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男宅女

宅男宅女

“宅男”、“宅女”在中文中有兩種不同涵義,褒貶因人而異。一般大眾所說的“宅男”、“宅女”主要指長期足不出戶的人,但又混入了許多不同概念。御宅族群體常將一般大眾所說的“宅”稱為“偽宅”。“宅男”、“宅女”原是稱呼不同性別“御宅族”時的連用法,這種用法在中國大陸了解“御宅族”的人當中依然普遍存在,“御宅族”與長期足不出戶毫無關係。

基本信息

涵義

對於一般大眾

一般大眾對於作形容詞或動詞的“宅”通常理解為足不出戶,進而所說的“宅男”、“宅女”是個籠統模糊的概念,所指範圍廣泛,較為普遍的判斷標準僅為長期足不出戶,但與人面對面交往較少、看似生活圈狹小,或沒有工作在家待業,亦或有工作但在工作之餘很少外出,以及一些居家就業者(比如在自家開設網店的人)皆被一般大眾劃為此類。御宅族群體對此頗為反感,常將大眾所說的“宅男”、“宅女”(尤其自稱者)稱為“偽宅”。

對於御宅族

對於了解“御宅族”涵義的人,可將“宅”視作“御宅”的簡化,常使用“宅男”、“宅女”或單獨一個“宅”字及其衍生出的辭彙(比如:宅舞)來指代御宅文化相關事物,在中國大陸御宅族圈內尤為普遍。御宅族通常用於專指熱衷且博精於以ACGN(動畫、漫畫、遊戲、小說的英文首字母縮寫)尤其是日系ACGN為主的御宅文化體系的族群,也可泛指熱衷且博精於某種次文化的族群

對於御宅族

指代“御宅族”的“宅男”、“宅女”由日文舶來詞“御宅”衍生而來,日文漢字寫作“御宅”,在日本也常寫作“お宅”、平假名的“おたく”、片假名的“オタク”或帶有嘲諷、自嘲性質的非正式的書寫形式“ヲタク”(常縮短為“ヲタ”,多在網路上見到,因為“オタク”一詞被一部分日本人視為歧視用語),羅馬音“otaku”使用也很普遍。日文中雖有“オタ女”(羅馬音:otaonna)來稱呼女性“御宅族”,但並沒有男性“御宅族”的專用稱呼。日本以外通常直接用羅馬音“otaku”、“otaonna”來稱呼(尤其是拉丁字母使用地區)。
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1月1日出版,大連交通大學辭書研究所所長吳光華教授主編的《漢英大詞典(第3版)》將“宅男”、“宅女”收錄,分別譯作“Otaku”、“Otakugirl”,而“Otaku”正是來自於日文中“御宅族”的羅馬音“otaku”。

XX控

先說一下控的意思出自日語「コン(con)」,取complex(情結)的前頭音,指極度喜歡某東西的人,喜歡的東西要冠在“控”字之前

蘿莉控御姐控宅男腐女女僕控CG控ACG愛好者等

蘿莉控就是對蘿莉有愛的人蘿莉基本就是年齡在14歲以下長相可愛的小女孩的的意思御姐控同上御姐就是年齡在20歲到30歲之間強氣女人的意思

女僕控就是喜歡二次元世界裡的角色穿著女僕裝對於女僕扮相的角色相當有愛的人的統稱

CG控就是喜歡CG的人CG是電腦圖形圖象(ComputerGraphic)的略語

ACG愛好者就是喜歡動畫漫畫遊戲的人一般ACG愛好者都是所謂的宅男ACG,為英文Animation、Comic、Game的縮寫,是動畫、漫畫、遊戲(通常指電玩遊戲或GalGame)的總稱

“宅男宅女”是新興的網路語言,指“痴迷於某事物,依賴電腦與網路,足不出戶,厭惡上班或上學”的新新人類,多為80後。

他們過分沉迷於某種事物,例如動漫、遊戲、影碟等。他們完全封閉在自己的世界中,不與陌生人接觸,不愛結識新朋友。

他們是自由思想的產物,是網路技術的衍生品。他們高舉“自由”與“新人類”大旗,卻終日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深居簡出。你可能會覺得奇怪,甚至不可思議,但宅男宅女們從不覺得自己是矛盾體,他們說這只是一種生活方式,他們孤單,但並不孤獨。

