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四美圖

宋四美圖

宋四美圖,此圖精心描繪了四個盛裝的仕女。人物皆身著襦裙,頭戴花冠,肩有披帛,手執繡物,細腰縴手,體態婀娜。

基本資料

宋四美圖

【名稱】宋四美圖

【類別】中國古畫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

【文物現狀】美國私人藏

簡介

佚名,斗方,絹本,設色。 縱:24.1厘米,橫:20.3厘米

此圖精心描繪了四個盛裝的仕女。人物皆身著襦裙,頭戴花冠,肩有披帛,手執繡物,細腰縴手,體態婀娜。仕女形象、衣飾都仿唐制,與周文矩《宮中圖》人物造型有相似之處,但人物少了一些豐腴艷肥的唐人體態,而且橢圓型面頰及髮髻花冠式樣,又具宋代特色。用筆精工秀麗,設色鮮妍。面部採用額、鼻、頰的“三白”烘染法,別具特色。

此圖描繪了四個盛裝的仕女。畫家的技法相當出色,筆法活脫,線條流暢,造型準確,形象生動。線條的組織尤為出色,隨人物形體動態的變化而增減疏密,依裙袖拂動而舒展長短,既恰當地表現了人體結構,又充分顯示了筆法功力。四美人皆窈窕柔弱而體態婀娜。

古代通俗的四大美人是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分別是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貌。但此四大美人之說按紀連海的說法是:此四大美人的集合出現在元代之後,理由是《三國演義》出現在元代之後(《三國志》里無貂蟬),而在平陽的《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所圖美人別是:王昭君、班姬、趙飛燕、綠珠。

宋代《四美圖》為故宮原藏品,現為美國私人藏品,所圖四美人三人向一人背,著唐時裝束,一衣絳色,一青衣,一素縞如韓國服,一綠衣,皆披帛襦裙,手持器物,意態閒雅,雍容華貴。面部用粉強調頭髂、鼻子與下巴部分,有浮雕的立體感覺。與唐之的仕女豐滿程度有別,只能是唐風的餘韻了。

為什麼是四個,“四”的數字在古人中用得頻繁,歲有四季,佛說四大皆空,詩句以四句為一章節,東西南北四方,四實為吉祥圓滿之數,今人以為不吉如“死”,難道今人智慧不如古人?實際上在早期中國繪畫裡,如唐代的仕女圖中,如《搗練圖》里是四人一組的,搗練者四人,展練者四人,呈環形運動狀態,《四美圖》有同樣的傾向。

後代約定俗成的四大美人個個是傾國傾城,西施還是最早的間諜,貂蟬也是,“美人計”的戰爭力量有時勝百萬大兵,想來後世會樂此不疲地用它。

詳細內容:

沉魚之西施,落雁之王昭君,閉月之貂禪,羞花之楊玉環一直被稱作中國古代四大美人。古代的四大美人真的是這四位嗎?

紀連海在他新出版的《紀連海嘆說四大美人》一書中說:“‘四大美人’這詞什麼時候有的?又是誰提出來的呢?我並不清楚。但是可以推斷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這四個人是什麼時候被拉到一起稱為‘四大美人’的。這四大美人的生活年代有先有後:西施最早出生,楊貴妃最晚離世的,楊貴妃是唐朝人,所以‘四大美人’這一說法肯定是唐朝以後才出現的。貂禪是《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可以說是《三國演義》成就了貂蟬,因為《三國志》中是沒有這個人的。而《三國演義》成書於明朝初年。所以,我覺得,提出‘四大美人’這一說法的人肯定在元末明初時。但具體是誰提出的?我也沒考證出來。”

據我國最早收藏的木刻年畫,1909年在甘肅發現的南宋平陽木刻年畫《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也稱為《四美圖》,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此年畫的原版現存於莫斯科博物館。“題材雖皇家內容,但將漢晉兩朝人物於一圖,其雕刻線條流暢細膩,構圖豐滿華麗。”

“(《四美圖》)畫面是四大美人綠珠、王昭君、班姬、趙飛燕。綠珠左手提裙登階,回眸又望右手所持的玉麒麟,風情畢現;王昭君身著異族服飾,執筆修書,神情沉鬱;趙飛燕金飾玉佩,袖手昂頭,志滿意得;班姬持扇列後,文靜矜持。整個畫面素色,講究線條,一派清穆之風。”賈平凹《說捨得》。

是不是由此可以說這四位美人才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美人。至少也可以說這也是一個版本。再說,這裡有有力的證據——南宋的文物。說起年代也在唐朝之後。既然南宋這樣將這四位美人跨時代組合在一起,自不會是空穴來風,肯定有他的道理。至於有多少道理,還是讓專家煽忽吧。

出塞之昭君

西漢王昭君,名嬙,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匈奴呼韓邪單于閼氏。漢元帝時以“良家子”入選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傳》)

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王昭君進宮後三年,無緣面君。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漢元帝盡召後宮妃嬪,王昭君挺身應詔。呼韓邪臨辭大會,昭君豐容靚飾,元帝大驚,不知後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便賞給她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並親自送出長安十餘里。王昭君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她把中原文化傳給匈奴,被封為“寧胡閼氏(王妻)”。“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當呼韓邪單于去世後,她從大局出發,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改嫁給呼韓邪的長子。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她的墓地被後人稱之為“青冢”。

