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症

孤獨症

孤獨症(autism),又稱自閉症或孤獨性障礙(autistic disorder)等,是一種廣泛性發育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簡稱PDD),以嚴重的、廣泛的社會相互影響和溝通技能的損害以及刻板的行為為興趣和活動為特徵的精神疾病。《DSM-IV-TR》將PDD分為5種:孤獨性障礙、Retts綜合徵、童年瓦解性障礙、Asperger綜合徵和未特定的PDD。其中,孤獨性障礙與Asperger綜合徵較為常見。孤獨症的患病率報導不一,一般認為約為兒童人口的2~5/萬人,男女比例約為3:1~4:1,女孩症狀一般較男孩嚴重。自閉症最典型的特徵是社會交流障礙, 這是自閉症患兒面臨的最大問題。

基本信息

歷史發展

首例病例

孤獨症孤獨症

1943年,來自美國密西西比州費雷斯特的一個名叫唐納德的10歲孩子被確診患有自閉症,他被稱為“第一病例”,簡稱“Donald T”。當年的一篇文章首先提到他,宣布發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疾病”,“一種複雜的神經紊亂症”(如今統稱為“自閉症譜系障礙”簡稱ASD)。

美國醫生Kanner報導了11例患者,並命名為“早期嬰兒孤獨症”(early infantile autism)。他當時描述這個類群的患者特徵如下:嚴重缺乏與他人的情感接觸;怪異的、重複性的儀式性行為;緘默或語言顯著異常;高水平的視覺——空間技巧或機械記憶能力與在其他方面學習困難形成對比;聰明、機敏且具有吸引力的外貌表現。

最初,Kanner報導的這類患者被認為是兒童精神分裂症的一個亞型而未受重視。在20世紀40~60年代,又有數人描述了與Kanner報導相似的病例,並冠以各種各樣的名稱。當時的國際及美國精神病分類與診斷標準將這類患者歸入“兒童分裂樣反應”類別中。對於孤獨症的病因學,當時普遍認為是父母養育方式不當造成了孤獨症的發生。Kanner將孤獨症患兒的父母描述成一群高學歷的、事業心很強但又冷漠無情的人,這一觀點在當時似乎很少有異議。

發育障礙軀體性病症

孤獨症孤獨症

20世紀60~70年代,Rutter的研究指出,孤獨症的行為如果被認為是從出生到童年早期的發育障礙所致則更為合情合理。由此,逐漸把孤獨症看作為是一種軀體性的、與父母撫育方式無任何關聯的發育障礙。在此時期,Lotter發表了新的孤獨症診斷標準,強調把社會互動作用、言語與交流和重複性活動三個方面作為基本標準,並捨棄了Kanner診斷標準中關於“特殊技能和吸引人的外貌”等兩項。以後,在Lotter標準的基礎上,開展了廣泛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現在所普遍接受的“孤獨症發病率4~5/萬”是當時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20世紀80年代,關於孤獨症的研究進入全新階段。人們開始拋棄所謂“父母撫養方式不當”的病因假說,從生物學領域探索孤獨症的病因,並在臨床症狀的識別和臨床診斷方面將孤獨症與精神分裂症徹底分開。Kolvin的研究表明,孤獨症同成年精神病性障礙,尤其是成年精神分裂症沒有關係。1980年出版的《DSM-Ⅲ》首次將童年孤獨症視為~種廣泛性發育障礙。之後,隨著對孤獨症研究的深入,逐步認識到孤獨症是一種在一定遺傳因素作用下,受多種環境因子刺激導致的瀰漫性中樞神經系統發育障礙性疾病。在此認識的基礎上,開展了從分子遺傳到神經免疫、功能影像、神經解剖和神經化學等多方面的研究,人們試圖從這些研究中找到孤獨症的致病原因。但直至目前,仍沒有任何一種假說能從根本上完美地解釋孤獨症的病因。

自動擁抱機自動擁抱機

受到重視

進入1990年代早期以來,自閉症患者激增,平均每110個孩子中就有1個表現出自閉症症狀。隨著統計發病率的不斷增高,這一疾病逐漸開始引起人們的正視。

2007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2008年起,將每年的4月2日定為“世界自閉症日”,以提高人們對自閉症和相關研究與診斷以及自閉症患者的關注。

2010年,著名演員李連杰和文章主演了講述自閉症家庭故事的電影《海洋天堂》,更進一步地喚起了普通民眾對於自閉症群體的關注。

診斷與鑑別診斷

診斷

應綜合病史、軀體和神經系統檢查、精神檢查、輔助檢查的結果予以診斷。

診斷要點包括:① 起病於36個月以內;② 以社會交往障礙、交流障礙、興趣狹窄及刻板重複的行為方式為主要表現;③ 除外Rett綜合徵、Heller綜合徵、Asperger綜合徵、言語和語言發育障礙等其它疾病。如患兒起病於36個月之後或不具備所有核心症狀,則診斷為不典型孤獨症。