日劇《電車男》的男主角就是典型的“宅男”,整天窩在家裡不出門。但後來在網友的幫助下,追到了漂亮的女主角(右圖)。

我們都是宅人族

網友“居室俠”自稱是環保型宅男,因為他足不出戶,所以不必為二氧化碳排放量超標埋單,也不必對全球氣候變暖負責。

宅男宅女宅男宅女

居室俠最擅長的是在自己的房間裡旅行,因為他有網際網路。

他每天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goggleReader,把他訂閱的全世界的報紙、部落格都讀一遍。想看電影,就上“土豆”網,連買盜版片的錢都省下了。而他的人際交往全仰仗MSN,固定電話都不用裝了。

居室俠說,他把客廳想像成歐洲;陽台上的巴西木代表了熱帶雨林;浴室的水龍頭一開,就想像自己置身於瀑布底下戲水;冰櫃里只有速凍餃子,沒關係,舉起刀叉把餃子想像成帶血的上等牛排。

青青(網名)是個白領麗人,但她的生活並沒有一般人想像中多彩。下班後她會先去超市買菜,再去音像店挑碟,然後直奔家門,斷絕和外界一切聯繫。放長假的時候,她甚至可以七天不出門,睡到自然醒,聊到眼發黑。她從不覺得當宅女無聊,按她的話說,有了電腦和網路,有了電視和音響,還有什麼理由出門?

阿昌(網名)這個堂堂計算機系本科畢業生整天蹲在屋裡不肯出門,這讓老爸老媽很是費解。

3年前阿昌剛畢業,父母四處托關係通門路給他找了份工作,但不到兩三個月他就不做了。用阿昌的話說,鈔票太少,事情太多,不高興。自此,他便名正言順地窩在家裡上網打遊戲。最近阿昌在網上開了家店,專營計算機硬體產品,收入還可以。最主要的還是來去自由,不影響他“鑽研”網路遊戲的時間。

外面的繁華我從不羨慕

如果你以為像“居室俠”這樣的人畢竟少見,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宅男宅女這個族群的規模絕對超乎你預料。

你可能會奇怪,風華正茂的青年男女最不缺的就是社交生活,他們肯定有無數的酒肉朋友和精神良伴,有無數精彩的或刺激的“腐敗”活動,怎么可能甘心在家窩坐一天,守著電腦、漫畫、電視,甚至只是發獃。但事實上,在你我周圍,有大量自知或不自知的“宅人族”,年輕的他們氣定神閒地過著年邁的生活。

用他們的話說,旅遊逛街太累,唱歌泡吧太吵,戀愛聊天傷神且費錢,通宵派對傷害身體和皮膚,是小孩子才做的事。簡單生活,回歸平實——“家裡蹲”怎么看都是個再適合不過的狀態。外人覺得這樣的生活像苦行僧,但他們卻樂在其中,因為他們享受孤單,卻並不孤獨。

就這樣,無數“宅人”的青春倩影和華彩,在電視電腦前稍縱即逝。

“宅人”的幾個標籤

漢英大詞典(第3版)第2052頁漢英大詞典(第3版)第2052頁

如果要列舉宅男宅女們的特點,最先想到就是“懶”字!用“宅人”自己的話講,“我才懶得出去呢”。是的,他們懶得出門,卻有幸趕上高速發展的科技時代,在網路技術的支持下,他們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世界萬象,懶人的美夢一睡不醒。

此外,經濟問題也讓“宅人”們願意窩在家裡。畢竟,對於80後居多的“宅人族”來說,財富的積累還未達到一定高度,而消費卻如流水般處處顯見。想來想去,還是不出門最省錢。

