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長革命烈士紀念館

子長革命烈士紀念館

子長革命烈士紀念館位於陝西省延安市子長縣瓦窯堡北面齊家灣坪上,是我國興建較早的紀念館之一。經國務院1989年8月20日批准為全國革命烈士紀念建築物重點保護單位,民政部、陝西省委命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館座北向南,南北長120米,東西寬100米,總占地面積1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

基本信息

簡介

子長革命烈士紀念館位於縣城瓦窯堡北面齊家灣坪上,是我國興建較早的紀念館之一。經國務院1989年8月20日批准為全國革命烈士紀念建築物重點保護單位,民政部、陝西省委命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子長革命烈士紀念館子長革命烈士紀念館

紀念館座北向南,南北長120米,東西寬100米,總占地面積1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
紀念館面向南,布局為四方形,鐵欄桿大門上鑲有“子長烈士紀念館”七字。進門首先看見的是一座高聳著的革命烈士紀念塔,塔後東西兩側分列兩間展室。向前稍走幾步,正中一塊子長烈士紀念館重修碑記立即映入眼帘,其後東西兩邊又各有一座碑亭。 兩亭的碑上鐫刻著許多名人的題詞。
正中為謝子長將軍大理石雕像,總高6米,烈士肩披大氅,身著戎裝,髮式中分,右腿前邁,呈動態,表現了烈士永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東邊碑亭里分別有中共陝西省委員會、陝西省軍區、子長縣人民政府、中共延安地區委員會及綏德軍區司令部的題刻。西邊碑亭里分別有汪鋒、 趙壽山、閻紅彥、陝西省人民政府、子長縣第四區全體人民、中共綏德地區委員會、中共子長縣委員會、綏德專署、馬明方、馬錫五、李景鷹的題刻。這些題刻都高度評價了謝子長的功績。東西墓堂位於後院,南壁正中橫書“謝子長同志之墓”和謝子長同志生平事跡簡介;正壁懸掛英雄遺像,門廳左右碑廊內矗立著鄧小平、江澤民、李鵬、陳雲、楊尚昆等20多位領導人題寫的花崗岩石刻碑。
再向前走,便來到一座大碑亭前。亭內立有刻著毛澤東手跡的兩塊石碑,上邊分別有“民族英雄”和“雖死猶生”幾個大字。大碑亭的後面,便是謝子長同志之墓。紀念館內還種滿了各種各樣的長青樹和芳花秀草,使這裡的氣氛莊嚴肅穆。

結構

紀念館分墓區和紀念區兩部分。墓區建有弔唁廳。弔唁廳東西兩側有四柱走廊。廳內墓室安放著謝子長烈士的柏木棺材,正廳擺放著各級黨政軍領導人和社會各團體敬獻的花圈和紀念物。

子長革命烈士紀念館子長革命烈士紀念館

墓區的大門廳內並排豎立有毛澤東同志為謝子長題寫的“民族英雄”、“雖死猶生”、“前仆後繼打倒人民公敵”三通石刻題詞碑和毛澤東同志撰寫的《謝子長烈士事略》一通石刻碑文。門廳左右兩旁是新建的碑廊,廊內豎立著鄧小平、江澤民、陳雲、楊尚昆、李鵬等二十多位領導人題寫的花崗岩石刻碑。
紀念館主軸線和兩側輔軸線的紀念建築物互為對稱,呈現了我們民族特有的建築形式。主軸線上矗立著謝子長烈士烈士的花崗岩雕像,總高6米。雕像前是革命烈士紀念塔,總高9米。塔身鐫刻著民主革命時期壯烈犧牲的烈士英名。兩側輔軸線上各建八角亭一座。亭內豎著黨政軍領導人和黨政軍機關題寫的石刻碑16通。八角亭前是陳列室,總建築面積408平方米。陳列以謝子長革命活動為主線,以第一次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為背景,再現了子長人民流血犧牲推翻三座大山的艱苦歲月和光輝業績。
紀念館自興建以來,受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關懷和重視。溫家寶、張震、劉瀾濤、馬文瑞、郭洪濤等同志曾親詣紀念館。紀念館以莊嚴肅穆的建築,松柏蔥鬱的園林藝術和林立的碑刻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謁陵民眾和國際友人。建館以來接待國內外觀眾200多萬人次,子長縣各學校和延安希望國小、張家口市第八中學等中國小及單位把紀念館作為德育教育基地。紀念館已成為“褒揚先烈,教育後人”的課堂。

歷史

1938年,為了紀念謝子長同志,中共陝甘寧邊區黨委、陝甘寧邊區政府將謝子長的故鄉安定改名為子長縣。為了紀念他對黨、對人民的偉大功勳和卓越貢獻,陝甘寧邊區政府於1943年撥小米500石興建了子長陵。 1945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陝甘寧邊區政府在那裡興建了子長陵園。以後,子長縣址遷至瓦窯堡;又於1946年2月中旬,將謝子長同志靈樞移至今址。當時,迎靈的人群把街道擠得水泄不通,群情悲痛至極。1947年,蔣胡匪軍瘋狂侵犯邊區時,燒殺搶劫,將陵園毀為廢墟,廣大人民對這一血腥罪行,莫不切齒痛恨。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人民政府對革命烈士之英靈,極為重視,對陵園進行了保護,周恩來總理指示重新修建。陝西省人民委員會於1952年撥款重修,1954年11月竣工,陵園總面積1.2萬平方米。同年,將子長烈士陵園改為子長烈士紀念館。1989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二批重點烈士紀念物保護單位。

2017年3月,子長革命烈士紀念館入選中宣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名單。

謝子長

謝子長是陝北紅軍和蘇區創建人,1897年出生,中國工農紅軍傑出指揮員。毛澤東曾兩次為謝子長墓題詞:“民族英雄”、“雖死猶生”,並親筆寫了碑文。陝西安定(今子長)縣人。

子長革命烈士紀念館子長革命烈士紀念館

1922年考入閻錫山辦的太原學兵團學軍事。1924年回安定縣辦民團,任團總。同年赴天津、北京,參加反帝鬥爭,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根據黨的指示,利用民團團總身份進行革命活動,被選為安定縣地方行政會議主席團成員和農民協會促成會委員。組織和領導農民協會打擊封建官僚,懲辦土豪劣紳,被民眾譽為“謝青天”。
1927年10月與唐澍等組織領導清澗起義,任西北革命軍游擊支隊營長、副指揮。1928年5月參與領導渭華起義,任西北工農革命軍軍事委員會委員兼革命軍第3大隊大隊長。後任中共陝北特委軍委委員、陝北行動委員會軍事指揮部總指揮,在陝北、寧夏甘肅等地做兵運工作。
1931年10月,和劉志丹等將南梁游擊隊和陝北游擊支隊合編為西北反帝同盟軍,後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任總指揮,率部轉戰陝甘邊,創建革命根據地。
1933年夏被派往察綏抗日同盟軍第18師,負責中共組織的工作,協助師長許權中指揮作戰。同年11月回到陝西,任中共中央北方代表派駐西北軍事特派員,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恢復和建立了陝北紅軍游擊隊5個支隊,建立了安定、延川根據地。
1934年後,任陝北紅軍游擊隊總指揮部總指揮、紅26軍42師政治委員、中共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指揮部隊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陝北蘇區的“圍剿”。

謝子長在長期征戰中,多次負傷。因戰傷惡化,1935年2月21日在安定縣燈盞灣逝世,時年38歲。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決定將安定縣改名為子長縣。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陝甘寧邊區政府在瓦窯堡修建了子長烈士陵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