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陀·元丹貢布

宇妥·元丹貢布,男,著名藏族醫學家。曾任藏王松贊乾布的御醫。根據西藏醫學特點,總結了西藏各族主要是藏族勞動人民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同時吸收了內地傳人西藏已被譯成藏文的中酬代著作《醫學大全》、《月王藥診》等書。主持編著《四部醫典》,成為A代藏醫學印重要著作,其後西藏醫學家對該書進行了注釋和發探。對藏醫學的發展起到較大作用。著訂《脈學師承記》、《原藥十八種》等書,為漢藏兩族醫學交流做出了貢獻。

基本信息

貢獻

公元8世紀,金城公主人藏時又帶來了許多醫藥人員和醫學論著,並把其中一些著作譯成了藏文,如《曼協達貝嘉布》(即《月王藥診》),對藏醫學的進一步成熟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赤松德贊時期,藏醫有了很大發展,出現了九大著名醫學家,即宇妥·元丹貢布(新宇妥)、畢吉勒貢、吾巴曲桑、齊吉悉布、木雅茸傑、昌迪格桑、涅巴曲桑、東 巴扎傑和塔西達布。宇妥·元丹貢布是吐蕃王朝時期最傑出的醫學家、藏醫學理論體系的奠基人。他走遍西藏各地並多次受藏王派遣赴內地五台山以及印度、尼泊爾等地,汲取了當地醫學的精華,同時融合以前譯著的《醫學大全》、《無畏的武器》、《月王藥診》等醫書內容,總結藏民族積累的豐富醫藥經驗,用數十年時間著成了藏醫藥寶庫中的不朽經典——《四部醫典》,使藏醫成為具有獨立理論體系、臨床各科齊全、經驗豐富的一門醫學。

宇妥·元丹貢布皮膚病的治療上有著傑出的貢獻。相傳藏藥瑰寶 藏黨參的發現者就是 元丹貢布。在喜馬拉雅上的峽谷之中,其採集到了這種神奇的藥材,並將之用於高原上常見的“ 岡巴病”( 皮膚病),取得了神奇的療效,因此將其收藏於 《四部醫典》。據史書記載,藏王赤松德贊長年在外勞頓,因高原氣候惡略,遭受濕熱疫毒,在加上飲食不節,換上了“岡巴病”,正是“醫聖”用他配置的“ 藏黨參丸”很快治好了赤松藏王的皮膚病,元丹貢布因此深受藏王的讚賞,並賜為“御醫”。由於其對 藏黨參治療皮膚病的研究,現在藏民治療 皮膚病(濕疹、皰疹、牛皮鮮等常見皮膚病)主要採用藏黨參,主要成藥有“ 仙露十八味黨參丸”。其處方如下:藏黨參150g 川貝 300g 決明子 80g高山紫堇 10g 渣馴膏 10g 藏菖蒲 40g寬筋藤 70g 訶子 50g 手參 7.5g毛訶子 8.5g 麝香 5g 乳香 70g黃葵子 70g 安息香 50g 兒茶 70g巴夏嘎 70g 余甘子 70g 木香 75g 。製作工藝比較複雜,以上十八味,除麝香、渣馴膏另研細粉外,其餘共研成細粉,過篩,加入麝香細粉,混勻,用渣馴膏加適量水泛丸,陰乾,即得。

出身

宇妥·元丹貢布,於藏曆土蛇年七月十五日(唐開元十七年,已巳,公元729年)出生在前藏堆龍·吉那地方的醫學世家。他為曾祖父;洛哲希寧是藏王松贊乾布的御醫,祖父齋傑加嘎爾巴札是藏王貢日貢贊和芒松芒贊的御醫。父親宇妥·瓊布鄉傑是藏王都松芒波傑的御醫。毋名嘉巴曲珍。

經歷

他從三歲起,在父膝前學習藏文寫讀,聽講醫理,穎悟敏銳。五歲時,隨父受“甘露話學”和“藥師佛修習法”等佛教密宗之開許儀軌。並結合醫理學習,隨其父親和師兄格瓦冬吉奔走行醫,治癒了無數病人,被老百姓譽為“第二御醫宇妥·元丹貢布”。

十歲時,吐蕃贊普梅阿迥聞得他的名聲,便派卻倫·達若卡前往召始至桑鳶應試。臧普父子命他與昌迪·傑涅卡普等西藏名醫辯論,皆獲全勝,得到賞識,赦為王子赤松德贊的御醫,從而位列西藏九大名醫之首。

宇妥·元丹貢布對九位太醫很尊重,頂禮致謝。由於他博學而謙虛,高明而不恥下問,受到漢藏天竺等方九位太醫的一致推崇,被譽為“藥師佛祖降臨人間”。

四十五歲時,以土蕃醫學為基礎,專采漢地、天竺和各方的醫學,歷經了十年的日日夜夜辛勞,撰成了名傳千古的醫學巨著《四部醫典》。書中總結了前人的經鹼,吸收了其他民族的醫學長處,使吐蕃醫學達到一個新的高度,為藏醫藥學發展成為一門有理論有實踐有民族特色的科學奠定了基礎。

五十五歲時,前住工布,聚集門徒三百多人,講授、增補並修訂《四部醫典》。

宇妥·元丹貢布畢生宏揚醫道,其知名門徒有工布德傑等遍辦吐蕃。他德高望重,壽享一百二十又五歲,於藏曆水雞年七月十五日(唐大中七年,癸酉,公元853年)日出時辭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