而“宅人族”里也有一部分人被稱為“啃老族”。這些人一直生活在快樂享受和懶散的環境中,“等、靠、要”成了他們生活的常態。他們習慣接受來自父母、親戚的照顧與安排,欣然享受由父輩創造的安穩,而全然不理會自己對家庭和社會應承擔的責任。他們總盤算著,與其在外面獨自拼搏並要付出代價,還不如就滿足於目前的這種生活。所以,還是“宅”著吧。

把壓力關在“宅”外

有不少社會學專家都對“宅人族”進行過研究,在專家們看來,俊男美女們都成了“宅人”,最主要的原因是生存壓力太大。

在網路發達的年代,人的交際圈子看似變大,但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多數人根本沒有機會認識新朋友。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熱衷、沉迷或寄情於各種事物,開始變得理想缺失。

這些年輕白領在白天或工作日裡,或精明能幹或絞盡腦汁或疲於奔命。但在夜晚或節假日裡,則足不出戶,懶得像貓,獨享一方“宅人”天地。這是現代人應對壓力的一種表現,也不失為自我調節的一種手段。

對“宅人族”來說,“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這句話早已過時,在網路、動漫的虛擬世界中,就可以滿足自己諸多的現實和夢想,比如,愛情,房子,工作。而那些現實中令人頭疼的問題,還是放放再說吧。

不過,雖然“宅人族”們怡然自得,但社會學專家指出,長期缺乏與人交往,會導致基本社交技能的退化。因此,宅男宅女們還是要多出去走走,參加一些社交活動,在不斷地與人交往過程中提升自信,認識到自我存在的地位和價值。

語義變遷

一般大眾普遍不知道“御宅族”這個詞,更不了解這一族群,因此“宅男”、“宅女”稱謂的流行與“御宅族”並無直接關係,對於一般大眾的這種在媒體誤導下流行的用法若說是誤用有些欠妥,但說到“宅男”、“宅女”的起源,仍是源於“御宅族”。亦有一說稱古語“宅”作動詞可解釋為“居家”,因此“宅男”、“宅女”源於古意今用,但古語中宅作動詞時與之最為相近的僅有“居住”而非“居家”,但二者仍有較大差異。

註:宅男、宅女雖是共生詞,但中文地區早期御宅族以及最初媒體指為“宅”的人多為男性,宅女使用較少,因此該段部分內容未提及宅女。

最初流行

《電車男》《電車男》

追溯“宅男”、“宅女”在中文地區的流行,源於對全球御宅族群體影響深遠的《電車男》自2005年起在中文地區的流行(在大陸一般大眾當中並未流行,但在關注日本文化的人群中也是熱門),其男主角是位穿著老土且不善當面交流的日本秋葉原系御宅族,他有工作但業餘時間除參加一般大眾無法理解的御宅族活動外很少外出,片中網友看似古怪的行為更使一般大眾對御宅族的概念無從判斷。

VeryCD電車男討論中的留言VeryCD電車男討論中的留言

接著台灣批踢踢實業坊(知名電子公告板社區)網友就開始喜歡在Hate、JapanDrama等版面上戲稱:“自己在家裡不出門很宅”或是“那些整天上網的人根本是宅男”,大陸網路上也有不少類似歪曲言論:“

個人進一步顧名思義,所謂‘御宅’,就是“長駐在家”。哈!”(VeryCD上2005年8月某位網友的發言),從這段時間開始“宅男”一詞開始在中文網路中大肆流行(以台灣最為流行)。

這一時期即使ACGN圈內了解御宅族涵義的人也並不多,一般大眾或媒體對此更是聞所未聞,也不知道御宅族來自日文漢字直接書寫,對此便以原有的中文字面意思加以解讀,原本形象就不夠清晰的御宅族或者說宅男,在一般大眾心目中的概念逐漸扭曲,後來只要是那些在家裡常不出門、愛玩網路遊戲、或是沒女朋友、穿著不修邊幅、講話遲鈍就被認為是宅男。

《電車男》中文版網友留言記錄書於2005年4月在台灣出版;電影版8月在台灣、10月在香港上映;電視劇版於2006年1月起在台灣播出,2006年4月起在香港播出,2007年4月起在大陸安徽衛視播出。

