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澤

安澤

位於山西省境南部,臨汾地區東北、太岳山東南麓,地處臨汾、晉城、長治三市交界,總面積1967平方公里。安澤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定居,是大禹分九州之冀州治所。西漢設立縣治,取北部的“安吉”和南部的“澤泉”兩地名的首字稱“安澤縣”。這裡是中國古代大思想家荀子的故里、國家級生態示範區、省級森林公園、全國連翹生產第一縣和煤炭資源大縣。山西第二大河、唯一的一條無污染河流——沁河,縱貫境內109公里。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礦產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安澤工農業發展夯實了先天基礎。著力於發展農業,煤炭業。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安澤,位於山西省臨汾市東部,太岳山東南麓,處在臨汾、晉城、長治三市交界,東與屯留縣、長子縣毗鄰,西與古縣、浮山縣交界,南與沁水縣接壤,北與沁源縣相連,南北長約65公里,東西寬約45公里,309國道和326省道縱橫全境。總面積1967平方公里,轄4鎮3鄉,這裡是中國古代大思想家荀子的故里、國家級生態示範區、省級森林公園、全國連翹生產第一縣和尚無大面積開發的煤炭資源大縣。山西第二大河、唯一的一條無污染河流——沁河,縱貫境內109公里。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礦產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安澤工農業發展夯實了先天基礎。

歷史沿革

安澤,漢為猗氏、谷遠縣地,屬上黨郡。北魏置冀氏、義寧二縣,同時於西部安吉、澤泉之間置縣,取兩地首 字,定名安澤。隋改義寧為和川,改安澤為岳縣。元並和川、冀氏入岳陽縣。民國二年復稱安澤。1971年析縣西部置古縣。

地理地貌

境內山嶺起伏,溝壑縱橫,地形複雜。整個地勢北高南低,東部山峰有安太山,泉廟凹、盤秀山等,海拔都在 1400米以上,以安太山為最高,海拔1592米。西部有大東溝梁、牛頭山等,海拔在千米以上。南部沁河谷地,地勢較低,有小塊平川 ,海拔在 800米左右。河流以沁河最大,由北向南縱貫全境,其支流有王村河、李元河、蒲河、泗河、蘭河、石槽河等。

氣候特徵

境內氣候差異很大,西、南溫和、東、北寒冷,年均氣溫9.4℃,一月零下6.7℃,七月 24.8℃,年降雨量622 毫米,霜凍期為10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中旬,無霜期180天。

地質特徵

安澤縣土壤分2個大類、7個亞類、24個土屬,51個土種。褐土系安澤縣的地帶性土垠,從海拔750-1592米的溝川丘陵及低中山嶺各地表遍有分布,面積19.27萬公頃,占全縣總面積的98.89%。草甸日主要分布於沁河及各大支流兩邊地下水位較高的一級階段地和少量河漫地。大體可分為褐化淺色草甸土,淺色草甸土2個亞類,3.3萬畝,占總面積的1.11%。

自然資源

安澤縣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生物垂直分布明顯,且種類繁多。有林木、果木、藥材、花卉、菌類647種,其中野生喬灌木144種,草卉215種,中草藥288種。乾果以花椒、核桃為主。動物種類繁多。其中獸類23種,有金錢豹、狍子、青羊、山豬、山羊、野兔、豹 、石貂、獾等。鳥類47種,其中鳶、蒼鷹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礦藏資源相當豐富。現已探明唐城鎮上莊、三交一帶,煙煤貯藏面積為34.33平方公里,843.8萬噸。唐城鎮上莊村後嶺底有鐵礦。冀氏盆地及馬壁一帶地下600-1100米深層有無煙煤和豐富的煤氣資源。英寨鄉劉家溝有方解石礦苗,貯藏量在10萬噸以下,還有瓷土和紫砂土。

