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桃源洞

安徽桃源洞

桃源洞是安徽省的一個著名旅遊景點。

簡介

由漁亭沿漳水而上,距黟縣城8公里的石墨嶺南麓,山骨突出,岩石削立,古樹蔥鬱,桃花夾岸。山腰鑿有洞,即桃源洞。穿沿而過,支木以行,故又稱棧閣嶺,下臨鍾潭,南北壁立百餘米,漳水奪澗西瀉,山形險峻,風光綺麗。過洞豁然開朗,屋舍儼然,的確酷似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桃源洞是古時縣內交通的要塞,洞口鑿有“桃源古洞”四字。原建有茶庵。“汲山泉以煮茗,解行人之炎渴”。沿後嶺上,明代建有桃源書院,又名時習堂,岩壁上還建有觀音閣,供奉觀音白玉雕像。清道光二十九年(1846),易“桃源古沿”為“桃花源”洞門額,由邑人汪聯松題書,並刻有石聯:“白雲芳草疑無路,流水桃花別有天”和“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 桃源洞神話傳說頗多,有漁郎問津泊舟的石磯,有拒不進貢入宮而滾入潭中化為鍾石的金鐘,有唐朝高士許宣平隱居的桃源上庵,有李白吟後揮灑墨點於竹葉上的墨竹等。古人吟詠桃源洞的詩更多。

安徽桃源洞安徽桃源洞

詩文

宋朝孫抗《桃源》詩云:“洞裡栽桃不計時,人間秦晉是耶非。落花遍地青春老,千載漁郎去不歸。”清邑人程霖詩云:“清溪一曲竹千竿,棧道遙同蜀道難,無定煙嵐時變態,多靈草木盡生寒,桃開洞口霞飛水,梨放枝頭雪擁欄,隔岸漁歌聲唱晚,歸雲片片夕陽殘”。 現桃源洞已拓建為黟漁公路,石壁上刻有現代著名詩人張光年手書的“桃源洞”三個擘窠大字。觀字賞景,尚能引發思古的幽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