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史塔克

威廉·史塔克

威廉·史塔克,男,1907 年生於紐約市,大學教育分別於紐約市立學院及國立設計學院就讀。23歲時展開職業漫畫家生涯,為New Yorker等雜誌設計封面和內頁插畫。1968年,出版生平第一本兒童圖畫書。結果,第二年,他便以《驢小弟變石頭》列名號角圖書的佳作榜上。次年,考德科特獎也頒給了此書。1983年以《老鼠牙醫――地嗖頭》得到紐伯瑞佳作獎他本人也在1988年獲得安徒生獎的提名。這位爺爺級的作者於2003年與世長辭,享年九十五歲,作品有《老鼠牙醫地嗖頭》、《驢小弟變石頭》、《奇奇骨》等約三十多本。

基本信息

創作生涯

威廉·史塔克(William Steig,又譯威廉·史代格,威廉·史泰格,1907-2003)的創作生涯享有雙重聲譽,他是一位深受愛戴的漫畫家,被《新聞周刊》譽為“漫畫之王”,同時也是著有多部獲獎、暢銷兒童圖畫書與兒童小說的作家。從1930年為《紐約客》繪畫開始,史塔克為出版界創作了超過1600幅圖畫、170本書的封面。他的卡通作品匯集在成打的圖書中。1968年,史塔克年逾花甲,在別人已經是考慮退休的年齡,而他卻以61歲的高齡初涉童書界。在這個新的領域,他仍然保持著半開玩笑式的,甚至有時是大難臨頭前的幽默風格,這種風格曾令他在成人世界廣受歡迎。他的第三部童書作品,《驢小弟變石頭》(Sylvester and the Magic Pebble)獲得了聲望極高的凱迪克金獎。許多批評家高度讚揚這部作品,他在《紐約客》的同事羅傑·安吉爾稱它將成為史塔克的“又一部傑作”。他的第一部兒童小說《多米尼克的冒險》(Dominic,1972)獲得克里斯多佛獎。其他獲獎作品包括: 《老鼠阿貝漂流記》(Abel's Island,又譯《小老鼠漂流記》) 和《老鼠牙醫地嗖頭》(Doctor De Soto)曾獲紐伯瑞銀獎,其他深受歡迎的作品如《農夫帕默的篷車之旅》(Farmer Palmer's Wagon Ride)、《魔法骨頭》(The Amazing Bone)、《黃色與粉紅色》(Yellow & Pink)、《勇敢的艾琳》(Brave Irene)和 《斯賓奇發脾氣》(Spinky Sulks)也獲得過多項大獎。史塔克的作品在全世界銷售超過200萬冊。

20世紀90年代,處於半退休狀態的史塔克仍然不輟筆,創作了一批經久不衰的作品。另外,他還為包括妻子珍妮在內的其他作者的作品畫插圖。史塔克的幽默成為他的青春之泉。約書亞·漢默說史塔克是“他自己創造的永無島上一個特異的天真無邪的人,他用大師的筆、孩子的眼睛,與現代生活的瘋狂進行決鬥。”史塔克的作品富於仁愛與洞察力,孩子們是那么的喜歡,因為作者與他們一樣,葆存著熱情和視野開闊的想像力。

人物經歷

史塔克1907年11月14日生於紐約布魯克林,他的童年在布朗克斯度過。他的父親是一位奧地利移民,從事油漆房屋的工作。他的父母都是美術愛好者。他從小即受到家庭富有創意的環境的影響,對繪畫有著濃厚的興趣。身為專業畫家的哥哥埃爾溫是他的繪畫啟蒙老師。除了繪畫外,還有許多富有創意的作品構築著他童年的想像世界:《格林童話》、《魯濱孫漂流記》、查理·卓別林的電影、《羅賓漢》、《亞瑟王與圓桌騎士傳奇》和胡伯定克的歌劇《糖果屋》,尤其是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記》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少年時代的史塔克曾為高中校報繪製漫畫,一展才華。年輕的史塔克在運動方面也出類拔萃,在大學時曾經入選全美水球隊。他曾經在城市學院就讀過兩年,在國家專科學院進修過三年,在耶魯大學美術學院上了五天課,然後放棄。史塔克對出版者周刊的戴維·艾倫德說:“如果當時我可以自己選擇道路,我可能會成為一名專業運動員,或者一名水手,或者一個海灘流浪漢,或者去過其他形式的流浪生活,或者去做畫家、園藝師、小說作者、班卓琴師、旅行者,總之不管做什麼也不會去做一個富人。當我還是一個青春少年時,塔希提島是我的天堂。我下定決心有一天要去那裡定居。我打算去做一個像梅爾維爾一樣的船員,可是經濟大蕭條讓我只能去做一名漫畫作者,以此養活我的家庭。”

“大蕭條時期父親破產了。我的哥哥結婚後獨立成家,弟弟只有17歲。於是老爸對我說:‘現在全靠你了。’我當時所能做的只有畫畫。一年之內,我賣漫畫給《紐約客》,以此支撐家庭。”他父親堅強、獨立的價值觀深深地影響著他。“我父親是一位社會主義者,他認為做生意是有損體面的,但是他也不願意自己的孩子成為勞工。他鼓勵我們從事音樂和藝術。”在這方面,史塔克繼承了父親的觀念,他讓自己的孩子們不要去從事朝九晚五的工作,而他們也遵循著他的建議:兒子傑里米是一名爵士笛手,女兒露西是一位畫師,馬吉做了女演員。

