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州方茶

婺州方茶

婺州方茶是金華暢隆茶業有限公司為了弘揚傳統茶文化,將傳統茶葉製造工藝與現代生產技術相結合,開發出滿足現代人生活需求的茶製品,同時婺州方茶也是浙江省從唐代以來就流傳下來的浙江名優茶。

浙江名優茶

浙江省產茶歷史悠久,唐代就有顧渚紫筍、徑山茶、鳩坑茶、婺州方茶、舉岩茶、東白茶、剡溪茶、靈隱茶、天目茶、明州茶等生產。至今全省傳統名茶和新創名優茶已達70多種,有綠茶、紅茶、黃茶、花茶、白茶等多種茶類。

概述

“茶為國飲,婺為茶府”。浙江老字號“婺州方茶”是金華市暢隆茶業公司為了弘揚傳統茶文化,將傳統茶葉製造工藝與現代生產技術相結合,開發出滿足現代人生活需求的茶製品所打造的公共品牌。同時婺州方茶也是浙江省從唐代以來就流傳下來的浙江名優茶。
“浙江老字號”認定工作是省商務廳在全省範圍內實施“振興老字號工程”的重要舉措。老字號品牌是數百年商業競爭中留下的佼佼者,具有世代傳承的獨特技藝、優秀理念和深厚文化的積澱,老字號品牌也是人們公認的質量與信譽的同義詞。

歷史記載

唐代楊曄《
婺州方茶婺州方茶
》載:“歙州、婺州、祁門、婺源方茶,制置精好,不雜木葉。”
婺州方茶。始於南北朝,產於婺州。
據《膳夫經手錄》記載,婺州方茶,制置精好,不雜木葉,賦稅所入,商賈所齎,數千里不絕於道路,其先春含膏亦在顧渚茶品之亞列。
明代田藝蘅《煮泉小品》中記載:“余嘗清秋泊釣台下,取囊中武夷、金華二茶試之,固一水也,武夷則芡而燥冽,金華則碧而清香,乃知擇水當擇茶也。”說明同用富春江七里瀧的水泡茶,婺州地方茶質超過久已聞名的武夷茶。

產品特徵

(採摘時期)每年三月下旬至四月初
(採摘標準)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初展。
(加工工藝)攤青→殺青→攤涼回潮→揉捻→初烘→回潮精炒→烘乾
(乾茶含量)平均一千克乾茶需採摘4至6萬個左右的芽頭,彌足珍貴。
(品質特徵)外形捲曲細緊,茸毫依稀可見,色澤銀白交輝;香氣清香持久,具有花粉芬芳香味,滋味鮮醇甘美;湯色嫩綠清亮,葉底嫩綠勻整。堪稱茶中佳茗。
(產品成分)兒茶素、多酚類、茶單寧、蛋白質、胺基酸、維生素、礦物質、咖啡鹼、果膠、碳水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等七百多種。
(產品功能)有護齒明目、提神醒腦、延緩衰老、降脂降壓降血糖、抗癌抗輻射等作用。
(貯存方法)適宜在陰涼、避光、乾燥密封處貯藏。

沖泡方法

第一次:稱為“頭遍茶”
第一次稱為“頭遍茶”,品“頭遍茶”應該要引導客人目品“杯中茶舞”,並且要著重的引導客人細啜慢品,以嘗試到綠茶的鮮嫩茶香與鮮爽茶味。
第二次:稱為“二遍茶”
當“頭遍茶”喝到剩餘1/3杯時,一定要及時的續水到七分滿,如果太遲續水,會使“二遍茶”的茶湯變得無味。品嘗“二遍茶”時,你可以感覺到滋味最濃醇,而且還能體會到舌底湧泉、齒頰留香、滿口回甘、身心舒暢的妙趣。
第三次:稱為“三遍茶”
當喝到剩下小半杯時,也要及時的再次續水,一般綠茶沖泡到第三次後,基本上就變得淡薄味淺了,因此,這時可佐以茶點,以增茶興。

婺州方茶審評評語

外形

外形:捲曲細緊
色澤:翠綠油潤,略顯毫
勻整度:勻齊,碎片少
淨度:勻淨

內質

香氣:四種香型,清香、板栗香、黃豆香,蘭花香,濃郁持久
湯色:嫩黃、綠亮
滋味:鮮爽醇厚,回甘生津
葉底:嫩綠明亮勻整

婺州方茶手工採摘標準

婺州方茶原料細嫩,採摘要求適時及時。

鮮葉要求:

一般要求所采鮮葉為單芽和一芽一葉、一芽二葉初展,魚葉不能採下。雨水葉、病葉、蟲害葉、凍傷葉、紅葉、紫葉、對夾葉、空心芽不能采。同一批次的鮮葉,要求大小勻齊,芽葉完整,不夾雜茶花茶果及非茶類植物。

技術要求:

看新稍生長狀況。一般在每畝茶園有2-3千克鮮葉可采時就進行撩頭采,當新稍中有10%-15%符合採摘標準為開採時期。
看天氣變化。春茶期間氣溫高,雨水足,茶芽萌發多,生長快,需及時組織分批多次的採摘。反之採摘批次減少。
配合可追溯機制,分地塊採摘。合理安排各地塊鮮葉採摘時間,確保同一批次茶葉原料追溯的可靠性。

採摘手法:

提手分朵採摘,切忌一把捋和用指甲掐。即採摘時將拇指和食指分開,芽梢頂端中心插下,稍加扭折向上一提,將芽梢採下。這樣就形成每摘下一芽葉,有一半葉握在手中,另一半露在手掌外,可避免握在手中受熱與壓傷。

採摘要求:

符合要求的鮮葉要采乾淨,一行茶葉采乾淨後才能換下一行采。茶樹新稍輪次性顯著,不採乾淨影響下一輪次芽梢生長的均勻性和季節性。不符合標準的茶葉不能採下,否則影響茶葉的勻齊度和茶葉等級。
鮮葉保護:不能戴手套採茶葉或用有損鮮葉的方法採摘茶葉,每茶簍鮮葉不超過3千克,避免曝曬和壓傷扭傷,不得用塑膠袋等不透氣材質裝鮮葉。

婺州方茶採摘標準

婺州方茶茶原料為一芽一展葉至一芽二葉初展,採摘時間在春末夏初和秋季。原料以不帶老梗和非茶類夾雜無為準。

茶藝鑑賞

泡茶、飲茶自唐以來就被文人雅士視為一種專門的技藝與學問,所謂茶道或茶藝遂因此而生。但畢竟茶已深入我們的生活,希望喝茶能生活化,普遍化。以簡易的方法推廣家家泡茶,人人飲茶。其實不論工作、閒暇、好友相聚、獨坐靜思,能不拘形勢的飲用一壺好茶,就是人生一大享受。

典故傳說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婺州大地上鬧瘟疫,很多人都被感染了。在琴壇村有個叫方婺女的姑娘,看著這一切,心急如焚,便和哥哥方金星,穿山越嶺,四處求醫。一位白鬍子高人手指南方說,翻過九座山、淌過九條河,便能夠找到治療怪病的玉樹。二人經過九九八十一天,千辛萬苦,最終累倒在山澗,泉水中飄來一片樹葉,方婺女將其含在嘴裡,馬上神清目爽,渾身是勁,順著泉水向上尋找,終於找到救命樹葉的大樹,摘下一顆金燦燦的種子。看管茶樹的神農氏老人告訴方婺女,種子必須在5日之內種進泥土,否則會前功盡棄。想到5天之內趕不回去,也就不能救鄉親們,婺女姑娘難過得哭了,神農氏老人見此情景,拿出神鞭在地上畫了一個圈,二人走進圈內,變成了兩隻尖尖嘴巴、大大眼睛、渾身長滿嫩黃色羽毛的畫眉鳥。小畫眉很快飛回了家鄉,將樹籽種下,見到嫩綠的樹苗從泥土中探出頭來,畫眉高興地笑了起來。這時,兄妹倆的心血和力氣已經耗盡,在茶樹旁化成了兩個渾然天成、酷似人像的巨石沖天而立,高百餘米。不久茶樹長大,山上也飛出了一群群的小畫眉,她們用尖尖的嘴巴啄下一片片茶葉,放進得了瘟病人的嘴裡,病人便馬上好了。當地的才子聽聞了這個事跡,在飲茶時覺得茶極具芳香,揮筆寫下“婺州方茶”四個大字,在場人無不拍手稱讚。從此以後,婺州方茶享有盛名,種植茶樹的人越來越多,也就有了茶園和茶山。

詩詞佳作

詠婺州方茶 (茶藝師-暑秋晴日)
婺女金星竟輝地,靈芽已閱百千年。
明前採得三春露,雨後煎成兩碗鮮。
賞菊曾隨松下客,攜琴也伴洞中仙。
芳茶一盞天涯共,餘味長留口齒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