媒體大量引用

2007年眾多台灣大眾媒體開始在報導中大量引用“宅男”、“宅女”、“阿宅”、“宅人”等將“宅”作為形容詞或動詞的辭彙同時與“御宅族”、“御宅男”、“御宅女”概念相混淆,還將“腐女”作為“宅女”的另一種說法,例如:2007年7月7日的新聞寫道“23歲宅男上網到中風”,其實仔細看新聞內容,不過是一名研究生必須經常使用電腦,導致病變而已;中天綜合台的全民大悶鍋在2007年7月19日中以“大學錄取率高,畢業失業率也高,一堆宅男懶斃了,我們下一代該怎么辦”來當作主題,主持人說出“腐女就是指腐敗的女人,沒有前途的啊”、“宅男已經連線起來拉,快去找工作好不好”等報導,更醜化御宅族與腐女,之後在網路上引起一片撻伐,甚至有拒看全民大悶鍋的行動出現;2007年8月2日聯合晚報三版標題也以“你家有沒有宅男”為標題,在採訪數位御宅族男女後,把宅男、腐女形容成一種需要進行藥物或精神治療的病症,皆把“宅男”或“御宅男”等作為類似“家裡蹲”、“尼特族”的另一種說法。

宅男不該活在世上?宅男不該活在世上?

同期台灣娛樂節目也有大量引用,例如:2006年6月3日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播出主題為“好人系!!台灣御宅男”的節目;2006年9月30日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播出主題為“超神秘!!台灣御宅女”的節目;2006年12月23日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播出主題為“猜誰是宅男的最愛”的節目;2007年3月5日的我愛黑澀會主題為“宅男最想看誰的寫真集”;2007年3月31日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播出主題為“吾愛吾家!!台灣御宅男”的節目;2007年9月1日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節目主題為“Orz!台灣御宅男”,節目“御宅男大改造”單元嘉賓祐祐發出『宅男不該活在世上』等言論。此類節目同樣把御宅族視為“家裡蹲”、“尼特族”,並在節目中大量混用御宅族、御宅男、御宅女、宅男、宅男、腐女等辭彙。

維基百科與百度百科中分別創建於2005年11月13日和2006年11月27日的,涵義解釋為男性御宅族的“宅男”條目,也同在2007年因一般大眾對宅男的解讀而突然轉變,摻入家裡蹲、NEET等妖魔化概念,百度百科“宅女”、“宅男宅女”條目亦是這一時期創建,內容均將“御宅族”、“家裡蹲”、“NEET”等族群相混淆。

後來的一些大眾媒體乃至學者曾聲稱“宅男”、“宅女”是台灣媒體自創,甚至認為是吳宗憲的娛樂節目創造,但媒體自創說沒有給出任何證據,僅是在缺乏考據的情況下所做的推斷。

23事件

9.1“我猜”節目中總結的宅男特徵9.1“我猜”節目中總結的宅男特徵

2007年9月1日台灣中視吳宗憲主持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節目主題為“”(主題名為“御宅男”但節目多處只用“宅男”二字),可以搶到“御宅族”不出門,將“御宅族”冠以“隱蔽青年”之定義加以歪曲,將其中男性稱為宅男,女性稱為腐女。節目中吳宗憲、楊千霈翻閱輕小說《涼宮春日的煩悶》(當天出席的其中一名宅男的收藏),楊千霈單獨挑選其中一段易被誤解的小說內容念出並斷章取義將其指為情色內容,之後吳宗憲在翻閱時念出一段小說內容之後說:“後來有一個男人把我拖出來,他的手指頭在我潔白的身軀上磨蹭,然後點燃了他的慾火,然後用力的吸吮我。──我是一根香菸。”暗示輕小說是官能小說,譏笑參加節目的宅男珍藏的灼眼的夏娜抱枕一文不值沒人要。“御宅男大改造”單元嘉賓黑澀會美眉祐祐以及黑澀會其他成員,對著參加節目的宅男發出“我覺得這種人不應該生活在世界上”、“很像那種電車上的變態”等言論。事後參加當日節目的御宅男雲山表示此次上節目就是為了向一般大眾釐清概念,沒想到節目竟變成貶低、攻擊動漫族群,在節目錄製時他試圖突破腳本作出糾正,但相關發言在播出時均被剪掉。

