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漢畫像石墓

安丘漢畫像石墓

安丘董家莊村東漢晚期畫像石墓是一座馳名中外的罕見藝術寶庫,其重要的歷史、藝術價值引起了國內外研究者極大的興趣,近百個國家和地區友人及國內參觀考察者絡繹不絕,無不為其雕刻藝術的精美絕倫而嘆服,是山東省規模最大、建築石材最多(224塊,其中畫像石多達113塊)的漢畫像石墓之一。

安丘漢畫像石墓安丘

概況

安丘漢畫像石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丘漢墓是我國經過科學發掘的一座王型古墓,屬東漢晚期,迄今已有1800年的歷史,墓主為青州刺史孫嵩。現已根據省文物局的意見,報請國家文管會待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室座北朝南,南北長14米,東西寬7.91米,整個結構分為甬道和前、中後室四部分。中室和後室各附設一個耳室。除墓門之甬道以磚鋪地外,其餘部分均用巨大的石板砌成,共用石材224塊,其中有畫像石103塊,組成畫面60余幅,分布於墓門和各室四壁,室頂及柱子上。畫面用淺浮雕、高浮雕、透雕,陰刻等技法刻成,場面壯觀,形象生動,是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珍貴資料。畫像內容豐富多彩,可分為奇禽異獸,神話傳說,社會生活及歷史故事四大類。

該墓長13.4米、寬7.91米,由甬道、前室、中室、後室及中室東壁耳室、後室西間北側廁所組成。均以石板鋪地,地面自前而後逐室增高,室與室的地面高度相差16厘米。甬道為券頂,前、中、後室為覆斗形頂,耳室平頂。墓門高1.49米、寬1.66米,左右兩扇,雙面均刻鋪首銜環。門上有一橫楣和半月形門額。前室頂呈覆斗式,斗的各邊和四壁成鈍角相交。前室北壁正中,正對著墓門的方柱高1.26米、寬0.81米、厚0.46米,周身雕刻人物、走獸,上托橫枋。中室南壁以方形雕柱中心開兩門。東壁向外伸出一耳室。後室南壁中間有方形支柱,上承橫枋,方柱以北後室正中處有周身雕刻的圓形中柱,圓柱以北緊靠北壁處又有一個三面雕刻方柱。三柱一直線,上承南北過梁,並將後室分左右兩間,每間均有覆斗式頂。

該墓規模大、結構精,建造牢固,自墓道至後室的方柱構成一條南北中軸線,使整個建築規整對稱。共用石材224塊,由103塊畫像石組成60餘幅不同畫面。除甬道和耳室外,均雕刻了精美畫像與紋飾。畫面以淺浮雕為主,同時採用了凹刻及罕見的高浮雕、透雕等手法。題材分為神話傳說、社會生活、歷史故事、奇禽異獸幾類,其中車騎出行、樂舞百戲、拜謁聚會、山林狩獵、歷史故事等畫像分布於室內四壁或頂部斜坡上,仙人、奇禽異獸、雲紋等則主要刻於室頂部、立柱、墓門上。墓門額高浮雕的仙人、臥鹿和立柱上高浮雕、透雕的神獸相交、男女裸抱、哺乳幼兒等畫像充滿了瑰麗而神秘的色彩。

安丘漢畫像石墓安丘漢畫像石墓
神話傳說類題材所占比例最多,主要有仙人云車、仙人騎鹿、伏羲女媧、日輪月輪等,且獸類多有雙翼,把人們帶入了充滿神秘的未知世界;奇禽異獸是全部畫像中的佳作,畫面複雜多變,姿態生動活潑。主要有朱雀、青龍、白虎、玄武、飛鳳、蜥蜴及猿、鹿、豹、象、馬、羊、兔、魚等十幾種。比例勻稱,形態生動逼真;社會生活類主要題材有車騎、出行、樂舞、百戲、狩獵等,尤以中室兩壁《車騎出行圖》最為完美和極具歷史、藝術價值,畫像分上下兩層,上層有車馬人物,中間有車4輛,第四輛車車蓋周圍系“輦帶”,車廂左側有橫板,車內2人皆戴斜頂冠,前三輛為導,第一輛為斧車,二、三輛為軺車,上下兩側為步騎侍從,前有騎從7人,4人荷纛,腰掛弓弩。後有步卒2人和騎從1人,最後還有騎從2人,腰懸長劍,分居主車左右。主車後騎從2人皆手持曲尺狀物,其後有安車、軺車各一,車後有一騎從和一拱手相送者。圖中有樂使30餘人,均為男性。對研究東漢中晚期封建等級制度下的舞、戲、樂和社會習俗提供了寶貴資料。下層畫面略同於上層,樂舞百戲在上方為2人對舞,兩側5人組成樂隊,舞人下有6人玩“六博”,其右有2人跪地,前者姿態與“六博”戲者同,右有3人,一人手持球,另二人一跪一立。畫左面有竿戲,一人握“千”形竿,二人上爬,四人倒懸橫竿上,其中有單足和雙足倒掛者二人,還有三人翻身立於橫竿和竿頂上。竿邊還有做飛劍跳丸者,持劍3把騰空飛舞,11個球輪迥從手腳中拋起,反映出當時的高超雜技藝術水平……。形象生動、形態各異、造型準確;歷史故事類題材稍少,主要有升鼎圖等,此類畫像石有寬大整齊的邊飾,皆飾三角、垂障、雙曲線、菱形等紋飾,圖案三重或四重,少數畫面四周飾飛禽走獸。

最有藝術特色的是3個高浮雕、透雕方、圓形立柱,中間方柱正面和左右雕刻若干神話人物,大人小孩皆裸體間雜,或跪或立,有擁抱、微笑、吐舌者,層層相疊,姿態萬千。柱後分為兩層,呈半圓狀,上刻飛龍走獸,外層和左右兩側相接,內容同。雕刻最深處11厘米,兩面的雕刻多為透雕,造型奇特詭異、精巧玲瓏,已達到爐火純青之境界,為漢畫像石中之珍品。

東漢晚期畫像石墓的共同特徵是更加第宅化,墓葬建築布局和功能仿效生活中的建築,這種布局也為石墓雕刻畫像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創作空間。雕刻技法除以淺浮雕、減地平面線刻為主外,兼有陰線刻、凹面線刻,還新發展了高浮雕、透雕等手法。這正是適應第宅化墓室複雜空間而出現的,各種雕刻技法明顯成熟,那流暢自然的線條把人物等圖像以或寫實或誇張的藝術形式刻畫得惟妙惟肖,畫面構圖表現能力大大加強,出現許多物象豐富、情節複雜的宏大場面。正如日本《朝日新聞》載文稱:該墓“是用雕刻、繪畫為死者裝飾起來的一座豪華地下公館”,《中國大百科全書》介紹該墓曰:“墓中畫像構圖複雜、形象生動、技法多樣,集漢畫像石之大成……特別是墓室中軸線上的三根石柱,用高浮雕和透雕技法,刻出眾多而奇異的神話人物和各種神獸,是罕見的漢代藝術傑作”。

相關詞條

沂南北寨漢畫像石墓 茅村漢畫像石墓 安丘 將軍冢徐州漢化像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