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貧樂道

安貧樂道

安貧樂道,安貧:安於貧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後引申為人生的理想、信念、準則。安於貧窮,仍樂于堅守信仰。形容人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實現,寧願處於貧困惡劣環境。《文子·上仁》:聖人安貧樂道,不以欲傷生,不以利累己。《後漢書·韋彪傳》:安貧樂道,恬於進趣,三輔諸儒莫不慕仰之。

基本信息

成語出處

《文子·上仁》:“聖人安貧樂道,不以欲傷生,不以利累己。”
後漢書·韋彪傳》:“安貧樂道,恬於進趣,三輔諸儒莫不慕仰之。”

成語故事

安貧樂道安貧樂道
傳說,孔子有學生3000,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顏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之一。
顏回的一舉一動,在孔子看來,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顏回的事例來教育其他學生。
顏回,字子淵,所以也叫顏淵。
有一次,孔子對學生們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意指: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孔子十分讚賞顏回的這種品德。然而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品德呢?孔安國說,這是“安於貧而樂於道”。
還有一次,魯哀公問孔子:“在你3千多學生中,誰最好學?”孔子說;“只有顏回最好學。他不遷怒,不二過,不幸短命死矣!”意指,顏回最愛學習。他遇著發怒的時候,能做到隨發隨化,從不轉移到別的事情上去;有了錯誤就改,決不重犯
顏回29歲頭髮盡白,40歲就死去了。孔子為他的短命感到非常悲痛。原文
王歡字君厚,樂陵人也。安貧樂道,專精耽學,不營產業,常丐食誦《》,雖家無斗儲,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毀其書而求改嫁,歡笑而謂之曰:“卿不聞朱買臣妻邪?”時聞者多哂之。歡守志彌固,遂為通儒。
譯文
王歡,字君厚,樂陵人。他安於貧困的現狀,以堅守自己的信念為快樂。精神專一地沉迷於學業之中,不謀求家業。常常邊乞討食物邊誦讀《詩經》.雖然家中沒有一斗糧食的儲蓄,內心還是安適愉快。他的妻子為這件事感到憂心,有時焚燒他的書而要求改嫁,王歡笑著對他的妻子說:“你沒有聽說過朱買臣的妻子嗎?"當時聽到這話的人大多嘲笑他。王歡卻更加堅守他的志向,終於成為一位博學的人。

成語示例

◎勸人安貧樂道是古今治國平天下的大經絡,開過的方子也很多,但都沒有十全大補的功效。(魯迅花邊文學·安貧樂道法》)
◎中國知識分子一向安貧樂道。
◎安貧樂道是古代儒家所提倡的立身處世的態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