台灣角川書店官方聲明台灣角川書店官方聲明

此事招致眾多御宅族的怒火,紛紛到”我猜“節目官方討論區抗議,《涼宮春日的煩悶》出版商台灣角川書店官方網站則發表聲明,要求“我猜”製作單位出面澄清。黑澀會美眉中發出不當言論的祐祐,在自己無名小站的部落格發文道歉,回應稱相關言論是節目設計的台詞。而吳宗憲則辯稱:“開玩笑啊,看也知道,我講那個笑話跟書無關,我念的不是那個書裡面的啊”,稱沒有說輕小說是色情書刊,只是按照腳本給節目製造效果,對祐祐的發言緩頰說:“作節目比較誇張,但沒惡意。”同時堅持不道歉,要求抗議者有幽默感一點,搞清楚真實狀況,聲稱自己也是“涼宮那個的書迷”(經記者提點提才說出全名“涼宮春日”)。日本方面也對此表示譴責,愛好者一致認為,這是在不明白一本優良作品前,便以此等同毀謗之行為中傷他人之心血結晶。

實際上這已不是該節目第一次出現此類情況,2006年以來已播放多期以御宅男、御宅女或宅男、宅女為主題的節目,不斷刻意渲染御宅族不出門、不善言辭、不懂感情、錯失伴侶等,以社會的米蟲等字眼來污辱御宅族,此外還將腐女等其他概念與之混為一談。

事件愈演愈烈,“御宅族正名協會”發起9月23日包圍中視行動,要求中視“我猜”節目組道歉並為御宅族正名。吳宗憲表示一切只是製造節目效果按照腳本進行,行動發起者蕭奕辰則強調重點是批判中視給漫迷亂套稱號並對此類稱號妖魔化,造成漫迷遭到社會嘲笑、攻擊。另有御宅族發起一人一信投訴台灣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活動,檢舉“我猜”9月1日節目內容涉嫌“屢有編造不實內容及歧視、攻擊用語,明顯妨害公共秩序及善良風俗”。媒體觀察基金會表示收到大量陳情書,將舉辦相關討論座談。《涼宮春日》系列出版方角川書店表示,“我猜”播出後,眾多涼宮迷反映他們拿出涼宮,就被人以異樣眼光看待,父母也禁止他們買涼宮,“都是‘我猜’害得!”另外,也有家長打電話問涼宮究竟有無情色,“大眾片斷的印象只停留在A書上,讀者很委屈!”

包圍行動即將到來之際,中視“熱門話題”節目請上參加“我猜”節目的御宅男雲山與台灣動漫評論團體傻呼嚕同盟的黃瀛洲(Jo-Jo)釐清“御宅族”定義;釋出善意,強調9月23日當天會準備咖啡歡迎“御宅族正名協會”到來,大家敞開胸討論溝通。吳宗憲當天在大陸有工作,表示“歡迎他們走出家門,出來走走接觸大自然,對身心有益。”頗具挑釁意味。節目製作人葉心如表示:“我們已經在節目中表達過歉意,也解釋過了,完全是節目效果,沒有惡意中傷之意,他們包圍中視,我們沒有意見,會虛心接受批評。”

9月22日播出的“我猜”開場中,吳宗憲表示:“網路就是無國界,大家都是好朋友;如果有惡意,我們幹嘛請他們上節目?”該集進入第一段廣告前,播出字卡,承認〈Orz!台灣御宅男〉“播出內容導致社會大眾對《涼宮春日》輕小說以及對御宅族、ACGN等族群造成誤解,本節目特於此發表致歉聲明。此外,本節目向來尊重社會各族群,絕對沒有任何侮蔑之意。如因節目效果造成部分人士的不悅,本製作單位也在此鄭重致歉。《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節目製作單位敬啟。”

