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學院

安徽工學院

安徽工學院創建於1958年。當時為大力培養工業建設人才,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中共安徽省委決定,以原安徽行政學院、蕪湖電力工業學校機械科為基礎,組建安徽工業專科學校。校址在安徽行政學院。不久,因治淮委員會從蚌埠遷來合肥,需用行政學院房屋,省委決定安徽工業專科學校遷至合肥市六安路南京第六步兵學校校址,此後四十年間,安徽工學院即定位在這塊270畝狹長形土地上發展壯大。1997年1月經國家教委批准,與合肥工業大學合併,組建成新的合肥工業大學,當年6月掛牌。原址現為合肥工業大學六安路校區(北校區)校園占地面積269.8畝,校舍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

基本信息

學院簡介

安徽工學院安徽工學院
安徽行政學院的前身是安徽幹部學校、皖南皖北幹部學校。安徽工學院的創建是以行政學院的幹部隊伍,蕪湖電校的實驗設備和教學、技術骨幹,加上從全國各地調來的教師隊伍而組成的高等工業學院。1961-1962年貫徹中央“整頓、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先後併入了蚌埠機械學院、蕪湖電力製造專科學校、馬鞍山鋼鐵專科學校、銅官山金屬專科學校、淮南化工專科學校、安徽交通學院、安徽輕工業學院、安徽建築工程學院等八所院校,使師資隊伍、管理幹部隊伍得到加強,教學設備獲得充實。1963年經國務院批准將安徽工學院劃歸第八機械工業部的部屬院校,實行八機部與安徽省委雙重領導,以部為主的領導體制。
在“文化大革命”中,於1970年與合肥工業大學合併。原校舍被安徽建設兵團等76個單位305戶人家占用。師資、教學設備、圖書儀器受到巨大損失。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在原址恢復安徽工學院。先後在八機部、農機部,特別是機械工業部和安徽省委的領導和支持下,大抓基本建設,改善辦學條件,開展教學改革和科學研究,各方面工作都有很大發展。1980年開始招收研究生。1983年成立夜大學。1987年成立函授部。

院系設定

到1997年全院具有五個系(機械工程系、材料工程系、電氣工程系、管理工程系、食品工程系,五個部(基礎課部、外語部、社科部、體育部、研究生部)兩個院(汽車工程學院、工程技術院)22個專業。在校本、專科學生3000人,研究生50人,教職工1141人,其中正、副教授和副高職以上專業技術人員267人。從1984年到1996年,先後有機械製造工藝及設備、農業機械、汽車設備與製造、拖拉機設計與製造、內燃機、金屬材料與熱處理、鑄造工藝及設備、食品加工工程等八個專業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
從1978年到1997年共興建教學大樓、圖書館、學生宿舍、教工宿含91729平方米,超過前20年8倍,全院固定資產7365.5萬元。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大力培養中青年教師,全院專任教師344人,教授、副教授占45%。

科學貢獻

安徽工學院堅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發揚艱苦奮鬥精神,樹立“嚴謹、求實、開拓、創新”的校風。一貫堅持馬列主義基礎課、德育課和時事政策教學,開展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努力培養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在體育上貫徹普及與提高相結合,開展民眾性體育活動與培養高水平運動隊相結合。1987年經國家教委批准為培養高水平運動員的試點院校。學院組建的男子手球隊在全圍高校聯賽中多次獲得冠軍。安徽工學院從1958年6月到1997年6月巳為國家培養各類高、中級技術人才15000餘人。他們中大多數已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骨幹。安徽工學院的創建、合併、恢復和發展的四十年,歷經艱難曲折,凝聚著幾代人獻身教育事業奮鬥心血。

對外交流

學校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先後與近十個國家建立了合作交流關係,每年互派專家進行學術交流。與烏克蘭哈爾科夫工業大學、俄羅斯莫斯科汽車學院簽訂了互派自費留學生協定,先後派出170名自費留學生去俄、烏留學。
在科學研究和科技開發上,本著立足行業,服務經濟,促進教學的原則,取得明顯成效,先後有50項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