現將DSM-Ⅳ孤獨症的診斷標準介紹如下:

孤獨症的診斷標準包括A、B、C三條。

A、在下列(1)、(2)、(3)三項中(共12小項),至少要符合6小項,其中包括(1)小項中的2項,(2)、(3)項中的至少1小項。

(1) 社會交往有質的損害,表現如下:a. 非語言性交流行為的套用存在顯著損害,例如:眼對眼的對視,面部表情、身體姿勢及手勢等。b. 不能與同齡人交往。c. 不能自發地與別人分享歡樂、興趣、成就等(例如對自己有興趣的事物,不能帶給或指給別人看)。d. 在社交與情緒上不能與人發生相互作用。

(2) 交流能力有質的損害,表現如下:a. 言語發育完全發育或延遲,而不伴有想用其他方式(例如手勢或模仿動作)代償的嘗試。b. 有一定說話能力者,在提出話題和維持談話的能力方面也有明顯損害。c. 使用刻板的或重複的語言或特殊的、自由自己聽得懂的語言。d. 缺少與其年齡相應的自發的假扮遊戲或模仿日常生活的遊戲。

(3) 行為、興趣或活動方面的局限的、重複的或刻板的格式,表現如下:a. 有一種或幾種固定的、重複的、局限的興趣,其程度和內容均屬異常,且不易改變。b. 固執地遵循某種特殊的、沒有意義的常規或儀式。c. 刻板重複的作態行為,如手指撲動或扭轉、複雜的全身動作等。d. 長期持續的只注重事物的局部。

B、3歲以前,在下列三方面中,至少有一方面已有發育延遲或功能異常:

(1)社交相互關係。

(2)用於社交的言語。

(3)象徵性或想像性的遊戲。

C、以上症狀不能用Rett障礙或兒童期瓦解性障礙(嬰兒痴呆)來解釋。

鑑別診斷

1.Rett綜合徵 僅見於女孩,通常起病於7-24個月,起病前發育正常,起病後頭顱發育減慢,已獲得的言語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迅速喪失,智力嚴重缺陷,已獲得的手的目的性運動技能也喪失,並出現手部的刻板動作(洗手樣動作或手指的刻板性扭動)。並常伴過度呼吸、步態不穩、軀幹運動共濟失調、脊柱側凸、癲癇發作。病程進展較快,預後較差。

2.童年瓦解性精神障礙(Heller綜合徵) 該障礙大多起病於2-3歲,起病前發育完全正常,起病後智力迅速倒退,其他各種已獲得的能力(包括言語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也迅速衰退,甚至喪失。

3. Asperger綜合徵 又稱兒童分裂樣精神病,有類似兒童孤獨症的某些特徵,男孩多見。一般到學齡期7歲左右症狀才明顯,主要表現為人際交往障礙、局限、刻板、重複的興趣和行為方式。無明顯的言語和智慧型障礙。

4.表達性或感受性語言障礙 該類患兒主要表現為語言表達或理解能力的損害,智力水平正常或接近正常(智商≥70),非言語交流較好,無社會交往的質的缺陷和興趣狹窄及刻板重複的行為方式。

5.兒童精神分裂症 該症主要起病於青春前期和青春期,病前發育多正常,起病後逐漸出現幻覺、思維障礙、情感淡漠或不協調、意志活動缺乏、行為怪異等精神分裂症症狀,從而有助於鑑別。

6.精神發育遲滯 該障礙患兒無社會交往的質的缺陷,言語水平雖不足但與其智力水平相一致,無明顯興趣狹窄和刻板重複行為。 但是,如果患兒同時存在孤獨症的典型症狀和智力發育的遲緩,則兩個診斷均需做出。

早期干預

定義

早期干預是指在發育關鍵的兒童早期,為相關兒童及其家庭提供一系列的綜合性服務以幫助和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在美國,聯邦政府通過“殘疾人教育法案”規定在兒童早期階段,患兒的家長和專業教育人士便開始建立夥伴關係,從整體上幫助兒童、家庭及社區。
早期干預提供的服務能夠:
提高社會發展和教育收益;
通過特殊的教育、康復和保健,減少未來成本;
減少家庭可能會遇到的壓力、挫折及孤立感;
通過積極的行為策略和干預措施幫助緩解和減少行為問題;
幫助殘疾兒童成長為具有生產能力的、可自立的個體。
接受過幫助和支持的殘疾兒童及其家庭,在他們未來的生活中會走得更遠。

