兩千斤亦可平若問理何在槓桿之作用

太極拳理太極拳理

單從“采”的字面解,動詞,陽動,以力採摘,採掘。采的動作有意有動,急動緩動結合的動作,總之是主動、主觀的動作。
在太極拳各式中,采的動作是很多的,如果細心分析拳結構,任何一個拳式中都會找到。在修煉太極拳的過程中,循規蹈矩,遵循太極拳思想練太極拳,循太極拳的運動規律和運行軌跡習練,太極內功定會上身。所以,太極內功上身是重要條件,任何做法是多誤捨近求遠,實難以湊效。當代楊振基、楊禹廷二位都提到太極功夫在拳里,練拳取得太極功夫在幾十年前已有定論。
在拳中得太極內功是唯一一條準確的途徑。是不是我只要練傳統太極就可以得到內功呢?不是!必須循規矩練拳,這個規矩是習練者遵從的太極拳心法太極拳道法,還要循太極拳規律,而練太極拳離開了太極拳的規律甭談內功上身。前面在“太極腳”和“太極手”文中都有詳盡而具體的操作法,例如腳,習練者應該循太極腳的規範習練腳,循太極手的規範習練手。太極手的要求,手掌、手背、手指、腕、前膊等,五個部位都應放鬆,肘應自然下垂,肩應自然放鬆。如此訓練結果,肩自然放鬆,肘自然下垂,自然肘的內功為松沉,托不起搬不動,極度松沉。前膊空松,腕關節開,松腕。手掌關節開,手掌松,手指小關節開,手指松且節節貫通。有了太極手再練采,手上有內功,采勁套用得以運用自如,應物自然。
有幾個拳式中均有采手,在習練中要注意,戰時的套用,攬雀尾第五、六二動,第五動陰,右掌在回捋、俯掌,視線視右掌食指梢,松左腿,松左腳,漸右腿由實漸變虛,虛淨腳跟虛著地,腳尖上揚,左腿坐步,實足。此時,右掌為右後走向的采式。第六動(陽)右掌前掤,掌心向上,是反采,內功把握同第五動。左右掌的采式動作比較多,幾乎式式有采。但采勁,在拳式中陰動采和陽動采都有特性表現,習練者一定要把握住陰陽動的操作。在操作中,不管是陰動或陽動,取采式手上不可掛力,一羽不能加,加一點點力也不可以,只有淨淨的空手,輕扶。這是向深層面修為的要求。
六、挒
挒勁義何解鏇轉若飛輪投物於其上脫然擲丈尋
君不見漩渦卷浪若螺紋落葉墮其上倏爾便沉淪
挒勁是周身的太極功夫表現在手上,正如拳經所說:“其根在腳……形於手指。”挒和采同以手的動作為顯示。這種采手和挒手均應把握在“形於手指”,手掌不得出力,出拙力,僅僅掛一點力也不可。手是形,僅僅是形,形於手指。拳訣:“太極無手”、“太極不用手,手到不要走”、“妙手空空”等等。
采和挒勁都是手上的功夫,歸根到底,是其根在腳的腳上內功。腳下內功是周身上下內外的綜合功夫。上下一條線,腳下陰陽變,頭上虛靈頂,雙手空靈轉。”抹去前三句,僅留“雙手空靈轉”,手上是不出力的,請練家在實踐中體味。在實戰操作中手上出力是太極拳運用中的最大忌。實戰手不出力,在練拳中手上也不應有力,從拳中訓練自己空手輕扶拳術的套路路線,養成手上不著力,太極不用手的習慣。習慣成自然,在體用結合上,手自然不掛力,不掛力便是退去手掌的本力,這是內功上手。我們都知道兩個人掰手腕,力大者勝。太極拳功夫打破了這種千年不變的真理。

相關來源

www.samonentycx.com
www.nbtaiji.co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