王昭君得到歷史的好評。元代詩人趙介認為王昭君的功勞,不亞於漢朝名將霍去病。昭君的故事,已成為歷史上流傳不衰民族團結的佳話。

李白詩云:“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

燕舞之飛燕

西漢趙飛燕原名宜主,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因其舞姿輕盈,如燕飛鳳舞,精美絕倫,故人稱其為“飛燕”。她是窈窕秀美,妖冶冷艷,憑欄臨風,姿容秀麗的絕色美人。漢成帝劉驁立飛燕為後,其妹趙合德封昭儀,兩姐妹受成帝專寵近十年,顯赫一時,貴傾後宮。

趙飛燕的秀麗姿容,輕盈身材和出眾的舞技,使得她在後宮嬪妃中如鶴立雞群。成帝以玉環擊節拍,趙飛燕跳起《歸風送遠曲》。她表演的一種舞步,手如拈花顫動,身形似風輕移,令成帝十分著迷。成帝命宮女手托水晶盤,令飛燕盤上歌舞助興,飛燕的絕妙舞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給成帝帶來全新的視覺享受。成帝一刻見不到趙氏姐妹,便心神不安。那才叫“三千寵愛於一身”。

趙氏姐妹雖得專寵,但不曾懷孕,她們害怕別的嬪妃懷孕生子,威脅後位,就瘋狂地摧殘宮人。“生下者輒殺,墮胎無數”。當時,民間就流傳著“燕飛來,啄皇孫”的童謠。色迷心竅的漢成帝,年已不惑,膝下尤虛。為討好趙氏姐妹,竟兩次殺子,置江山社稷於不顧,“愛美人不愛江山”。

漢成帝死後,趙飛燕姐妹無子,飛燕幫助成帝的侄兒劉欣即位,即漢哀帝。新帝感恩,尊飛燕為太后。哀帝死後,漢平帝劉衍即位,大司馬王莽以趙飛燕殺害皇子之罪,迫其自盡。風光一時,權傾一時的趙飛燕就這樣香消玉殞了。

李白有“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之絕句讚嘆她的絕美。唐代詩人徐凝《漢宮曲》寫到:“水色簫前流玉霜,趙家飛燕侍昭陽。掌中舞罷簫聲絕,三十六宮秋夜長。”

女史之班昭

東漢班昭又名姬,字惠班,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東北)人,女辭賦家。其父班彪,長兄班固,是著名的歷史學家文學家;次兄班超,乃立功西域的一代名將。嫁曹世叔,早年守寡。班固著《漢書》未成而去世,和帝下詔令班昭整理並續成。這部書是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是正史中寫的較好的一部,人們稱讚它言賅事備,與《史記》齊名。

和帝非常讚賞班昭的學識,多次召她入宮,教皇后和嬪妃們學習儒家經典,在宮中被尊稱為師。鄧太后臨朝執政時,班昭以師傅之尊,參議朝政。當時,人們把學識淵博、德高望重的婦女稱為“大家”,班昭的丈夫姓曹,因而被尊稱為“曹大家”。“及鄧太后當朝,班昭與聞政事。”

班昭是第一位有著述的女學者女歷史學家,在史學上做出了重要貢獻。著有賦、文等16篇。她去世時,當朝的皇太后親自素服舉哀,為她行國葬之禮。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詔策》,“班姬 《女戒》,足稱母師也。”清秋瑾《贈女弟子徐小淑和韻》有句“麗句天生謝道韞,史才入目漢班姬。”

鴻毛之綠珠

西晉綠珠,白州博白(廣西)人,生雙角山下,西晉石崇寵妾。“美而艷,善吹笛”。石崇驚慕綠珠美貌,以十斛明珠聘為妾,並在皇都洛陽建造金谷園,還為其建了梳妝樓。在石崇的悲劇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石崇,西晉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東北)人,字季倫。二十餘歲做了修武令,為人做事都很乾練。穎悟而有才氣,率意而為,累遷至侍中。出為荊州刺史,私自與手下人劫掠遠來的商客,以至積累如山財富,曾與王愷鬥富,以蠟代薪,作錦步障五十里,愷雖得武帝支持,仍不能敵。

綠珠善吹笛,又善舞石崇創作的《明君》(即《王明君辭並序》,是最早歌詠王昭君的文獻)。綠珠嫵媚動人,善解人意,恍若天仙下凡,因而石崇在眾多姬妾之中,惟獨對綠珠別有寵愛。石崇有別館在河南金谷園,每次宴客,必命綠珠出來歌舞侑酒,見者都忘失魂魄,因此綠珠之美名聞於天下。

石崇在朝廷里投靠的是賈謐,後來賈謐被誅,石崇受牽連被免官。當時趙王司馬倫專權,依附於趙王倫的孫秀暗慕綠珠,現在石崇被免職,他明目張胆地便派人向石崇索取綠珠。石崇勃然大怒:“綠珠是我所愛,那是做不到的。”石崇堅持不給。孫秀大怒,勸趙王倫誅石崇。趙王倫於是派兵殺石崇。

石崇對綠珠說:“我現在因為你而獲罪。”綠珠流淚說:“願效死於君前。”隨即“落花猶似墜樓人,香魂一屢隨風散”,綠珠墜樓而死。石崇被亂兵殺於東市。

杜牧絕句《金谷園》,“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尤似墜樓人。”《紅樓夢》中黛玉《吟綠珠》,“瓦礫明珠一例拋,何曾石尉重嬌嬈;都緣頑福前生造,更有同歸慰寂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