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赫歇耳望遠鏡

威廉·赫歇耳望遠鏡

威廉·赫歇耳望遠鏡或WHT的構想開始於1960年代末期,當英澳望遠鏡開始設計之時,英國的天文社會認為北半球也須要有相同威力的望遠鏡。計畫開始於1974年,但是因為預算快速的增加,在1979年時已經瀕臨被廢氣的邊緣。從新設計在實質上去除了價格的包袱,加上荷蘭投資了20%的資金,使計畫在1981年得以繼續進行,這一年也是威廉·赫歇耳發現天王星的200周年,因此這架望遠鏡被命名為威廉赫歇爾望遠鏡,以示尊榮。這架望遠鏡屬於牛頓望遠鏡集團之一。

基本資料

威廉·赫歇耳望遠鏡威廉·赫歇耳望遠鏡

組織:牛頓望遠鏡集團
位置:RoquedelosMuchachosObservatory、拉帕爾瑪島、加納利群島
波長:可見/紅外
建築:1987年6月1日完成
光學:卡塞格林-納茲米反射
口徑:4.2m
集光面積:13.8m2
架台:經緯儀

工作性能

結構體在1983年開始建築,望遠鏡在1985年運抵拉帕馬,並於1987年開光。這架望遠鏡的架台是經緯儀,鏡片的解析力在理論上可以達到0.2角秒以下,但是拉帕馬當地的視寧度通常只有1角秒,因此望遠鏡的極限也只能如此了。作為一架競爭型行的研究望遠鏡,對WHT是過度沉重的負擔,它接受與容納了比一般望遠鏡多三倍的工作量。著名的發現包括在銀河系中心膨脹氣體的炙熱氣泡、暗示超重黑洞的存在、第一個觀測到伽瑪射線暴的可見光源;最近的則是發現沃爾夫-拉葉星有著已知最快速的恆星風。

相關背景

威廉·赫歇耳威廉·赫歇耳

威廉·赫歇耳,1738年11月15日生於德國漢諾瓦。他出身音樂世家,青年時代成為當地頗有聲望的音樂家。不過,他的業餘愛好卻在天文學和數學方面。1774年,他和妹妹一起做了一架放大40倍的牛頓式望遠鏡,他們堅持觀測星象。

1781年3月13日,黃昏時分,赫歇耳利用演出前的短暫空閒進行星空觀測。望遠鏡對準了大熊星座的西南方向,銀河西岸的雙子星座,他發現在點點群星中,有一個從來沒見過的,奇怪的圓輪狀的星體

赫歇耳換上放大倍數更高的目鏡,發現這顆星星比它周圍的那些群星距離地球要近許多。它不是恆星。因為除了太陽,恆星離我們都很遙遠。連續幾天,赫歇耳追蹤觀察這顆星星,發現這顆星不斷變換位置。赫歇耳最初以為這是一顆慧星,後來確定這是一顆行星,它距離太陽比土星遠1倍。這顆星就是天王星。全歐洲的報紙都以頭版頭條位置報導赫歇耳的發現,刊登他的畫像,甚至連那架發現新行星的望遠鏡和赫歇耳的音樂指揮棒也被畫成漫畫。英王喬治三世召見赫歇耳,參觀他自製的望遠鏡,並頒賞給他。
赫歇耳觀測天象50多年,總共數了117600顆星星。他最先算出太陽以每秒17.5千米的速度運行。他還發現了太陽紅外線,開創了天文學的一個分支—彩色光度學。他研究了雙星,聚星和星團,推導出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同樣適用銀河系的結論,他還指出恆星間的年齡是不同的。這個觀點直到1950年才被確證。威廉·赫歇耳於1822年去世。作為家境寬裕,出身音樂世家的國際名人,他的死比伽利略,克卜勒排場得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