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本傳》

《宋史本傳》

《宋史本傳》: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生而警敏,讀書數百言,脫口輒誦。年十二,試作《六論》,援筆而成,辭甚《宋史本傳》偉。甫冠,名聞四方。歐陽修見其文,奇之。

簡介

中嘉二年進士第。調太平州司法參軍,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為實錄檢討官。

出通判越州,州舊取酒場錢給募牙前,錢不足,賦諸鄉戶,期七年止;期盡,募者志於多入,猶責賦如初。鞏訪得其狀,立罷之。歲飢,度常平不足贍,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諭告屬縣,諷富人自實粟,總十五萬石,視常平價稍增以予民。民得從便受粟,不出田裡,而食有餘。又貸之種糧,使隨秋賦以償,農事不乏。

知齊州,其治以疾奸急盜為本。曲堤周氏擁資雄里中,子高橫縱,賊良民,污婦女,服器上僭,力能動權豪,州縣吏莫敢詰,鞏取置於法。章丘民聚黨村落間,號“霸王社”,椎剽奪囚,無不如志。鞏配三十一人,又屬民為保伍,使譏察其出入,有盜則鳴鼓相援,每發輒得盜。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鞏飲食冠裳之,假以騎從,輦所購金帛隨之,夸徇四境。盜聞,多出自首。鞏外視章顯,實欲攜貳其徒,使之不能複合也。自是外戶不閉。

河北發民浚河,調及他路,齊當給夫二萬。縣初按籍三丁出夫一,鞏括其隱漏,至於九而取一,省費數倍。又弛無名渡錢,為橋以濟往來。徙傳舍,自長清抵博州,以達於魏,凡省六驛,人皆以為利。

徙襄州、洪州。會江西歲大疫,鞏命縣鎮亭傳,悉儲藥待求。軍民不能自養者,來食息宮舍,資其食飲衣衾之具,分醫視診,書其全失、多寡為殿最。師征安南,所過州為萬人備。他吏暴誅亟斂,民不堪。鞏先期區處猝集,師去,市里不知。

加直龍圖閣、知福州。南劍將樂盜廖恩既赦罪出降,餘眾潰複合,陰相結附,旁連數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懾恐。鞏以計羅致之,繼自歸者二百輩。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饒,爭欲為主守,賕請公行。鞏俾其徒相推擇,識諸籍,以次補之。授帖於府庭,卻其私謝,以絕左右徼求之弊。福州無職田,歲鬻園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萬。鞏曰:“太守與民爭利,可乎?”罷之。後至者亦不復取也。

鞏負才名,久外徙,世頗謂偃蹇不偶。一時後生輩鋒出,鞏視之泊如也。過闕,神宗召見,勞問甚寵,遂留判三班院。上疏議經費,帝曰:“鞏以節用為理財之要,世之言理財者,未有及此。”帝以三朝兩朝國史各自為書,將合而為一,加鞏史館修撰,專典之,不以大臣監總,既而不克成。會官制行,拜中書舍人。時自三省百職事,選授一新,除書日至十數,人人舉其職,於訓辭典約而盡。尋掌延安郡王箋奏。故事命翰林學士,至是特屬之。甫數月,丁母艱去。又數月而卒,年六十五。

鞏性孝友,父亡,奉繼母益至,撫四弟、九妹於委廢單弱之中,宦學婚嫁,一出其力。為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少與王安石游,安石聲譽未振,鞏道之於歐陽修,及安石得志,遂與之異。神宗嘗問:“安石何如人?”對曰:“安石文學行義,不減揚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輕富貴,何吝也?”曰:“臣所謂吝者,謂其勇於有為,吝於改過耳。”帝然之。呂公著嘗告神宗,以鞏為人行義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以是不大用雲。

論曰:曾鞏立言於歐陽修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謂難矣。宋之中葉,文學法理,鹹精其能,若劉氏、曾氏之家學,蓋有兩漢之風焉。

記載

據史籍《宋史本傳》、《東都事略?陶谷傳》等記載,宋有陶谷,字秀實,邠州新平人(今陝西彬縣)。原姓唐,為避晉祖(石敬瑭)名諱,改姓陶。其子孫遂相傳姓陶,變成陶氏的一支。
第六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出自巴爾虎旗蒙古陶國渾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巴爾虎旗蒙古陶國渾氏原居內蒙古喀爾喀地域,因不堪遭遇葛爾丹部族的毒害,率巴爾虎族萬餘人南下,陶器的起源。遊牧於今河北張家口一帶。陶器與瓷器的區別。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經清朝庭準議,全族移駐盛京(今遼寧瀋陽),其中一局限族人駐守丹東鳳凰城、岫巖等地並獨豎一旗,稱蒙古九旗。後取原姓首字諧音漢字“陶”為氏。
第七個淵源: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滿族陶佳氏、托和羅氏、達斡爾族吐欽氏、古隆氏,以及錫伯爾族托庫爾氏漢姓均改為陶氏。
今白族、傣族、京族、苗族、瑤族、彝族、布朗族、回族等民族均有陶姓。陶器甲天下。
得姓始祖:唐堯。
上古聖帝。在其擔任部落頭目之前,曾在今山東定陶東南棲身,以建造陶器為職業,其地世稱為陶丘。另說堯帝少年靈敏,陶器的起源。十三歲時就助其兄摯帝經管天下,因功封在陶丘,十五歲時又改封在唐,所以史稱陶唐氏。堯開創了禪讓制,死亡後把帝位禪讓給了沒有一點血緣關聯的舜。堯賢明專制,為世所敬佩。後世子孫或以技藝為氏,或以封地為氏,稱陶姓。他們尊唐堯為陶姓的得姓始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