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通論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作 者:曾棗莊 著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12-1
版 次:1
頁 數:1126
字 數:1075000
印刷時間:2008-12-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208083271
包 裝:精裝

內容簡介

文學有純文學與泛文學之別。西方和中國現當代的文論以詩歌、散文(抒情散文)、小說、戲劇為文學作品。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得從中國古典文學的客觀實際出發,不能照搬西方文學和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定義。如果只有詩歌、戲劇、小說和抒情散文才算文學,只有純藝術而非教化性的,純虛構而非紀實性的才算文學,恐怕會得出中國古代無文學,或有也少得可憐的結論。元明清的戲劇、小說是否夠得上這種純文學的標準,恐怕也要打個大大的問號。本書所研究的宋文都是泛文學意義上的文學,標準較寬,即有一定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宋代美文。凡思深、情摯、文美的宋文都屬於本書的研究範圍。

作者簡介

曾棗莊 1937年1月20日生,現為四川師範大學文理學院教授,四川大學占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主編有《全宋文》、《中華大典·文學典·宋遼金元文學分典》、《三蘇全書》。早年從事杜詩研究,著有《杜甫在四川》。後從事三蘇與宋代文學研究,先後出版有《蘇洵評傳》、《蘇軾評傳》、《蘇轍評傳》、《三蘇傳》、《三蘇文藝思想》、《論西崑體》、《宋文紀事》、《蘇詩匯評》、《蘇辭彙評》、《蘇文匯評》、《北宋文學家年譜》、《三蘇研究》、《唐宋文學研究》、《宋代文學與宋代文化》、《蘇軾研究史》、《集部要籍慨說》等。

目錄

自序
第一編 宋文總論
第一章 宋文發展的社會政治文化環境
第二章 宋文風格的形成和發展
第三章 宋人論文及其紛爭
第二編 宋代辭賦通論
第四章 宋代的騷體辭與騷體賦
第五章 “事皆實錄”的仿漢大賦
第六章 駢賦仍為宋賦大宗
第七章 “去取予奪”決於律賦
第八章 “文賦尚理而失於辭”
第三編 宋代四六文通論
第九章 文章利病,不在奇偶
第十章 宋代詔令
第十一章 公牘
第十二章 宋代的表
第十三章 “開陳其意”之啟
第十四章 其他各體四六文
第四編 宋代韻文通論
第十五章 箴是規諷之文
第十六章 銘題於器,有戒有贊
第十七章 頌惟典雅,辭必清鑠
第十八章 贊貴贍麗宏肆
第十九章 哀祭文
第五編 宋代散文通論
第二十章 宋代的論說文
第二十一章 宋代的雜記文
第二十二章 宋人書信
第二十三章 宋代的贈序文
第二十四章 宋代的書序和篇序
第二十五章 宋人題跋
第二十六章 宋人的傳狀碑誌
第二十七章 宋人的詩話、詞話、文話、筆記、小說、戲劇和語體文
第六編 宋文的總體特徵及其影響
第二十八章 宋人理想同現實的矛盾
第二十九章 宋人的憂患感、悲涼感、曠達感
第三十章 宋文的藝術特徵
第三十一章 宋文的影響
主要參考書目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第一編 宋文總論
宋文之所以能取得“集大成”的成就,這與宋主好文,採取了較為寬鬆的文化政策是分不開的。北宋前期猶襲五代文弊,由於宋主重文,到了北宋中期宋文已開始全面繁榮,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家都出現在這一時期便是明證。即使北宋為金所滅,宋文的發展也未受到太大影響,南宋前期的成就幾乎可與北宋中葉媲美。只是到了南宋後期,文體漸趨卑弱,但到了南宋滅亡之際又出了文天祥等愛國文人,出現了《指南錄後序》、《西台慟哭記》之類的光照千古的名篇。宋文的發達也與宋代思想相對較為自由有關,文學上的文與道、駢與散、難與易之爭,思想領域的儒、釋、道並崇,科舉考試內容的長期爭論,而多數時間是詩賦與經義策論並崇,都對宋文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第一章 宋文發展的社會政治文化環境
第一節 宋代諸帝的嗜好與宋代文化的繁榮
“吳王好劍客,百姓多瘡瘢;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廣袖,四方全匹帛”。①此言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