水利資源

安澤有大小河流12條。其中最大的河流——沁河,發源於沁源縣西北山麓二郎神溝,自和川鎮議亭村東入境,流經和川、府城、冀氏、馬壁四鄉鎮35村,於馬壁村入沁水縣。境內全長109公里,縱貫全縣,北南落差210米,東西有23條支流匯入,枯水季節清水流量保持在1.2—1.5m3/秒,1993年8月5日1時許,出現了多年罕見的洪峰,流量為2300㎡/秒。境內全年來水量5億立方米,年徑流量4.933億立方米,清水流量為1.78億立方米,洪水流量為3.153億立方米。
沁河 古稱泊水,發源於沁源縣鐵布山二郎神溝,自和川鎮議亭村東入境,北南縱貫流經和川、城關、冀氏、馬壁4鄉鎮35村,於馬壁村南出縣。境內全長109公里,河床高程942——732米之間,落差210米,比隆2.21‰。東西兩側有23條支流匯入。枯水季節清水流量保持在1.5立方米/秒以上,流域內植被覆蓋密度大,流水含沙量小,平均年含沙量每立方米約6.95公斤。每年6月進入汛期。60年代前洪水大,汛期長,要津靠木船擺渡。河床繞山多彎曲,兩岸洪積層厚,營造有連綿百里的防護林帶。每年發洪水少者兩三次,多時七八次。新中國建立以來,最大洪峰出現於1993年8月5日凌晨時,流量2300立方米/秒。
藺河 源於古縣北平鎮党家山下,近藺相如墓得名,由唐城鎮東灣村入境,南流至和川鎮南入沁河,境內長28公里,河床比降度6.6‰,境內集水面積277平方公里。
李垣河 源於三交鄉佛寨村祭星台下,東南向流經三交鄉全境,至城關鎮高壁村入沁河,全長33.6公里,河床比降度16‰,集水面積141.5平方公里。
義唐河 源於府城鎮義唐村西草峪嶺下,東向穿縣城入沁河,長12.5公里,河床比降度17‰,集水面積47.4平方公里。
王村河 源於冀氏鎮李莊村西東塢嶺下,東至冀氏鎮入沁河,長18.9公里,河床比降度20‰,集水面積124.7平方公里。
段峪河 源於馬壁鄉金村西東塢嶺下,東至壁村東入沁河,長37.1公里,河床比降度8‰,集水面積166.3平方公里,劉村以下沿河泉水,數九天不凍。
安上河 源於和川鎮上田村東安子山下,西至和川鎮東洪驛村入沁河,長28公里,河床比降度為14.3‰,集水面積117平方公里。
郭都河 源於英寨鄉勞井村東三不管嶺腳下,西至府城鎮第五村入沁河,長16.5公里,河床比降度13‰,集水面積59平方公里。
泗河 源於良馬鄉花寨、床店、小寨、小官道四處故名,西南至冀氏鎮北孔灘村入沁河,長35.3公里,河床比降度8.9‰,集水面積283.5平方公里。
蘭 河 源於長子縣王村鄉之摩坷嶺下,貫穿杜村鄉全境,西南至冀氏鎮北孔灘神灣村入沁河,境內長33公里,河床比降度7.6‰,集水面積213平方公里,古稱八十里川,水面清澈,魚兒多,岸低河床高,多改道沖地,釀成災害。
石槽河 源於沁水縣東峪鄉雕黃嶺下,西南向於石槽鄉辛莊村西界頭入境,至馬壁鄉河東村入沁河,境內全長24公里河床比降度12.7‰,集水面積132平方公里,兩岸土地多沙質,抗洪力差,耕地有逐年減少之勢。
受地質結構影響,沁河東諸支流清水常有,而河西各支流旱年多乾枯斷流。

煤炭資源

安澤境內煤炭貯藏面積達1372平方公里,總量達105億噸。除北部唐城一帶約40平方公里的主焦煤正在開發外,其餘1332平方公里的煤炭資源尚待開發。其中縣城以北貯藏面積約200平方公里,貯量約5億噸,系優質主焦煤,灰分11-12%,熱量為8500大卡,含硫量低於0.4%;縣城以南貯藏面積達1132平方公里,系2#、3#、9#、11#貧煤或無煙煤,灰分6-23%,熱量為7500-8500大卡,含硫量低於0.5%,屬貧瘦煤或貧煤(系優質電煤)。

歷史文化

安澤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定居,是大禹分九州之冀州治所。春秋時屬晉,戰國屬趙,西漢設立縣治,魏晉南北朝之後歸河東道、平陽府管轄,當時取北部的“安吉”和南部的“澤泉”兩地名的首字稱“安澤縣”。又因其居霍山太岳山之陽,故又稱之“岳陽”。2000多年前,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論家、教育家荀子(公元前313-前238年)就誕生在這裡,這裡也是戰國名將冀缺、卻芮一門“五夫三卿”的棲身地。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先後有1300多名荀鄉英雄兒女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生命。太岳行署、太岳軍區司令部、太岳軍區政治部、太岳兵工廠、太岳新華日報印刷廠都曾駐紮安澤;劉少奇、鄧小平、朱德、陳賡、薄一波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在這裡生活和戰鬥過。尤其是1942年4月26日,鄧小平同志在安澤的石槽親自召開“石槽會議”,做出了“開闢和鞏固、建設岳南根據地,迅速建立抗日民主政權,改造基層政權,組建人民武裝自衛隊和民兵,發展地方游擊隊”的重要指示,決定了轉變岳南局勢的大政方針。2007年,安澤在全省首家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認證為中華“千年古縣”。

工農業

全縣現有耕地 17.84萬畝,糧食作物以玉米、小麥、穀子、高粱為主。經濟作物有蓖麻、花生、瓜類。全縣山 貨藥材豐富,每年可收購藥材100萬斤。成林面積120萬畝,其中自然林33萬畝 ,人宜油松林28萬畝,雜木林13.9萬畝。
境內礦藏主要有煤、白雲石、雲母等。工業有釀酒、化肥、水泥、陶瓷、煤炭、制磚、服裝、農機修配、食品 加工及鐵木加工等。

交通運輸

安澤交通便利,309國道橫貫東西45公里,326省道、府東山區二級縣道縱穿南北94公里,即將開工建設的臨汾—長治(青島—銀川高速公路中段)高速公路、已完成招商的臨汾—沁源鐵路橫穿安澤全境,這兩條主要道路建成後,將進一步拉近安澤和東部特別是中原的距離。另外,有縣級公路和鄉鎮路多條。全縣各村鎮和礦區林區均可通行汽車。

名優特產

土特產有青連翹、黨參、茯苓、佛手、火腿等。其中青連翹以產量多、質量優為著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