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廳鎮[雲南省紅河州建水縣]

官廳鎮[雲南省紅河州建水縣]
官廳鎮[雲南省紅河州建水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官廳鎮東接陳官鎮、坡頭鄉,南與元陽、紅河兩縣隔河相望,西與石屏縣牛街鄉接壤,北與青龍鎮毗鄰。地域在東經102°37′00″—102°52′00″,北緯23°16′45″—23°30′10″之間,全鎮總面積361.78平方公里。 最低海拔270米,最高海拔2278米,為深切割的中低山地形, 南北高,東部、東北部和中部為沖溝小平壩,具有典型的立體氣候特徵。年平均氣溫18.5℃,年平均降雨量815毫米,無霜期307天。

基本信息

(圖)官廳鎮官廳鎮一角

基本概況

(圖)官廳鎮官廳鎮

官廳鎮東接陳官鎮、坡頭鄉,南與元陽、紅河兩縣隔河相望,西與石屏縣牛街鄉接壤,北與青龍鎮毗鄰。地域在東經102°37′00″—102°52′00″,北緯23°16′45″—23°30′10″之間,全鎮總面積361.78平方公里。 最低海拔270米,最高海拔2278米,為深切割的中低山地形, 南北高,東部、東北部和中部為沖溝小平壩,具有典型的立體氣候特徵。年平均氣溫18.5℃,年平均降雨量815毫米,無霜期307天。

經濟概貌

2006年,官廳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6368.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716萬元,占總收入的29%;畜牧業收入1254.1萬元,占總收入的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6279頭,肉牛1105頭,雞、鴨、鵝37428隻);漁業收入28.7萬元,占總收入的0.01%;林業收入156萬元,占總收入的1%;第二、三產業收入9846.3萬元,占總收入的60%;工資性收入350.7萬元,占總收入的2%。農民人均純收入214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和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50.8萬元,外出務工人數1197人,占勞動力的3.62%,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740人(占外出務工勞動力的61.82%),在省內務工660人,到省外務工80人。

文化教育

(圖)官廳鎮官廳鎮教學樓

官廳鎮教育事業穩步發展,教學條件不斷改善,校舍建築總面積36786平方米,其中鋼混結構校舍面積28316平方米,占總校舍 的77%。2003年,全鎮有中學1所,教職工80人,2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484人;國小11所,辦學點42個,教職工345人,在校學生3653 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78%;幼稚園1所,入園兒童113人。1998年實現了“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

全鎮有文化站1個,下設卡拉OK室、報刊圖書閱覽室、棋牌室,有籃球場、桌球桌、宣傳欄,有文化活動室12個,文化宣傳隊11支,摔跤隊1支,圖書室4 個,藏書70792冊;有卡拉OK、電子遊戲、錄像放映室等文化經營戶9戶;農村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文藝創作日趨活躍。

特色產業

(圖)官廳鎮官廳鎮臍橙種植

2006年,官廳鎮烤菸種植11326.7畝,實現烤菸總產162.79 萬公斤,上等煙比例達70.42%,均價11.92元/公斤,菸農收入2024萬元,戶均收入6448.5元,創稅收388.26萬元,烤菸支柱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提高。鎮域內有豐富的石膏、鉛、鋅、金等礦產資源,主要分布在團腦、蒼台、牛滾塘、烏梅四個村委會,現以開採牛滾塘礦區為主。2006年有鎮辦、村辦、聯營、私營等礦山企業37個,從業人員7430人;企業全年總收入47215萬元,增加值14771萬元;全鎮企業完成工商各稅859萬元。全年生產原鉛鋅礦33.9722萬噸,石膏礦40087噸,鋅精礦6225噸,鉛精礦4645噸,石料5392立方米,采白沙192萬立方米,水泥空心磚129萬塊。實現鄉鎮企業總收入47215萬元,增加值14771萬元。

官廳鎮在加進工業興鎮的同時,鎮黨委高度重視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逐步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加大了科技興農力度,通過引進水稻、玉米優良品種,發展優質烤菸,形成“兩高一優”基礎農業。以糧食為基礎,不斷最佳化農業種植結構,抓好糧、煙、林、果、菜等生產;在烤菸方面,推廣了烤菸漂浮育苗技術,使全鎮烤菸單產和質量得到明顯提高,鞏固了烤菸的支柱地位。在林果業方面,車家村委會種植500畝甜橙,發展200畝蘿蔔訂單農業。龍潭、謝租村委會分別種植300畝脆光梨。烏梅、牛滾塘、蒼台村委會各發展50畝甜龍竹和草果。官廳、板井、乍拉村委會分別發展地膜蔬菜栽培20畝。磨玉、磨依蚌村分別種植優質花椒。乍拉村委會還種植了荔枝、芒果等熱帶經濟作物,使我鎮農業結構的調整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促進了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歷史文化

(圖)官廳鎮官廳鎮

據史料記載,從元朝至解放前期,官廳一直是彝族納樓土司的司治所在地,近600年的土司統治,官廳逐漸形成了以東升街、福壽街、中和街為主要街道,現存兩座土司衙門、普氏宗祠、普氏家宅等一批古樸建築,有東、西、北三座寨門和寨牆圍護,分布四周的玉皇閣、文星閣、魁神閣、朝陰寺等為一體的古鎮格局。官廳的商業貿易自古以來都比較活躍,地處建水通往江外(江外特指紅河、元陽、越南寮國等以南地區)的馬幫驛道上,是兵家必爭之地,成為歷史上比較著名的交通樞紐、軍事重地和經濟中心。斗轉星移,時光飛逝,加之歷史、地緣等原因,官廳的發展越來越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官廳基礎設施建設滯後,交通閉塞,農業基礎設施脆弱,水利化程度低,市場經濟發展緩慢,小集鎮建設停步不前,原先的中心地位和輻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發揮,嚴重製約著全鎮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高、少、邊、貧”鄉鎮。

基礎建設

(圖)官廳鎮官廳鎮水庫

“八五”、“九五”期間,官廳鎮累計投資6875多萬元,新建改建校舍28316 平方米,修建縣鄉公路19千米,三面水泥澆灌溝渠300千米,處理危險水庫3座,水利有效灌溉面積達12000畝,水利化程度達60%。全面完成了農網改 造工程,通電率達100%。全鎮通車裡程189千米,其中水泥公路達31千米,彈石路、泥結石公路173千米,實現了村民委員會和村民小組村村通公路。固定電話用戶1539戶,移動、聯通通信覆蓋率達80%以上。小集鎮建設突出猛進,投資800多萬元,對占地250畝的小集鎮進行重新規劃、設計、建造,新 建三條街道和農貿市場,架設路燈32盞 ,栽種行道樹,街心花園矗立著“三個代表”和“發展才是硬道理”的巨幅宣傳畫。新老區的市政建設工程已經完成,整個小集鎮集古林、現代、實用為一體,既小巧玲瓏又功能齊全。

2006年全年官廳鎮完成各類水利工程248件,累計投工45萬個工作日,累計投資252.05萬元,完成土石方60.69萬方。道路建設有了新突破,2006年4月改建完成元陽岔路口到官廳的縣鄉柏油公路。與紅交集團聯合興建的官廳汽車客運站,於2006年7月份投入使用。投資135萬元完成官廳鎮街道柏油路面改造;投資126.5萬元,續修牛滾塘彈石公路,於8月份全線竣工;投資70萬元,完成謝租公路彈石路面改造;投資443噸水泥(折款14餘萬元)對部分村寨的街道修繕、沼氣池建設、水毀溝渠和小型水利修築等工程進行修繕和建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