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健忘症

安倍健忘症

安倍健忘症,英語Abenesia是國際媒體專為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而特造的,由安倍晉三的姓氏Abe(安倍)與amnesia(健忘症,記憶缺失)的後半部分組合而成。2013年12月18日,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刊文指出,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患有歷史遺忘症(historical amnesia),這無不令世人擔憂。2015年4月安倍訪問美國,由於其備受關注的演講在承認日本戰爭責任問題上含糊其詞、有意逃避,多國媒體在報導時運用了“安倍健忘症”這一表達方式,遂使“安倍健忘症”迅速成為一個新聞熱詞。

特點

安倍主要“健忘”四個問題:殖民統治、侵略、懺悔和道歉,即妄圖淡化、弱化、淨化日本的戰爭罪行,企圖粉飾、轉移、逃避日本的歷史罪責,以圖拒絕向亞洲受害國人民表示悔過、賠罪、道歉,其目的是重溫、追隨、復活軍國主義。“安倍健忘症”的特點,是對既往史實,即對日本的侵略歷史不表述、不承認、不反省、不道歉。由於安倍在2015年的一系列拙劣表演,這一新詞的含義隨之不斷豐富,以致人們一看到這個單詞就浮想聯翩,聯想到安倍狡詐、虛偽的嘴臉。

具體表現

安倍健忘症安倍健忘症
“安倍健忘症”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裝聾作啞、胡說八道。2015年5月在日本國會辯論中,安倍竟然聲稱自己“沒有仔細看過”《波茨坦公告》,僅此輕佻一句,著實讓全世界大跌眼鏡。《波茨坦公告》第六條和第八條中提到的《開羅宣言》言之鑿鑿,確認日本發動了侵略戰爭。還有,2013年4月在日本參議院預算會議上,安倍大放厥詞:“關於侵略的定義,學界和國際上尚沒有定論。”其否定侵略的嘴臉昭然若揭。

二是含糊其詞、故意搪塞。在安倍的歷次講話中,他從未就侵略歷史和“慰安婦”問題作出道歉。在2015年的兩次重要演講——4月29日在美國國會的演講和8月14日在二戰結束70周年談話中,安倍故伎重演,模糊主語、拐彎抹角運用“過去時”,刻意迴避直接道歉,遭到國際輿論同聲譴責。

三是漠視輿論、頑固不化。安倍參拜靖國神社已成為媒體鞭撻的焦點,但他狡辯道:“所謂甲級戰犯,就國內法而言,並不是戰爭罪人。”在8月14日的談話中,他強詞奪理,竟說戰後出生的日本人,不應再背負“謝罪的宿命”。安倍一邊“健忘”歷史,一邊強推安保法案,其目的就是念念不忘軍國主義

產生原因

基因遺傳:安倍的外祖父是甲級戰犯

安倍健忘症安倍健忘症
安倍可謂是“名人”之後,其外祖父岸信介曾任偽滿洲國政府實業部總務司司長、總務廳次長等職,人稱“滿洲之妖”,與時任日本關東軍參謀長的東條英機等並稱“滿洲五人幫”。他們同是惡貫滿盈、雙手沾滿中國人民鮮血的劊子手。二戰後,岸信介作為甲級戰犯被捕,因為各種原因逃脫了嚴懲。1948年東條英機等7名甲級戰犯被處死的翌日,岸信介卻被釋放,從而讓他死灰復燃。

出獄後的岸信介在東京開設公司,籠絡了一批臭味相投的極右派。1953年進入眾議院,接著組建日本民主黨,當民主黨與自由黨組成自由民主黨後,他先任外務大臣,1957年接任首相。岸信介的最大“勳業”就是強行通過安保改定。1957年6月訪美期間,他與以反共反華而著稱的美國國務卿杜勒斯達成安保改定協定。兩年後,新安保條約在日本強行通過批准。所謂安保改定,就是要美國從“可以”保衛日本,改成“必須”保衛日本。換言之,岸信介要給日本摘掉戰敗國的帽子。未料,這一倒行逆施激怒了日本人民,用憤怒的示威隊伍迎接其回國,並夜以繼日地包圍首相官邸。對此,岸信介卻揚言:“就是死,也要搞安保改定!”他竟然出動機動隊,殘忍殺害了東京大學學生領袖樺美智子,此舉激起全國民眾義憤。在一浪高過一浪的強烈反對聲中,他先是遇刺,後是被迫辭職。當時只有5歲的安倍問其外祖父岸信介“安保是什麼”,岸信介回答說:“所謂安保條約,就是美國保衛日本的條約,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反對啊。”

1987年8月,岸信介病死。《朝日新聞》發表社論指出:“由於被指名為甲級戰犯的岸信介復出為首相,不少人認為這就是為什麼日本人無法明確追究戰爭責任的原因。”2014年8月12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回到故鄉,為其外祖父岸信介掃墓。行文至此,說安倍繼承了岸信介的“戰爭基因”,一點不為過;講“安倍健忘症”具有選擇性,名副其實。否則,他怎么不忘記拜祭那個背著“甲級戰犯”稱謂的外祖父呢?

