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東平

孔東平

孔東平,(1919--2008) 原名東平,號祥哲祖,籍廣東普寧,1919年出生在印尼蘇門答臘。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1919--2008) 原名東平,號祥哲祖,籍廣東普寧,1919年出生在印尼蘇門答臘。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翌年6月,19歲的孔東平懷著報效祖國的壯志豪情,回國投身抗日救亡。途經香港時,為了表示自己獻身祖國的決心和與父母不辭而別的歉疚,他在自己一張黑白相片背面寫上“媽媽,把我獻給祖國吧”,托人把相片轉交給尚在印尼的父母,從此與父母一別遂成永訣。

人物經歷

途中屢經風險,終於在1938年7月7日抗戰一周年紀念日抵達漢口,經八路軍漢口辦事處介紹,北上西安八路軍辦事處報到,分配到陝北公學分校,同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8年冬,黨中央成立抗大一分校,並號召大家打到敵人後方去,建立抗日根據地。孔東平報名參加,隨抗大一分校兩度東遷,長驅五千餘里。1940年被任命為民運工作團副團長,參加沂蒙山抗日根據地建設。次年,他帶領民運工作團在泰安、濟寧、費縣等地堅持反掃蕩,許多戰友英勇捐軀,孔東平左臂亦中彈負傷。 1944年秋,在青(島)煙(台)路沿線進行戰地採訪。膠東北海分區政委劉浩天將一架繳獲日軍大隊長的德國康泰克斯相機借給孔東平。孔東平把繳獲的120膠捲剪成兩半作135膠捲用,居然獲得成功,被膠東畫報社聘為特約攝影記者。不久,在攻打棲霞城時,孔東平隨攻城部隊直搗縣城,用這架相機拍下膠東地區從日寇魔爪下解放出來的第一座縣城的歷史場面。1945年,調任新華社膠東分社和《大眾報》編委、採訪科長、特派記者,正式開始他的新聞工作生涯。到大澤山軍分區司令部駐地高家,正逢鬼子出來掃蕩,他用望遠鏡看到日軍不斷踩響民兵埋設的地雷,粉碎了7天裡日軍的三次大掃蕩,便寫了《大澤山民兵地雷戰粉碎敵人掃蕩》的戰地通訊,刊登在《大眾報》上,至今仍陳列在當地抗日鬥爭展覽館裡。並採訪膠東海陽縣著名的“五虎村”民兵爆炸英雄于化虎、趙守福孫玉敏開展地雷戰殺敵。電影《地雷戰》中的爆破大王趙虎就是以于化虎作為原型。1945年5月8日,二戰勝利時和徐舟力結為伉儷。 1945年10月以新解放城市威海市長於洲的秘書長的身份,參加與美軍艦隊司令的談判。解放戰爭初期,孔東平被派到新華社華東野戰軍分社第九縱隊擔任支社社長兼《勝利報》社長。1948年9月24日,華東野戰軍九縱73團率先突破濟南城。做為隨軍記者,孔東平一直在跟蹤採訪該團,用相機記錄下該團將士奮勇攻城、將紅旗插上濟南城頭的珍貴歷史鏡頭。中央軍委授予73團“濟南第一團”的光榮稱號。翌年,第九縱隊改編為第三野戰軍第27軍,孔東平擔任軍報社長。 1949年4月20-22日孔東平調任新華社第三野戰軍總分社九兵團分社社長兼《長江報》社長。1953年,總政借調孔東平參加赴朝志願軍“解釋代表團”(遣返戰俘),任上校銜副大隊長兼東長里17號帳篷中方首席解釋代表,同美軍代表進行談判。1954年10月被新華社總社派往印度新德里擔任首席記者,改名為孔邁。1959年1月2日,卡斯楚的親密戰友切·格瓦拉少校帶領起義軍第八縱隊率先攻入古巴首都哈瓦那,推翻了美國扶持的巴蒂斯塔獨裁政權。那時孔邁正在新華社駐印度分社擔任首席記者,為了第一時間零距離報導古巴,新華社總社從新德里急調孔邁赴古巴進行秘密採訪。由於當時古巴的外交部長阿格拉蒙特親美,對於中國記者的入境申請根本不予理睬。幾經周折,孔邁才托關係從古巴駐聖地亞哥大使館弄到簽證。4月13日,孔邁于飛抵哈瓦那,成為當時所有社會主義國家中第一個進入古巴的新聞記者,並於次日採訪了傳奇人物格瓦拉。1961年4月17日凌晨,美國僱傭軍入侵古巴,在基隆灘(Pig Bay,豬灣)登入。孔邁最早從《今日報》社長羅德里格斯打來的電話中獲悉這個訊息,立即向中國駐古巴大使申健報告並代申大使起草密電報告國內。1979年4月,任新華社東京分社社長,1982年由新華社調任對外文委宣傳司司長,隨後調任廣播電影電視部秘書長兼外事局長。 曾先後率新聞代表團、廣播電視代表團訪問美國、加拿大、菲律賓、日本、阿曼、聯邦德國、盧森堡、尼泊爾和泰國等許多國家,開展國際文化交流。他還擔任過中國唱片總公司董事長、中華全國記協第三屆理事會書記處書記。部分作品選入:“拉丁美洲通訊輯”、“英雄的古巴”和“駐外記者文叢”。 2008年2月在北京病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