台灣中視門口參加集會的宅男台灣中視門口參加集會的宅男

9月23日,“動漫愛好者的聲音”活動總召集人蕭奕辰召集約200名ACGN愛好者,在中視大樓旁的重陽公園集合,高喊“尊重!尊重!尊重!”並遞交內含3000名動漫愛好者連署簽名的陳情書給中視副總經理曠湘霞與中視公關室主任鄭大智,表達對“我猜”9月1日節目內容的不滿,向中視索討“對於普通動漫愛好者”的“正式官方道歉”,這次活動的主辦單位強調他們的定位是“普通的動漫愛好者”,並非以“御宅族”為名義。對此,曠湘霞與鄭大智表示,已聽到他們的聲音,會尊重他們的意見,開會討論解決方式。

中視公司回復“動漫愛好者的聲音”聲明稿中視公司回復“動漫愛好者的聲音”聲明稿

傻呼嚕同盟黃瀛洲(Jo-Jo)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是動漫迷的大反撲。媒體長久以來對動漫不求甚解,又亂用名詞,像這次“我猜”事件,就是因為媒體不好好搞清楚“御宅族”、“宅男宅女”定義,胡亂套在一起,把動漫迷都形容成“家裡蹲”,才引起紛爭。他一開始也會用宅男、宅女來指御宅族男性及女性,但宅相關詞已脫離“御宅族”的動漫內涵,只剩中文字面意思,容易造成誤解,因此他個人已將御宅族和宅男、宅女“完全切割”,不再使用後兩者詞語。一般人眼中標準“御宅族”的他並沒有參加這次集結,“我有我的方式,各會有不同效果”。準備在任教的元智大學開動漫相關課程,“知識傳遞也是很好的正名方式”。

2007年9月26日,中視全球資訊網公布《中視公司回復“動漫愛好者的聲音”聲明》,從“態度”與“執行”兩方面回復“動漫愛好者的聲音”。

“宅人”關鍵字

1、痴迷某事

2、依賴電腦

3、依賴網路

4、不想上班/上學

5、作息時間不穩定

6、極少出門

7、不喜歡接觸陌生人

8、性格多少有兩面性

9、收藏癖

10、體型偏胖

11、一般是獨身

12、喜歡或有寫日誌的習慣

13、喜歡上虛擬的人物

如果你符合以上多個,那恭喜你,你是宅男宅女!

如果你全部符合併有更多症狀,那恭喜你,你是高級宅男宅女!

混亂使用狀態

大眾與媒體

一般大眾和媒體方面,在台灣過多媒體新聞濫用、偏見、扭曲報導的情況下,已到了只要是男性就可能冠以宅男,而女性則統稱正妹的地步,與之類似在大陸對男性皆稱帥哥,女性便喊美女。但媒體普遍並沒有對“宅”和“御宅”做明確區分,仍舊常以“宅”、“阿宅”、“宅男”、“宅女”以及“腐女”等辭彙指代“御宅”。例如923事件之後台灣中視“我猜”節目仍然經常主題名使用“御宅男”但節目中大量只用“宅男”二字並認為“宅男”不出門,名為《愛就宅一起》的台灣電視劇仍然是講御宅族的事,報導開拓動漫祭時仍舊將御宅族稱作阿宅,常見的一般大眾或媒體總結的“宅男”、“宅女”特徵也是愛看動漫、愛上網等和不出門、不交往、沒伴侶等生活表象混雜在一起,實質上還是“宅”與“御宅”混用狀態。[6][37]
大陸媒體的使用情況與港台類似,雖然沒有濫用到“男性皆稱宅男”的地步,但普遍對“宅”作形容詞或動詞時除了相對少出門以外概念依舊混雜不清。比如一邊央視在報導ACGN相關事物時使用“宅文化”,一邊國防部發言人在回答遼寧號航空母艦遠洋訓練的問題時表示“航母不是宅男”。一些藝人亦在對“宅”缺乏認知的情況下誤以為時尚熱門“褒義詞”,熱衷於自稱“宅”,並加以炒作。御宅文化圈與一般大眾流行娛樂圈存有衝突,甚至互相鄙夷,這樣的用法常會激發對立,許多“御宅族”均對此表示不滿,甚至將此視為侮辱。[38-40]
同時SOHO相關市場受到商家關注,商家出於商業炒作需要常在宣傳中使用“宅”相關辭彙,這使得“宅”、“宅男”、“宅女”、“阿宅”、“宅人”在商業廣告當中的使用增加,甚至連“御宅”、“御宅族”、“御宅男”、“御宅女”以及“腐女”都一併視作不出門來濫用。但隨著智慧型手機和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普及,無論一般大眾所說的“宅男”、“宅女”或是“御宅族”足不出戶的情況都有所減少,加之“屌絲”、“盧瑟”、“矮窮矬”、“XX青年”等涵義雖然與“宅”不同但又確實有一定替代作用的新詞廣泛流行,一般大眾和媒體使用“宅男”、“宅女”、“阿宅”等辭彙的情況也隨之有所減少。[41-42]

