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的變革

學校的變革

學校的變革,作者 克雷明(L·A·Cremln),由 紐約艾爾弗雷德·A·諾夫圖書公司於1961 年出版。本書是克雷明對美國進步教育運動及其理論的系統總結。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學校的變革》(TheTransformationoftheSchool,1961年),387頁,由紐約艾爾弗雷德·A·諾夫圖書公司出版

該書副題為“美國教育中的進步主義”(ProgressvisminAmer-icanEducation,1876—1957年)。1962年該書曾獲班克羅夫特美國歷史獎。全書除“前言”外共9章,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進步教育的推動力”(第1—5章),主要論述了美國公共教育傳統、教育與工業、文化與社區、科學和達爾文主義與教育、教育學先驅者等;第二部分“進步教育時什”(第6—9章),主要論述了1917-1957年間進步教育運動以及在進步教育的影響下美國教育的發展和變化。

作者簡介

克雷明(L·A·Cremln,1925—1990),美國教育家、歷史學家、社會科學家、哲學博士、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院長。1925年10月31日生於紐約。在湯森·哈里嘶中學畢業後,就讀於紐約市立學院。後在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從1949年起在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任教;1949—1951年任講師;1951—1954年任助理教授;1954—1957年任副教授;1957—1990年任教授。1974—1984年,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院長。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期間,曾有機會經常與美國著名教育家約翰·杜威交談。曾先後擔任加利福尼亞大學、哈佛大學、威斯康星大學等大學的客座教授,並被美國16所學院和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他還擔任過美國的教育史學會第一任會長、全國教育科學院副院長和全國教育學院教師協會會長。從1985年起,他擔任美國的斯賓塞基金會主席。他還是美國哲學學會會員、美國歷史學家學會會員以及美國文理研究院成員。1990年7月在紐約去世。

主要著作有:《美國的公立學校》(1951年)、《美國文化教育史》(與R·F·伯茨合著,1953年)、《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史》(與D·A·香農和M·E·湯森合著。1954年)、《公共教育與美國的未來》(1955年)、《我們民主社會中的公立學校》(1956年)、《共和國與學校:賀拉斯·曼論自由人的教育》(1957年)、《學校的變革》(1961年)、《美國教育的特徵》(1965年)、《公共教育》(1976年)、《美國教育的傳統》(1977年)等。

主要內容

第一章:“公共教育的傳統”。論述了19世紀後美國公立學校的狀況,指出“美國公共教育之父”賀拉斯·曼(HoraceMann)和教育家哈里斯(W·T·Harris)對美國公立學校發展的貢獻,以及“進步教育之父”帕克(F·W·Parker)的昆西實驗對美國公立學校改革的作用。正因為如此,在不到兩代人的時間裡,美國學校的傳統性質得到了改變。

第二章:“教育與工業”。舉例闡述了科學技術發展、工業進步與學校教育改革的關係,以及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手工訓練運動的發展和全國工業教育促進協會的努力。指出對適合工業時代需要的公共教育必須有一種新的認識,美國學校、學院和大學必須進行變革,以便適應一種對有技能的人不斷增長的社會需要。

第三章:“文化與社區”。闡述了19世紀後期美國的社會住宅區運動及其對社區的影響,明確指出社會改革與教育改革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公共學校教育的發展必然會影響到社會的進步。要擺脫貧窮、骯髒、疾病的社會狀況,要在美國這樣一個由各國移民組成的社會裡實現“美國化”,歸根到底要依靠教育。公共教育是實現美國希望的工具。但是,這種教育並不僅僅是由“書本和知識”組成的教育。正因為如此,進步教育是更廣泛的社會改革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第四章:“科學、達爾文主義與教育”。指出19世紀90年代不僅是美國歷史,而且也是美國教育理論的一個分水嶺。美國學校的變革始於英國哲學家、教育家斯賓塞(H.Spencer)的影響,他的《教育論》一書在美國擁有最廣泛的讀者。在這場美國學校變革中,一些心理學家、教育家起了重要的作用。被譽為“心理學的達爾文”的霍爾(G.S.Hall)確立了“使學校去適應兒童”的原則;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W·James)的書不僅在心理學而且在美國學術史上是一個里程碑;美國心理學家桑戴克(E.L.Thorndike)提出了一種新的學習理論,不僅使心理學成為一門具體的人類行為研究科學,而且有助於教育科學的發展;美國教育家杜威(J.Dewey)的《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是自盧梭(J.J.Rousseau)的《愛彌兒》問世以來對教育學所作的最顯著的貢獻。

第五章:“教育學先驅者”。指出義務教育的實施標誌著美國教育史上的一個新時期。但又指出,如果沒有在童工和就業方面採取相應的措施,義務教育最終是沒有意義的。同時又較系統地論述了美國進步教育改革家的一些實驗:帕克的昆西實驗、杜威的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斯通特(J.H.Stout)的手工訓練樓實驗、詹森(M.Johnson)的有機教育學校實驗、沃特(w.A.Wirt)的葛雷學校實驗,范希思(C.VanHise)的威斯康星大學試驗等,指出進步教育旨在努力使學校適應工業文明社會的環境、需要和機會。

第六章:“科學家,感情主義者及激進主義者”。指出1919年進步教育協會的建立標誌著進步教育運動史上的一個主要分界線,並對學校教育的進程產生了有意義的影響。進步教育無疑地促進了美國學校的變革。論述了智力量表及其在教育實際中的套用,以及全國教育協會的幾個委員會在20世紀20年代間的工作。

第七章:“持異議的組織”。論述了進步教育協會的興衰過程和活動,指出其目的是使人的個性得到最充分、最完善的發展,因此,進步教育事業與進步教育協會的命運息息相關,進步教育協會成為了進步教育事業的代表。又闡述了進步教育協會1920年發表的“七點原則聲明”:(1)學生有自然發展的充分自由;(2)興趣是全部活動的動機;(3)教師是一個指導者,而不是一個布置作業的監工;(4)進行有關學生髮展的科學研究;(5)對兒童身體的發展給予更大的注意;(6)適應兒童生活的需要,加強學校與家庭之間的合作;(7)在教育運動中,進步學校是一個領導。還論述了對美國教育曾產生重要影響的進步教育協會的“八年研究”實驗。

第八章:“正在變化的教育主流”指出儘管由於經濟蕭條、消費水平下降等因素的影響,但美國學校教育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仍得到了持續穩定的發展。當時的一些教育實驗,例如,紐約的林肯學校實驗、密蘇里尼州的波特學校實驗、伊利諾斯州的文納特卡學校實驗等,確實對美國教育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第九章:“公共教育中的危機”。強調指出,必須為美國3—20歲的兒童和青少年建立一個包括幼稚園、國小和中學的綜合性的公共教育體系;為了促進學校的變革和教育的發展,社區、州和聯邦政府必須加強相互之間的合作。

評價

在《學校的變革》一書出版後,許多美國學者在各種刊物雜誌上發表文章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小威廉·P·西爾斯(WilliamP.Sears,Jr.)在《教育雜誌》上發表文章指出:“這是所有自稱為教育工作者的人應該閱讀的最重要的一本書。”阿瑟·曼(Ar-thurMann)在《美國歷史評論》雜誌上發表文章指出:“這是由一位頗有造詣的和具有獻身精神的學者所撰寫的一本資料翔實、有創見的、頗為生動的、重要的著作。”《美國行為科學家》雜誌也載文指出:《學校的變革》一書“對美國教育哲學和實踐做出了最大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