民主異化:日本民主已被利益集團綁架

歷史就是這樣相似,有時甚至是驚人的重複。昔日有岸信介“誓死”進行安保改定,乞求美國“必須”保護日本;今日有其外孫安倍晉三強推安保法案,允許日本積極向海外派遣自衛隊,向盟國提供軍事援助。日本《文藝春秋》月刊9月號的一篇文章認為,強推安保法“從國會外的情形看,基本與55年前岸信介面臨的境況相同”。反抗的民眾、對立的民意算個什麼?此外,假如反對的聲音真有那么強大,岸信介和安倍晉三就不可能雙雙登上首相寶座。更深層的原因,是日本國內的右翼勢力一直暗流涌動,有時還很洶湧。再看看2015年8月14日的“安倍談話”,9月4日出版的日本《信使周刊》,有一篇文章的標題就是《充滿謊言與粉飾的安倍談話》。該文編者按指出,這是“一篇就首相是否道了歉產生意見分歧的模稜兩可的談話。在這種‘迷失’的背後,是首相恐懼的皇居與右派兩大勢力的存在”。文章認為,“安倍首相有意利用70周年談話,事實上改變視過去的戰爭為‘侵略’並進行道歉的村山談話所代表的政府歷史認識。保守勢力也對安倍首相抱有期待並給予他支持”。“安倍首相之所以不顧國際輿論而將目光更多地投向國內的特定保守階層,正是出於‘在困難時刻得到了支持’這種投桃報李的強烈意志”。由是觀之,日本的所謂民主,已經被極右保守勢力和利益集團綁架,他們就是“安倍健忘症”的一條“瘧原蟲”,能讓安倍得“神經病”。

這種“神經病”讓安倍對民意閉目塞聽、置若罔聞。8月7日,日本各大報紙皆發表社論,敦促安倍正視負面歷史,承認對戰爭表示“反省和道歉”的“村山談話”。《東京新聞》在題為《以對侵略的強烈反省為起點》的社論中指出:在共同社7月17、18日實施的全國緊急電話輿論調查中,要求安倍承認“村山談話”的意見達到50.8%,超過半數。在日本國會通過安保法案前夕,《朝日新聞》於9月15日發表題為《無視民意的表決應該叫停》的社論。9月18日,《每日新聞》在題為《背離民意的政權》社論中一針見血地指出:“眾參兩院進行了長達200小時的審議,政府仍未能就法案的合憲性和必要性拿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執政黨明知背離民意,仍強行表決。這完全不是安倍首相等人強調的尊重‘民主規則’的結論。”同日,《日本時報》網站社論的題目則是《安保政策確定錯誤的道路》。

人們不禁要問,如此強烈的正義呼聲為何不能改變安倍的反動立場?

美國袒護:實用主義外交助紂為虐

歷史就是這樣奇妙,世界上唯一的核子彈加害國與同樣唯一的核子彈受害國,在戰爭結束後卻成為盟國,真可謂“不打不成交”。在美蘇近50年的冷戰中,因美國需要日本充當自己的可靠盟友,從實用主義的一己私利出發,在起草和平憲法與改造日本的過程中,肆意縱容日本的保守勢力,輕易放過應該被“整肅”的對象——大批軍國主義分子,包括岸信介之流。日本歷史學家堀田江理一針見血地指出:“日本沒有出現類似德國前總理維利·勃蘭特的‘下跪致歉’,這一點兒也不奇怪。”

對日本歪曲歷史、篡改侵略史實的錯誤言行,美國採取沉默和不介入的態度,僅在涉及自己利益時偶爾發聲,這無疑客觀上助長了日本粉飾、美化侵略戰爭的歪風邪氣,進而讓以安倍為代表的復活軍國主義的極右保守勢力我行我素、為所欲為。談到安倍2015年4月的美國之行,國際輿論認為,美日秀親密是為了一個共同的假想敵——中國。美聯社表示,此訪的重頭戲在於修訂新的《美日防衛合作指針》,以加強日本在飛彈防禦、掃雷和艦艇巡邏方面的能力,對付中國在南海爭議地區日益增長的自信。如此看來,美國的袒護才是安倍頭腦中那條最可怕的“瘧原蟲”,正是它壯了安倍的膽量。正如美國外交學會日本問題資深研究員希拉·史密斯所言:“安倍說的一切都在給戰爭創造機會。”

美國無原則的袒護、西方民主的短板、家族軍國主義的基因,在這三個病原體合力作用下,“安倍健忘症”如同“腦瘧”,表面無明顯病態,實質病得嚴重,屬於頑痼怪症之類,需綜合用猛藥似可治癒。

於日本無益

新華社北京2015年5月2日電日本首相安倍4月29日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通篇未就侵略歷史和“慰安婦”問題道歉,國際輿論和專家紛紛對安倍言論提出批評。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5月1日說,安倍有關歷史問題的表態令人失望。他在承認日本戰爭責任一事上的表態含糊其辭、有意逃避。這種“安倍健忘症”對日本國際形象是有害的。

英國《金融時報》駐美國首席評論員盧斯4月30日撰文認為,安倍的演講毫無新意,敘述基調帶有濃重的“軍國主義色彩”。從某種意義上講,該演講“令人失望”。

匈牙利中國問題專家、中東歐亞洲研究中心主席陶馬什說,歐盟在維護和平和處理歷史罪行方面是成功的,可作為其他地區的榜樣。日本必須為罪行道歉,直到人們接受為止。

日本《外交學者》網站5月1日發表文章說,安倍在美國國會的演講“可能令美國很滿意”,但亞洲鄰國仍在等待他的另一場重要演講——在“8·15”發表的談話。現在的問題是安倍是否會真心發表演講,就日本的戰爭行為做出清晰、真誠的道歉,並對其罪行進行反省。在二戰結束後的70年中,日本與鄰國並沒實現真正的和解。如果不真誠地反思過去,就不會有真正的和解,沒有真正的和解,日本與鄰國的關係就不會有一個積極的未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