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奴

婚奴

婚奴(wedding slave),是指因結婚的巨額花費(房子、婚宴等)而造成生活陷入困境的人。“婚奴”這個詞,是從“房奴”借鑑來的。這兩個詞有點類似。都是壓在當今人們身上的幾座大山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婚姻的奴隸婚姻的奴隸
婚奴,是指本身還不具備結婚的條件,卻迫於年齡、傳統、社會、父母、親朋好友等各方面的壓力,而不得不結婚的人。這些人不明白婚姻為何物,就結婚了,為婚姻所累,是婚姻的奴隸

背景

婚奴婚奴

“婚奴”這個詞,是有強烈的時代背景的,九十年代之前,應該不會有這個現象出現;同時,也有深刻的地域色彩,只有在當今的中國,這個詞才會有更現實的意義。

結婚,最早的“三大件”(縫紉機、腳踏車、手錶)可能只是人們幾個月的收入,隨著社會的發展,光是房子就是平均年收入的十幾倍到幾十倍。80年代是“彩電、冰櫃、洗衣機”;90年代是“電話、電腦、空調”。而現在年輕人結婚,“轎車、新房、家庭影院”成了“三大件”的目標。

現象

各地娶媳婦成本各地娶媳婦成本

網上一個名為“各地娶媳婦成本”的熱貼流傳甚廣,其中北京以202.8萬元排名第二,包括160萬元的房子,12萬元的轎車,15萬元的裝修,8萬元的家電等,並稱這是北京中等水平生活條件,而以這個條件娶媳婦,一個年收入6萬元的男人需要傾家蕩產並不吃不喝工作28.8年。此帖一出,網友譁然,有人驚愕,有人絕望,有人質疑。在北京娶個媳婦的結婚成本多則幾十萬,少則1萬5。曬過自己的結婚賬本後,他們表示,雖然沒有勇氣“裸婚”,但是也絕不願意做“婚奴”,犧牲以後的日子為結婚買單。

現象解析

對於網傳的北京202萬的高昂結婚成本,很多網友表示反感和抵制,還有人直接稱其為“買婚”。婚博會的一項調查表明,有47%的新人,結婚費用的20%至60%來源於父母支持,其中更有14%的新婚青年,其結婚消費的80%至100%都靠父母資助。對很多80後來說,啃老雖屬無奈,這也是壓在“婚奴”們身上的一座大山。一場風光的婚禮換來的可能是很多年慘澹的日子。

三大類型

父母之命型

這一代年輕人已經是獨生子女領銜,不是掌上明珠就是掌中寶,就這么一個寶貝,一輩子只結一次婚。經濟上,父母既然發話操辦了,“銀子”自然也要拿得出手。年輕人呢,只消打扮停當、粉墨登場,規規矩矩地站上一個晚上,充當幾個小時的“提線木偶”,就萬事大吉了。此類“婚奴”,當屬打短工的,最為輕省。全仗了大樹底下好乘涼。

心甘情願型

雖然沒有父母支持,雖然自己收入也不高,但小夫妻情深意篤,想有一場浪漫熱鬧的婚禮來當愛情的見證。於是,小兩口節衣縮食、精心籌劃,還是想方設法把婚禮辦得圓圓滿滿。婚禮的費用有禮金先墊付了,只是欠下了一屁股禮債、人情債,得,既然是心甘情願的,細水長流慢慢還吧,但求不要一個月“身中數彈”就行。此型雖屬打長工,但倒也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迫不得已型

“打腫臉充胖子”似乎是中國人不可逆轉的劣根性之一。這樣的“婚奴”,不光是打長工,而且是苦工。

專家建議

專家指出,在結婚問題上,年輕人不必追求物質“一步到位”,或盲目效仿他人,真正維繫愛情的不是一時的排場風光,而是兩人心底的相知相愛。盲目隨從潮流,會給自己、給家人造成沉重經濟負擔。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才出現了“裸婚”、“素婚”、“悄婚”等摒棄了金錢和物質的結婚方式,雖然不能被所有人接受,但熱度日漸升溫。在網上有這樣一則宣言:“不做婚奴者不是貧困族,也不是守財奴,而是在追求新的生活方式。‘不做婚奴’的口號正向我們呼嘯而來,這不關乎貧窮與富有,也不在於你我是城市的‘新移民’還是‘老土著’,而在於選擇的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

奴時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