歷史

兒童早期干預[1]最初是從對殘疾兒童的特殊教育發展而來(Guralnick,1997)。很多早期兒童干預的支持幫助源自於大學的科研機構(例如,美國雪城大學,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其他一些則由資助兒童的組織機構發展而來。
早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很多州的兒科醫生已經開始建議兒童進行兒童早期篩查項目。按照國家規定當地學校所在區縣的這些服務都是免費提供的。
殘疾人教育改善法案(IDEA)的C部分
C部分(原H部分)規定建立一個全州範圍的、綜合的、多學科的服務體系以解決那些發育遲緩、身體或精神(包括認知發展、身體發育、語言發展、心理發展和自理能力)存在發育障礙的嬰幼兒的需求。
此外,不同州還可以選擇定義和服務存在殘疾風險的兒童。普遍影響嬰幼兒發育遲緩的因素包含:低出生體重、新生兒呼吸窘迫、缺氧、腦出血、感染以及孕期的藥物濫用。
現在每個州已經完全實現了C部分的規定。原法案為各個州提供了五年的準備時間去發展影響人群的綜合系統服務,儘管《殘疾人教育改善法案》(IDEA)並不強制每個州必須參與H/C部分,但是聯邦政府提供的強大的財政支持激勵各個州爭相參與。在五年時間內各個州對物流、跨部門及金融需求進行了擴展發展為全州範圍的服務體系。為了確保服務和交付的協調統一,聯邦法規C部分要求發展跨州合作協定,規定州立機構合作委員會的每個代理商及陪審員協助牽頭機構貫徹落實全州系統的財務責任。法案還規定,一旦計畫落實到每個州禁止資金的替代和福利的削減(美國教育部,1993)。
各州和聯邦地區(例如,關島,波多黎各,維京群島)開始實施殘疾人教育改善法案(IDEA),他們的首要責任是在國家綜合體系的行政管理方面提供規劃和管理。至1998年,已有22個州或地區建立了教育的牽頭機構,11個州設立衛生部,其他9個州設立民政部,其餘各州已聯合設立心理健康和殘疾發展部(Trohanis,1989)。

發育里程碑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並以他/她自己的速度成長和發展。大多數同齡孩子間成長發育的時間差是無需擔心的。但有十分之一的孩子,這種發育上的時間差則可能與發育遲緩有關,越早發現和干預,這些發育遲緩的兒童有可能越快追趕上同齡人的發育水平。
出生至三歲的發育里程碑
1個月的大多數嬰兒可以:
趴著時能稍微抬起頭來
短時間注視物體
把蓋在他們臉上手帕拉開
3個月的大多數嬰兒可以:
趴著時能夠抬起自己的頭和胸部
發出咕咕的聲音
眼睛追視移動的人
回復某人以微笑
6個月的大多數嬰兒可以:
能夠很輕鬆的坐立
能夠從仰臥翻到俯臥
望向叫他名字的方向
12個月的大多數嬰兒可以:
自己可以站立起來
眼睛望向你用手指的方向
開始玩躲貓貓遊戲,模仿拍手,指向他要的物品
定期說出兩三個詞語
得到相關提示時坐下來
18個月的大多數幼兒可以:
倒著走
拉著成人的手下樓梯
用語言和手勢獲得需求
玩一些簡單的假裝遊戲如打電話,餵動物玩具
24個月的大多數幼兒可以:
踢一個大球
向成人描述傷處或生病(撞到了我的頭)
通過分享玩具或拉手表現出對其他孩子的興趣
32個月的大多數幼兒可以:
假裝自己是一個動物或喜歡的卡通人物
談論過去/未來
能輕鬆地回答“是什麼”,“在哪裡”,“誰”的問題
能模仿畫出水平線
3個手指拿住蠟筆

