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對滕文公

《孟子對滕文公》選自《孟子·滕文公章句》。 《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

原文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jiàn)於齊、楚。事齊乎?事楚乎?”
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
(出自《孟子》)

譯文

滕文公問道:“滕國是個小國,(夾)在齊國楚國的中間,投靠齊國呢,還是投靠楚國呢?”
孟子回答說:“謀劃這個(問題)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說,就(只)有一個(辦法):深挖這護城河,築牢這城牆,與百姓共同守衛城池、國家,百姓寧可獻出生命也不逃離,那么這就可以行得通了。”

字詞句分析

字詞釋義

1.間於:在...之間。
2.事:侍奉,動詞。(這裡並非通假)。文中解釋為投靠。
3.是:這。
4.謀:策略。
5.及:辦到,做到。
6.無已:不得已。這裡引申為:一定要說。
7.斯:這。
8.效死:拚死。效,獻出。
9.去:離開。
10.是:這就。
11.為:行。

句式特點

1.滕,小國也:判斷句。
2.是謀非吾所能及也:(否定)判斷句。
3.吾所能及:所字結構。(這個至今沿用)

篇目賞析

孟子在回答滕國國君問題時,首先提出:你們這些權貴里誰要依附誰,我管不了。
但是他立刻把話鋒一轉,“與民守之”這四個字充分體現出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

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鄒縣東南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
孟子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 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聖"。

作品出處

《孟子對滕文公》選自《孟子·滕文公章句》。
《孟子》一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彙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
《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