史塔克從事童書創作以前,已經是《紐約客》雜誌的一位知名漫畫家。早年,當他還是一位自由畫家時,他還從廣告創作中獲得了豐厚的收入,但他非常討厭廣告。到了40年代,史塔克找到了另一個更合自己脾氣的施展才華的行當,他開始用木頭做雕像。他的雕刻作品收藏於紐約海德公園的羅斯福故居,還有新英格蘭的幾家博物館。史塔克還聲稱自己是“當代風格”賀卡的始作俑者,在一次採訪中他說:“過去的賀卡通通都是甜蜜可愛的風格,我開始用完全相反的風格做——幾乎變成了‘恨卡’——然後這種風格便流行起來。”

史塔克很晚才開始創作童書的生涯,這在他是一種巧遇,並非有意而為。1968年,他在《紐約客》的一位畫漫畫的同事鮑勃·克勞斯正在組建風車圖書公司。克勞斯建議史塔克動筆寫點兒東西,為兒童讀者畫一本書。結果,史塔克在1968年出版了一本名叫《C D B!》的字謎書,還有一本《吟遊豬羅蘭》。喬納森·科特在《兒童文學中的智慧》一書中評價,《吟遊豬羅蘭》是“一部富有魅力的作品,但不是史塔克的主要作品,……它是史塔克作為童書創作者的試驗之作。”

天才的史塔克通過學習進入童書創作領域的軌跡相當短暫。他的下一部作品,《驢小弟變石頭》贏得凱迪克金獎,讓他步入最佳童書創作者的行列。《驢小弟變石頭》講述了一個嗜好收集鵝卵石的小驢的故事,它常常被解讀為一個關於死亡和童年無助的隱喻——一天,驢小弟找到一塊可愛的紅鵝卵石,它能滿足他的所有願望。驢小弟準備帶回家給父母看,路上遇到一頭獅子。他想也沒想就許願自己變成岩石,獅子不能攻擊他,但他也從此被困成了石頭身。終於有一天,他的父母出外野餐,剛好坐在他身上,並找到那個魔法石,於是他又變回了驢身。安妮塔·默斯在《聖詹姆斯童書作家指南》一書中評價道,這本圖畫書“獲得當代美國最傑出的圖畫書作品之一的美譽,實至名歸。……史塔克展現了孩子們害怕與父母分離的恐懼,還有他們對突然變身既害怕又渴望的矛盾心理。”

“就像艾薩克·辛格、懷特和其他一批此類作家一樣,史塔克作為一名童書創作者,卻在努力超越兒童閱讀對象既定的疆界。”詹姆斯·希金斯在《教育中的兒童文學》一書中寫道。“他有一種不同尋常的兒童特有的能力,在呈現充滿幻想和奇蹟的事件時,仿佛它們就是日常發生的那樣。他的創作並不是源於自己的童年回憶,而是來自於某種童年本質,這種本質是任何大人都無法放棄,無法拒絕的。”幸運的力量,變身和重生的能力,好魔法的存在,所有這些都是這種“童年本質”的表現,它們在史塔克的作品中不斷出現。

史塔克在他的故事中偏愛運用動物的形象,因為這可以給他更多的講故事的空間,而且孩子們也樂意看到動物就像他們所熟知的人們一樣行為。“我想運用動物可以強調故事的象徵性,它們象徵著人類的行為。”史塔克對希金斯說,“而且孩子們立刻就知道,這並不僅僅是一個故事,而是生活中某種實實在在的東西。”史塔克反對在作品中加入社會的、政治的腔調,故作什麼特別的價值。在他的作品中,人類對生存、自我發現和死亡的關注,都被處理得很間接。“我是這樣感受的:我會有一個立場——一種觀點。但我不必想著一定表達出來。我可以寫任何東西,然後我的觀點會展露出來。所以當我在創作時,我的意圖只是為讀者講一個故事,其餘的會自己發生。”

1972年,史塔克發表了他第一部兒童小說《帥狗杜明尼克》,一部關於狗英雄的故事。杜明尼克,一位當代的亞瑟王,從邪惡的“世界末日土匪幫”中救出了被害者,在戰鬥的間歇他用短笛吹奏起美妙的鏇律。默斯稱“《帥狗杜明尼克》是一部精心創作的美麗的幻想作品,充滿詩情,令美夢成真。”

個人成就

23歲時展開職業漫畫家生涯,為New Yorker等雜誌設計封面和內頁插畫。1968年,出版生平第一本兒童圖畫書,當時很多人都覺得驚訝,但也都分外佩服他61歲“高齡”重新涉足另一個行業的勇氣。結果,第二年,他便以《驢小弟變石頭》(SYLVESTER AND THE MAGIC PEBBLE)列名號角圖書(Horn Book)的佳作榜上。次年,考德科特獎(Caldecott)也頒給了此書。之後,他的作品源源不斷,而且紛紛摘下大獎,1983年即以《老鼠牙醫――地嗖頭》(DOCTOR DE SOTO)得到紐伯瑞佳作獎,他本人也在1988年獲得安徒生獎的提名。這位爺爺級的作者於二○○三年與世長辭,享年九十五歲,作品有《老鼠牙醫地嗖頭》、《驢小弟變石頭》、《奇奇骨》等約三十多本。

主要作品

《國際大獎(注音版)--老鼠阿貝漂流記》(新蕾出版社)

《國際大獎小說--帥狗杜明尼克》(新蕾出版社)

《驢小弟變石頭(信誼世界精選圖畫書系列)》

《老鼠牙醫地嗖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