早期干預服務

早期干預服務的列表如下:
協助技術設備、服務設備以及可改善兒童技能的服務,如遊戲、交流、飲食或運動等孩子可以參與的活動。
聽力識別服務-為聽力損失或預防聽力受損的兒童提供服務。
家庭訓練服務-由合格人員提供服務,幫助家庭了解孩子的特殊需要,促進孩子的發展。
醫療服務-僅用於診斷或評估目的。
護理服務–為護理兒童進行健康狀況評估,提供相應護理以預防健康問題,恢復和改善機體功能,促進兒童的最佳健康和發育。
這些可能包括藥品管理、治療以及職業醫生規定的其他程式。
營養服務-幫助解決孩子的營養需要,包括餵養技巧、餵養難題、飲食習慣和飲食喜好。
職業療法-服務涉及到自理能力,適應性行為及發揮,以及感覺、運動和心態的發展。
物理療法-服務以防止或減輕運動困難及相關功能問題。
心理服務–對心理測試及孩子的行為和學習進行解釋,並提供諮詢、家長培訓和教育計畫等服務,以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發展。
服務協作–為與家庭合作的工作人員提供援助和服務,幫助相關家庭得到家庭服務計畫(IFSP)規定的早期干預項目的服務和權益。
社會工作服務-準備社會和情感優勢以及兒童和家庭需求的評估,並且提供如輔導或家庭培訓的個人或團體性服務。
專用指令-包括促進兒童發展的學習和活動環境的設計,向家庭提供加強兒童發展的信息、技能和支持。
語言病理學-為溝通技能發育遲緩或嘴周圍肌肉活動缺陷的兒童提供的相關服務。
視覺服務–識別視覺障礙或發育遲緩的兒童,並為他們提供相關服務和培訓。

提供

羅賓(2003年,2010)開發了一個模型,強調五個部分:通過生態地圖了解一個家庭的生態環境;通過日常交流進行需求評估;通過主要的的服務提供部門進行多學科服務協作;通過諮詢家長支持建立家訪;通過日常的個性化干預對兒童護理開展協作諮詢。“最好在當地水平,以一個家庭為中心或多團隊方式,在兒童自然的環境中提供這些服務”。
兒童早期干預的提供可能是一個中央計畫(如美國的EarlyHeadStart),一個家庭計畫(如英國的Portage),或一個混合計畫(如澳大利亞的Lifestart)。有些計畫完全是由政府出資,而另一些則由慈善機構資助,或兩者形式兼有。
一個兒童早期干預團隊通常由以下人員組成:經過特殊培訓的老師、語音和語言病理性專家、體格理療師(理療醫生)、職業臨床醫學家,以及音樂治療師、助教/助理和輔導員等其他輔助人員。兒童早期干預的一個關鍵特點是跨學科模式,在其中工作人員的討論和工作目標不局限於學科:“在一個跨學科的團隊里角色不是固定的。在一個初級水平主要由專業人士進行協作決定,學科之間的界限具有不拘一格的靈活性”(Pagliano,1999)。
通過每年或每兩年的家庭服務計畫(IFSP)會議,家庭和工作人員共同討論面臨的問題和取得的成果選定工作目標。

批評

兒童早期干預的批評支持每個個體的成長過程是不同的,這取決於遺傳和環境。但有件事情對每個人是相同的:為了充分利用物種的潛力,發育過程必須是自然完成的,而不受到外力的干擾。因此,兒童早期干預的批評者指出在健康兒童自己作出選擇之前任何人不得讓他們提前學習任何技能或學科。

黃金干預期

黃金干預期是指孤獨症兒童從早期診斷到學齡前(6歲以前)這段發育可塑性強的康復干預時期。[1]黃金干預期不僅是自閉症兒童康復干預發展的重要時期,對家庭乃至社會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隨著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特殊兒童“黃金干預期”的干預越來越受到重視。
據衛生部辦公廳印發《兒童孤獨症診療康復指南》闡述,早期診斷並在發育可塑性最強的時期(一般為6歲以前)對患兒進行長期系統的干預,可大程度改善患兒預後。由此可見,抓住“黃金干預期”能讓患兒獲得更有效地康復。

黃金干預期的三個階段

“黃金干預期”前後跨度有4年多時間,從康復干預角度來看,可劃分為EIS三個階段:早期密集(E)、融合預備(I)、學前融合(S)。(以下年齡劃分根據孩子能力發展年齡,而非孩子的實際發展年齡)
0-3歲,早期密集階段(EarlyInterventionProgram)主要提升孩子的基本學習技能(learning-to-learn),包括基礎的說者技能和聽者技能、模仿能力、視覺分析技能等。
3-6歲,融合預備階段(IntegrationProgram)主要訓練孩子進入集體環境應該具有的前備技能(basictoadvanceskillsneededinaclassroom),比如集體中安坐、接收集體指令、舉手、觀察學習、平行遊戲、要求幫忙、輪流、活動間轉換、合作遊戲等。
4-6歲,學前融合階段(SchoolPlacementProgram)主要提升孩子在集體環境中的自我學習能力、自發和自理能力,同伴間的社交技能,(academicindependence,spontaneity,andgeneralself-help,andsocialinteractionswithpeers),主要包括不同技能間的觸類旁通、合作遊戲、友誼的建立和維持、獨立進食和清理等等。

