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龍青銅鼎

子龍青銅鼎

子龍青銅鼎傳20世紀20年代出土於河南輝縣。為商代末期的文物。其造型雄偉,是商代圓鼎中體積最大的,而且鑄造精細。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子龍青銅鼎 子龍青銅鼎

別稱:子龍鼎

製造時代:商朝商後期商末周初

出土時間:傳20世紀20年代

出土地點:河南輝縣出土

尺寸:通高103厘米;耳高22厘米;腹高43厘米;足高36.5厘米;口徑80厘米

簡介

據傳,子龍鼎系20世紀20年代出土於河南輝縣,後流入日本,又輾轉至香港。2006年4月,在中央財政設立的“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徵集專項經費”的支持下,中國國家文物局將子龍鼎徵集回國。

時代特徵

時代特徵,是考古學考證中的利器青銅器的形制、紋飾在時代特徵上相和諧。唐裝有唐裝的特色,歷來一定時期的服裝都會有特定的風貌特徵,一定時期的文物也會有一定的科學標準。1956年殷墟後岡圓形祭祀坑出土的戍嗣子鼎,儘管通高不及子龍鼎的一半,但輪廓極為相仿,其口沿下的饕餮紋構造幾乎相同,只是前者的饕餮紋間沒有設定龍首裝飾。而1990年殷墟郭家莊M160墓出土的圓鼎,形制、紋飾也同子龍鼎接近。北大歷史系教授朱鳳瀚指出,通過形制學角度分析,子龍鼎的年代應該在商晚期偏晚,近於商末。武王克商後,周人接收了商人的鑄造工業和工藝奴隸,由此在西周早期一段時間內鑄造的青銅器,還會保留原來的模式。西周早期的青銅器和殷墟晚期的青銅器有很多相同點,既有繼承性,也有一定的差異。子龍鼎應該劃歸商末帝乙、帝辛(紂)或周初武王、成王時期。

造型

子龍鼎,因器內壁近口緣處鑄有銘文“子龍”而得名。此器厚立耳,微外撇,外側飾兩周凹弦紋,折沿寬緣,腹部橫向寬大,微下垂,下承三蹄足。器頸部以雲雷紋為地,周飾2類6組浮雕式饕餮紋,足上端飾高浮雕式饕餮紋,下襯三周凸弦紋。

鑄文

子龍鼎所鑄銘文“子龍”之“子”字較小,下“龍”字以雙線勾勒,勁有力,恰如一豎立且尾部向右上盤卷的龍形。

藝術

瓶形角,圓目,張口,生動傳神。器頸部所飾,一為有首無身饕餮紋,瓶形角;二為首身完整饕餮紋,卷角較寬,尾部下卷,爪後有長距,以凸起的鼻樑部位為對稱軸線,軀幹向兩側同時展開,形成一首雙身,意在以平面展示立體。兩類饕餮紋相間環列,靜中求變。整個饕餮紋帶由一個單元紋樣向左右兩方反覆連續伸展構成,整齊並富有節奏。器足上端所飾饕餮紋卷角如羊,角尖部內卷並高高凸起,愈顯動感,也與鼻樑部位聳起的扉棱增加了器物的穩定。“子龍鼎”形體巨大,造型雄偉,紋飾精細優美,在商末周初時期重器中,“子龍鼎”是商末周初已知的最大園鼎,它與著名的國寶司母戊方鼎一方一圓,合稱商代重器雙璧。是所知的帶有“龍”字最早的青銅器。

輾轉歷程

子龍鼎是在上個世紀20年代前後流傳到日本的。當時一個叫“山中株式會社”的日本公司,大肆在中國收購文物,“子龍鼎”被買走。由此銷聲匿跡。直到2004年,日本一位企業家在大阪舉辦了一次私人藏品展,“子龍鼎”在展覽中露了面,並引起轟動。2005年負責承辦國家重點文物的專家前往日本,追尋“子龍鼎”的下落。當對方得知我國要追回“子龍鼎”時,竟開出了上億元的報價,當時不得不暫時放棄買回“子龍鼎”的想法。幾個月後,“子龍鼎”神奇地出現在香港,得知“子龍鼎”在一位香港的中國人手中,專家馬上前往香港。經過六七次的洽談,買賣成交,“子龍鼎”終於回到中國。2006年12月9日,“子龍鼎”入藏國博,價值4800萬元人民幣,是現已發現商代青銅圓鼎中形體最大的一件,也是帶有“龍”字銘文最早的青銅器,鑄造工藝精良,保存品相完美,是商周銅器中的極品。上世紀20年代,子龍鼎流落日本,由國家出資從香港購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