御宅文化圈

御宅族方面,在台灣9.23、香港3.29事件後,港台地區許多御宅族接受了傻呼嚕同盟JO-JO倡導的“完全切割”對策,不再使用“宅男”、“宅女”、“XX宅”等指代御宅族相關事物,轉而只用“御宅族”、“XX御宅”、“XX迷”、“XX愛好者”等辭彙(迷、愛好者與宅涵義有差別)。同時傻呼嚕同盟2011年於台灣東海大學開設“御宅學”課程,傳播御宅文化知識,但仍有部分御宅族堅持使用“宅”來自稱。
而在大陸御宅族當中雖然幾乎都知道ACGN,但創造這個詞的傻呼嚕同盟和“完全切割”對策以及港台所發生的衝突事件卻可說是鮮為人知。大陸御宅族地域分布廣泛密度較低各自熱衷事物圈子相對孤立,同時也沒有遭遇港台那樣規模較大的衝突事件。政府以及部分經濟人士也在推動ACGN產業等御宅族的“宅經濟”,以角川書店為代表的海外ACGN廠商進入大陸並推動本地化原創作品,樂視、優酷土豆等大型線上視頻站紛紛引進海外動畫著作權,同時有妖氣主導的傾向於御宅文化的原創漫畫不斷動畫化,2013年央視新科動漫頻道亦推出了號稱中國第一部宅文化紀錄片的系列電視紀實節目——《次元愛》,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展現了一個有笑有淚,有生活,有鑽研,有奮鬥,也有理想,真實的二次元世界。這些情況使御宅族的“宅文化”更加流行,群體不斷壯大,將“宅”視作“御宅”簡稱的情況依舊很普遍。[1][6-7][9][43-45]
混亂根源
混亂的首要原因正是語言環境的差異,儘管“御宅”一詞其日文漢字有“宅”這個字,但這個詞所指代的是“您”或“您家”,更完整的講是“您家的人”,是一種人稱代詞,一種敬語;漢語中原本“宅”一般只用於指代“居住所”這個物,或少量用於指“居住”這個動作。一般大眾在不知道新用法中“宅”作形容詞或動詞時源自對“御宅”的簡化,更不知道“御宅”來自日文漢字直接書寫的情況下,使用中出現混亂是件很自然的事,而一般大眾在媒體引導下更不會去做嚴謹的考據。[13]
其次就是族群本身客觀上存在交叉,御宅族和家裡蹲、NEET等被大眾稱為“宅男”、“宅女”的族群雖然概念不同,但由於本身不是同一層面的族群劃分,因此也並沒有界限衝突,部分御宅族也就同時屬於多個族群。再加上早期流行時的電車男以及片中其他御宅族乃至台灣當地的御宅族作為御宅族的特有行為,對一般大眾來說只通過簡單觀察而不進行交流根本無法理解,對於無法理解的事物一般大眾更不願與之接近或多作溝通,這樣的狀態下反倒更容易注意到部分御宅族生活表象上較為明顯的,出門少於一般大眾這一特徵,且御宅族之間廣泛的交流也不被一般大眾所察覺,使得一般大眾認為御宅族不交往。這樣的情況加上族群名中的“宅”字的語義混亂就更容易產生誤解啦。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