EIS三階段干預體系

“黃金干預期(六歲前)EIS三階段干預體系”,對不同年齡段、不同能力水平的特殊孩子提供有針對性的安置計畫,循序漸進地促進孩子的能力提升,減少教學環境的限制性,逐步從E到I再到S。
這三個階段重點不同,康複目標和課程形式也不應相同。只有抓住“黃金干預期”,判斷患兒所處在EIS三階段的哪個階段,做到一步一步根據孩子情況找到合適的安置程式,才能讓孩子穩步前進,才能支持自閉症兒童根據個別化教育計畫(IndividualizedEducationProgram)一步步從早期診斷、孤獨症兒童早期干預走向融合。

疾病治療

治療原則

孤獨症孤獨症

孤獨症治療原則:①早發現,早治療。治療年齡越早,改善程度越明顯;②促進家庭參與,讓父母也成為治療的合作者或參與者。患兒本人、兒童保健醫生、患兒父母及老師、心理醫生和社會應共同參與治療過程,形成綜合治療團隊;③堅持以非藥物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兩者相互促進的綜合化治療培訓方案;④治療方案應個體化、結構化和系統化。根據患兒病情因人而異地進行治療,並依據治療反應隨時調整治療方案;⑤治療、訓練的同時要注意患兒的軀體健康,預防其他疾病;⑥堅持治療,持之以恆。

治療共識

①孤獨症沒有特效藥物治療。早期診斷早期干預可以改善孤獨症的預後,因此孤獨症治療一般認為是年齡越小、效果越好,但是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一個年齡的截止點,事實上也存在著部分患者在較大年齡獲得改善。

②世界各國尤其是已開發國家建立了許多的孤獨症特殊教育和訓練課程體系,前述幾個主要的訓練方法各有優缺點,尚無證據表明哪一種療法顯著優於另外一種。目前各種方法有互相融合的趨勢。

③由於孤獨症缺乏特效治療,目前尚存在數以百種的另類療法(alternative therapy),這些療法缺乏循證醫學證據,使用需慎重。少部分未經特別訓練和治療的孤獨症兒童有自我改善的可能,部分療法聲稱的療效可能與此有關。

治療方法

20世紀80年代以前,孤獨症普遍被認為屬不治之症。自從1987年Lovaas報導採用套用行為分析療法成功“治癒”9例孤獨症兒童以後,世界各國(主要是美國)相繼建立和發展起來了許多的孤獨症教育訓練療法或課程,多數療法或課程的建立者均聲稱自己的療法取得了顯著的療效,但是一些療法的療效有誇大之嫌。

Helfin等將各種孤獨症療法分為以下4類。(1)以促進人際關係為基礎的療法:包括Greenspan建立的地板時光(floor time)療法、Gutstein建立的人際關係發展干預(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RDI)療法;

(2)以技巧發展為基礎(skill-based)的干預療法:包括圖片交換交流系統(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PECS)、行為分解訓練法(discrete trial training,DTT);

(3)基於生理學的干預療法(physiologically oriented intervention):包括感覺統合訓練、聽覺統合訓練、排毒治療與膳食療法;

(4)綜合療法,孤獨症以及相關障礙兒童治療教育課程(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TEACCH)、套用行為分析療法(applied behavioral analysis,ABA)屬於這一類。

以下將對常見干預療法作一簡單介紹。

1 TEACCH

TEACCH是由美國北卡羅來那大學Schopler建立的一套主要針對孤獨症兒童的綜合教育方法,是現時在歐美國家獲得較高評價的孤獨症訓練課程。該方法主要針對孤獨症兒童在語言、交流以及感知覺運動等各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核心是增進孤獨症兒童對環境、教育和訓練內容的理解和服從。該課程根據孤獨症兒童能力和行為的特點設計個體化的訓練內容。

訓練內容包含兒童模仿、粗細運動、知覺能力、認知、手眼協調、語言理解和表達、生活自理、社交以及情緒情感等各個方面。強調訓練場地或家庭家具的特別布置、玩具及其有關物品的特別擺放;注重訓練程式的安排和視覺提示;在教學方法上充分運用語言、身體姿勢、提示、標籤、圖表、文字等各種方法增進兒童對訓練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時運用行為強化原理和其他行為矯正技術幫助兒童克服異常行為,增加良好行為。課程可以在有關機構開展,也可在家庭中進行。

2 ABA

孤獨症孤獨症

1987年Lovaas報導對一組19例孤獨症兒童採用ABA療法干預2年,結果有9例基本恢復正常,其他兒童也有不同程度的好轉,這一報導引起了轟動。其後許多研究者重複了ABA,也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早期報導ABA對高功能孤獨症有較好療效,目前認為該療法對各類廣泛性發育障礙(PDD)兒童均有很好的療效。Lovaas的研究對象主要是3歲左右的孤獨症兒童,這是取得良好療效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認為即使對於年齡較大的孤獨症兒童,ABA仍然有很高的套用價值。ABA採用行為塑造原理,以正性強化為主促進孤獨症兒童各項能力發展。

