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慶熒

孔慶熒

孔慶熒(1923-1977)是香港早期的金融投資前輩人士,1971年與友人合夥創辦香港金銀證券交易所(俗稱金銀會),該交易所其後來與另外三間證券交易所於1980年合併組成香港聯合交易所。 孔慶熒先生1950年結婚,妻子是梁巧玲(2010年去世),其子女十分熱心慈善事業,透過孔慶熒、梁巧玲慈善基金向香港、內地乃至海外的教育和科研領域長期捐款及捐助經濟困難的學生。 位於香港大學內的法定古蹟香港大學孔慶熒樓是為了紀念孔慶熒先生而命名的。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孔慶熒,廣東南海人,出生於一個平凡的農村家庭。在家排行老大,下有九個弟妹,由於家庭條件並不富裕,他只念了三個月的書,十歲的時候他父親因肝癌去世,作為老大,他挑起了整個家庭的重擔。十一歲隨祖父到香港打工。他生性聰明,工作勤奮,記憶力好,很快得到老闆的賞識,在香港金融界開始了他的事業。1971年,他與友人共同創辦了香港金銀證券交易所(俗稱金銀會)。1974年,該交易所與香港其他三家與證券有關的交易所(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證券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所)同意合併組成香港交易所聯會,成為香港聯合交易所的前身。

1972年,他創辦孔德明堂置業按揭有限公司,在香港中區,經營與物業金融相關的業務。

孔慶熒先生雖事業成功,但生活儉樸,每年資助很多香港的貧困學生。隨著香港經濟的起飛,助學的需要減少。自1986年起,“孔慶熒及梁巧玲慈善基金”在香港成立了“孔慶熒獎學金“,獎勵出色的研究生繼續他們的研究,為香港的學術和科學的發展做出貢獻。2006年基金更把資助開展到加拿大和中國內地,由於中國內地貧困的學生比較多,所以在中國內地設立的是助學金而不是獎學金,幫助那些貧困但優秀的大中學生完成學業,將來學以致用,回饋社會。

孔慶熒樓

孔慶熒樓原建築在1919年原貌 孔慶熒樓原建築在1919年原貌

香港大學孔慶熒樓是香港大學的一座古老建築物,位於香港港島薄扶林道本部校園,本部大樓出口對面。大樓於1919年落成啟用。其外部自1985年起成為香港法定古蹟。

孔慶熒樓由遮打爵士、佐敦教授以及其它人士捐款興建,於1919年2月由當時的香港總督司徒拔爵士主持揭幕儀式。該建築物多年來曾作為不同的用途。1985年,孔慶熒的家人向香港大學捐贈200萬港元,次年(1986年),香港大學為感謝孔慶熒家人的捐獻,將建築物命名作孔慶熒樓。

慈善基金

孔慶熒及梁巧玲慈善基金

孔慶熒及梁巧玲慈善基金由孔慶熒先生的子女創建於1985年,是在香港註冊的慈善基金,目的是推動發展教育與文化事業,減少貧困。孔慶熒助學金在2006年開展中國國內的助學計畫,每年資助數百名優秀的貧困高中生與大學生學費,讓他們可以順利完成高中與大學學業,脫離貧困,將來學以致用,回饋社會。

慈善事業

孔家的後人專注慈善事業,且非常低調,2008至2010年間,孔先生的女兒孔桂儀透過慈善基金向香港大學共捐款3500萬港元。

孔家在2010年透過家族的孔德明堂置業按揭有限公司向香港樹仁大學捐出港幣1,000萬元設立「孔慶熒、梁巧玲獎學金」,用作鼓勵勤奮向學的樹仁大學學生。

2013年,基金向香港大學捐贈2000萬港元,成立孔慶熒傑出訪問學者科技獎學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