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肉瘤

子宮頸肉瘤

子宮頸肉瘤是一種少見的惡性程度較高的女性生殖道腫瘤。宮頸肉瘤因發病率低,無特異性臨床表現,不少患者是在手術,包括宮頸肌瘤切除術及術後病理學檢查時才發現。宮頸增大,尤其是宮頸突然增大,伴陰道出血,陰道分泌物明顯增多,應懷疑有宮頸肉瘤的可能。

基本信息

病因

子宮頸肉瘤發生於子宮頸肌肉及間質組織,惡性程度較高,為中胚葉腫瘤,可來自宮頸肌層、宮頸管內膜間質、結締組織、上皮或血管,也可為上述多種成分的混合性腫瘤,與宮體肉瘤相比僅為其1/10~1/15。發病原因不確切,可能與以下因素相關:

1.與口服避孕藥及雌激素的關係

長期口服避孕藥(>15年),肉瘤發生的危險性增大,主要為平滑肌肉瘤。長期使用非避孕類雌激素也增加肉瘤發生的危險性,主要是苗勒管混合瘤。也有文獻報導部分平滑肌肉瘤組織中存在雌、孕激素受體,為雌激素依賴性腫瘤,血中雌激素水平也較正常對照組為高。

2.與體重指數的關係

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高體重指數的婦女,肉瘤的發生率增加,包括各種類型的子宮肉瘤,在這部分患者中雌激素水平增高。有多種機制,包括雄烯二酮在外周脂肪組織中的轉化,非蛋白結合的雌激素的增加,雌二醇的降解代謝下降。

3.種族

黑種人群中發生肉瘤者高於對照組。

4.社會經濟地位

平滑肌肉瘤少見於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婦女,苗勒管混合瘤見於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婦女。

5.腫瘤相關基因

32%~56%子宮頸肉瘤存在p53基因的突變,24%~32%檢測出k-ras基因的突變。

6.放療

有報導宮頸局部接受放療後數10年,宮頸局部易發生肉瘤。

臨床表現

1.陰道異常出血

為主要表現。絕經前患者以經量多經期延長、陰道不規則出血為主;絕經後患者表現為絕經後陰道流血,其發生率為45.1%~70%。

2.腹痛

也是常見的症狀之一,由於肉瘤發展快生長迅速,患者常見腹脹隱痛。

3.陰道分泌物增多

可呈漿液性、血性若合併感染,可呈膿性或惡臭。

4.壓迫症狀

當腫塊增大壓迫膀胱或直腸,可表現為尿頻、尿急和尿瀦留,大便困難和里急後重。

5.其他症狀

如轉移症狀。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分泌物檢查、腫瘤標緻物檢查。

2.其他輔助檢查

(1)彩色脈衝都卜勒超聲檢查宮頸肉瘤可表現為子宮動脈充盈並在瘤周圍和中央區有新生血管形成,出現舒張血流,並有子宮動脈血流增加,在都卜勒超聲上表現高舒張血流和低阻抗其平均RI較肌瘤明顯下降

(2)陰道鏡、宮腔鏡檢查

(3)診斷性刮宮診刮是早期診斷子宮肉瘤的方法,但須注意組織切片檢查陽性者可確診,結果陰性者尚不能排除診斷。診斷性刮宮對子宮平滑肌肉瘤診斷性價值不大,陽性率低。

診斷

除病史、體徵外,診斷主要依靠術中肉眼所見及有賴於冰凍切片檢查。若肉眼觀腫塊呈魚肉樣改變,組織脆,伴有出血壞死,應送冰凍切片檢查以明確診斷。

鑑別診斷

1.子宮頸肉瘤臨床表現與宮頸癌相似,宮頸常破潰壞死易與晚期潰瘍型宮頸癌相混淆,需經宮頸活組織檢查確診。還應注意與宮頸腺癌相鑑別。

2.宮頸息肉葡萄狀肉瘤的葡萄樣外觀不明顯時易誤為宮頸息肉。宮頸息肉多數小、色紅、帶蒂,需經宮頸活組織檢查確診。

3.宮頸惡性黑素瘤特點為生長迅速,廣泛轉移,宮頸呈高低不平、突出斑塊或呈潰瘍腫塊。最終需經活檢才能與宮頸癌或宮頸肉瘤相鑑別。

治療

治療原則:主張採用綜合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放射治療為輔,術前術後全身或腹腔內套用化療。如臨床症狀及B超高度提示有宮頸肉瘤者,術中應高度重視。

1.手術治療

Ⅰ期-Ⅱa期宮頸肉瘤應採用廣泛性全子宮切除加盆腔淋巴結清掃術加大網膜切除,但未作為常規。腫瘤較大的可在術前加用全盆腔放射治療,使瘤體縮小,並通過纖維化阻塞血管床及淋巴床有利於手術切除減少醫源性播散,提高存活率。

2.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對宮頸肉瘤的作用並不十分明確,大多數學者認為敏感性較低,但子宮內膜間質肉瘤相對較敏感。儘管如此,對以下幾種情況可考慮放射治療:

(1)對某些大的腫瘤,術前放療可提高手術切除率。

(2)術後再加盆腔照射對預防局部復發有一定效果。

(3)對手術不能切淨的病灶可於術後加用放射治療。

(4)對復發病灶局限於盆腔或腹腔者儘可能再次手術切除轉移灶後加用放射治療。

(5)對不宜手術者可單用放射治療。

3.化療

作為主要的綜合治療方法之一,近年來多主張以多種藥物聯合套用,於術前套用1~2個療程使瘤體縮小有利於手術切除。術後輔助化療目的多在於預防遠處轉移。

對宮頸肉瘤有效的化療藥物包括:多柔比星(阿黴素)、環磷醯胺、異磷醯胺、長春新鹼、放線菌素D(更生黴素)、氟尿嘧啶、達卡巴嗪(氮烯咪胺)等,常用聯合化療方案有;CyADIC方案、VAC方案、ADI方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