傳統上,ABA的核心部分是任務分解技術,典型任務分解技術有4個步驟:訓練者發出指令、兒童的反應、對兒童反應的應答、停頓。具體包括:(1)任務分析與分解;

(2)分解任務強化訓練,在一定的時間內只進行某分解任務的訓練;

(3)獎勵(正性強化)任務的完成,每完成一個分解任務都必須給予強化(reinforce),強化物主要是食品、玩具和口頭或身體姿勢表揚,強化隨著進步逐漸隱退;

(4)提示(prompt)和提示漸隱(fade),根據兒童的發展情況給予不同程度的提示或幫助,隨著所學內容的熟練又逐漸減少提示和幫助;

(5)間歇(intertrial interval),在兩個分解任務訓練之間需要短暫的休息。訓練要求個體化、系統化、嚴格性、一致性、科學性。要保證治療應該具有一定的強度,每周20-40h,每天l-3次,每次3h。現代ABA技術逐漸融合其他技術強調情感人際發展。

3 RDI和地板時光

隨著對孤獨症神經心理學機制的研究深入,心理理論(theory of mind)缺陷逐漸被認為是孤獨症的核心缺陷之一,所謂心理理論缺陷主要指孤獨症兒童缺乏對他人心理的推測能力。患兒因此表現為缺乏目光接觸、不能形成共同注意(joint attention)、不能分辨別人的面部表情因而不能形成社會參照能力、不能和他人分享感覺和經驗,因此不能形成與親人之間的感情連線和友誼等。鑒於此,Gutstein建立了“提高患兒對他人心理理解能力”的RDI,Gutstein認為正常兒童人際關係發展的規律和次序是:目光注視-社會參照,互動-協調-情感經驗分享-享受友情,他依此為孤獨症兒童設計了一套有數百個活動組成的訓練項目,活動由父母或訓練者主導,內容包括各種互動遊戲,例如目光對視、表情辨別、捉迷藏、“兩人三腿”、拋接球等,訓練中要求訓練師或父母表情豐富誇張但不失真實,語調抑揚頓挫。Gutstein聲稱RDI方法取得了顯著成功。

與RDI相比,由Greenspan建立的地板時光訓練體系也是以人際關係以及社會交往作為訓練的主體,但是與RDI不同的是,在地板時光訓練中,教師或家長是根據患兒的活動和興趣決定訓練的內容,在訓練中,父母或老師一方面配合孩子的活動,同時在訓練中不斷製造變化、驚喜、困難,引導孩子在自由愉快的時光中建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進而發展社會交往能力,訓練活動不限於固定的課室,而是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時段。這樣的訓練對家長或教師的要求其實更高。目前這一方法在美國也獲得較高評價。

4 感覺統合訓練

感覺統合訓練療法是由美國Ayres創立,起初主要套用於兒童多動症和兒童學習障礙的治療,孤獨症兒童普遍存在感知覺方面的異常,因此該方法也廣泛運用於孤獨症兒童的治療。該療法主要運用滑板、鞦韆、平衡木等遊戲設施對兒童進行訓練,有報導和觀察稱對於減少孤獨症兒童的多動行為、增加語言等有一定療效。此外類似於感覺統合訓練的療法還包括聽覺統合訓練、音樂治療、捏脊治療、擠壓療法、擁抱治療、觸摸治療。感覺統合訓練治療的療效在國外存在爭議,未被主流醫學所認可。

孤獨症孤獨症

5 孤獨症教育訓練中家庭的作用

孤獨症的教育訓練並不完全是一個醫學問題,家庭的社會經濟狀況以及父母心態、環境或社會的支持和資源均對孩子的頂後產生影響。採用綜合性教育和訓練,輔以藥物,孤獨症兒童的預後可以有顯著的改善,相當一部分的兒童可能獲得獨立生活、學習和工作的能力,尤其是阿斯伯格綜合徵和高功能孤獨症兒童。在教育或訓練過程中應該堅持3個原則:(1)對孩子行為寬容和理解;(2)異常行為的矯正;(3)特別能力的發現、培養和轉化。訓練應該以家庭為中心,同時注意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開辦日間訓練和教育機構,在對患兒訓練的同時,也向家長傳播有關知識,是目前孤獨症教育和治療的主要措施。父母需要接受事實,克服心理不平衡狀況,妥善處理孩子的教育訓練與父母生活工作的關係。化愛心、耐心、恆心為動力,積極投入到孩子的教育、訓練和治療活動中,並和醫生建立長期的諮詢合作關係。

疾病預後

該障礙為慢性病程,預後較差,約2/3患兒成年後無法獨立生活,需要終生照顧和養護。影響預後的因素主要包括:智商、5歲時有無交流性語言、教育訓練情況。如能早期進行有計畫的醫療和矯治教育、並能長期堅持,有助於改善預後。

疾病預防

預防是降低孤獨症出生風險的重要措施。在女性懷孕早期,即胚胎神經管形成和發育期,應避免濫用藥,特別是抗癲癇類藥物;避免病毒性感染;避開冷熱溫差變化較大的環境;以及避免受重大精神刺激和創傷等。

發病特點

孤獨症孤獨症

1、各項功能停留在2~3歲左右。一部分患兒雖然沒有明顯的功能退化,但是其能力發育,從2~3歲開始就沒有進步,思維能力也在此基礎上停滯不前。以上兩種特徵都是其他疾病所沒有的。

2、出現退化現象。有許多患兒兩歲以內發育正常,到30~36月時出現功能倒退,即原先有的功能突然很快消失(尤其是語言退化最明顯,其次是大小便的功能退化。這時家長應該意識到為什麼自己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能力卻沒有進步?)

從此可以看出,兒童孤獨症並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症狀有所減輕甚至好轉,這僅僅只是一些家長的美好願望而已。

當你發現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發育不同,出現社交障礙、興趣愛好狹窄、行為動作單調刻板、言語發育遲緩等時,應該及時到正規專業機構診治,以便早發現、早治療。

疾病設備

視覺教具教材套裝

產品簡介:社交故事及視覺教具教材套是首套有關社交故事及視覺策略的教學套件,專為訓練孤獨症兒童而設計,介紹社交故事和視覺策略的套用方法、訓練原則、施行心得和成效評估,並提供清晰的理論基礎和個案參考,讓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可以更有效地幫助孤獨症兒童學習,促進他們的社交和溝通能力,並減少製作素材的時間。

孤獨症測評及訓練系統

產品簡介:作為社區的一份子,幼兒應須從小開始學習基本的社交禮儀,才能享受正常的社區生活。但有發展障礙的兒童在參與社區活動時(如往購物)、乘車等經常有適應上的問題,本教材針對他們這方面的需要,為老師和家長提供具體的訓練和活動策略,分析這些兒童在社區適應上所遇到的問題和原因,並提供具體的訓練和活動策略,幫助兒童融入社區生活。 

多感官視覺訓練系統

產品介紹:多感官視覺訓練系統是一個包含30種軟體套用的針對視覺注意力訓練的設備,為初級的目視計算機訪問而設計。這些軟體套用作為培訓手段被套用於目視。 

心智解讀及教材套裝

產品簡介:心智解讀系統通過對心智解讀能力的訓練,對改善孤獨症孩子的社交和認知有很大的幫助。 採用軟硬體相結合的訓練方式,配備自動化的課程訓練系統,同時搭配大量訓練圖冊;具有心智行為能力測評模組,可了解個案的心智慧型力;完善的訓練模組,用戶可自由選擇訓練內容:

A.兒童對情緒的理解的訓練模組。

B.兒童對想法的理解的訓練模組。

C.兒童對假想的理解的訓練模組。

D.意圖理解訓練模組用台車教學平台,便於小組式康復訓練。

孤獨症兒童三歲前的異常表現

1、社會交流障礙一般表現為缺乏與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與父母親之間缺乏安全依戀關係等。

2、智力異常70%左右的孤獨症兒童智力落後,但這些兒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較強能力,20%智力在正常範圍,約10%智力超常,多數患兒記憶力較好,尤其是在機械記憶方面。

3、語言交流障礙語言發育落後,或者在正常語言發育後出現語言倒退,或語言缺乏交流性質。

4、重複刻板行為。

5、感覺異常表現為痛覺遲鈍、對某些聲音或圖像特別的恐懼或喜好等。

6、其他常見行為包括多動、注意力分散、發脾氣、攻擊、自傷等。這類行為可能與父母教育中較多使用打罵或懲罰有一定關係。

7、孤獨離群,不會與人建立正常的聯繫。

8、與人言語溝通不能順利進行。

9、興趣狹窄,行為刻板重複,強烈要求環境維持不變。

小兒孤獨症的治療方法

在兒童成長過程當中,孤獨症是兒童常患疾病之一。因為這種疾病對孩子的身心有著極大的危害,所以家長在日常生活當中,一旦發現孩子患有這種疾病,就要馬上帶孩子進行治療。

1

1、創造歡愉的家庭氣氛。生活環境對性格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父母間的親密和諧會使孩子感到溫馨和愉悅。相反,父母的不和與爭吵會使孩子在心理上產生壓力,久而久之會影響身心健康。

2、培養廣泛的興趣。父母應引導孩子發展多種多樣的興趣,聽故事、做遊戲、畫畫、唱歌跳舞等,父母儘量參與其中,這不僅可以開發孩子的心智,而且可以加強父母與孩子間的感情交流。

3、讓孩子多結交小朋友。對兒童來說,交朋友是一件快活自在的事,能聯絡感情、增長見識、提高應變和活動能力。另外,兒童有類同的思維和愛好,他們之間有一種天然的吸引力,在群體中相處,有助於身心健康,避免性格孤僻。

4、增加新鮮刺激。每一種聲音和色彩對兒童都是一種誘惑,他們的感官和眼睛需要新鮮東西的刺激。父母應經常帶孩子外出,讓他們融入大自然,開闊胸襟。

對於小兒孤獨症患者來說,在日常生活當中,只要孩子積極的配合醫生的治療,父母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好護理等工作,就可以讓自閉症兒童更快的恢復健康。在這裡,我們也希望所以的兒童都可以健康快樂的成長。

孤獨症治療原則

孤獨症的治療我想是所有的和孤獨症有關係的人都會關心一個問題,就是孤獨症的治療問題,那么如果我們想讓我們的生活當中的孤獨症的患者得到第一時間的治療,那么我們可以選擇怎樣的孤獨症的治療得到方法。

孤獨症治療原則:①早發現,早治療。治療年齡越早,改善程度越明顯;②促進家庭參與,讓父母也成為治療的合作者或參與者。患兒本人、兒童保健醫生、患兒父母及老師、心理醫生和社會應共同參與治療過程,形成綜合治療團隊;③堅持以非藥物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兩者相互促進的綜合化治療培訓方案;④治療方案應個體化、結構化和系統化。根據患兒病情因人而異地進行治療,並依據治療反應隨時調整治療方案;⑤治療、訓練的同時要注意患兒的軀體健康,預防其他疾病;⑥堅持治療,持之以恆。

1

關於孤獨症治療的幾點共識:

①孤獨症沒有特效藥物治療。早期診斷早期干預可以改善孤獨症的預後,因此孤獨症治療一般認為是年齡越小、效果越好,但是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一個年齡的截止點,事實上也存在著部分患者在較大年齡獲得改善。

②世界各國尤其是已開發國家建立了許多的孤獨症特殊教育和訓練課程體系,前述幾個主要的訓練方法各有優缺點,尚無證據表明哪一種療法顯著優於另外一種。目前各種方法有互相融合的趨勢。

③由於孤獨症缺乏特效治療,目前尚存在數以百種的另類療法,這些療法缺乏循證醫學證據,使用需慎重。少部分未經特別訓練和治療的孤獨症兒童有自我改善的可能,部分療法聲稱的療效可能與此有關。

可以說孤獨症的治療方法有很多,但是對於不同的患者來說也不一定都適合每一種的孤獨症的治療方案,所以我們就應該在進行孤獨症的治療的時候要遵醫囑,找到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

孤獨症治療

對於孤獨症這個疾病,很多家長都是束手無措的。其實治療孤獨症需要正確的心理治療,然後在行為上面進行一些輔助。如果病情比較嚴重的話,才會需要藥物的治療。如果大家對於孤獨症的治療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下面的知識。

1

1、教育治療:主要目標是教會他們一些有用的社會技能,如生活處理能力,與人交往的方式和技巧,與周圍環境協調的能力等。這裡主要涉及到的是社會教育環境。需要患兒所在社區的幼稚園、國小具備接納孤獨症兒童的意識及師資基礎,使患兒生活在一個有助的、愉快的氣氛中。

2、行為治療:即對患兒的不良行為習慣進行矯正。一般採用在高度結構化的環境中,由經過專門學習和培訓的專業人員對其進行特殊行為矯正。由於患兒的缺陷及其家庭環境的個性差異較大,因此,應有專家制訂個性化的治療方案,除了在專門設立的特種教育機構中進行治療外,還應當以家庭為基地,通過訓練父母,取得家庭成員的密切合作,以達到行為治療的最佳效果。

3、藥物治療:目前藥物治療還無法改變孤獨症的病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過激症狀。使用的藥物主要有抗精神病藥物的中樞神經興奮劑、抑鬱製劑、維生素等。但許多藥物都具有非常大的副作用,使用時必須慎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