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貞白

姚貞白

姚貞白,中醫學家。雲南昆明人。生於中醫世家,繼承祖傳醫術,後開業行醫。建國後,歷任昆明市衛生局副局長、昆明市中醫院院長、雲南省中醫學會副會長。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擅長治療時令症和婦科諸病。1935年與其弟姚濟創製“百病神效散”,主治四時感冒,療效顯著,驗方傳及東南亞。撰有《祖國醫學的發展對世界醫學的貢獻》等論文,有《姚貞白醫案》。

簡介

姚貞白姚貞白

姚貞白(1910~1979) ,雲南昆明人,姚氏醫家第五代傳人。1940- 1948年任昆明市中醫師公會負責人,

滇,黔考試署中醫師考評處處長。建國後創立昆明市中醫醫院並首任院長,首批雲南中醫學院兼職教授,市衛生局副局長,歷屆省、市人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貞白自幼習醫,聰穎過人,苦讀醫經、子史典籍,盡得家學真諦。既長,遊學大江南北,博採眾長,1930年懸壺問世。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逐步總結形成了一整套“以陰陽氣血為整體,以氣機變化為辯證線索,因地、因人、因病治宜”為特點的姚氏醫學流派,為姚氏醫家之集大成者。

傷寒論傷寒論

他早年善治時病,晚年更精於內、婦諸疾,常引後漢郭玉傳中“醫之為言意也”,強調指出“正確的治則源於正確的診斷,而正確的診斷必基於對機體證候客觀的病理病機分析”。臨證晰理精透、法有常變, 醫理處方時有創新。姚於婦科諸疾,首重肝脾沖任,認為“婦女以血為本,血生於中,統於脾,藏於肝,注之沖宮,任陰為養;血因氣而動,肝有疏泄調達之功,脾有溫煦散精之力,沖領滲灌之能,而任具當養之權”。故立法之際不驟補,不猛破,不偏於辛燥,不過用寒涼,從氣血的整體觀出發,結合肝脾沖任的特點,以“樞轉氣機,溫宮養血,調益沖

任”而見長。臨證喜用逍遙散,謂其“深得莊子逍遙遊旨趣,性味平和,調治氣血,行中寓補,補中有清,以平淡清靈收功”。

他十分重視“天人相應”之理,通過對昆明地區氣候變換的仔細觀察,得出了“冬無苦寒、夏無苦熱,溫燥涼爽、四季如春”的認識。故遣方用藥,多以輕、靈、疏、和為特點,每收四兩撥千斤之效。貞白畢生致力於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精湛的醫技和良好的醫德有口皆碑,曾親自授徒四十餘人,創擬“姚氏資生丸”、 “姚氏生精散”、“首烏延壽丹”等驗方,並有《巽園醫話》、《姚貞白醫案》等著作傳世。

人物簡介

傷寒論

姚貞白老中醫師,是姚氏行醫的第五代,幼承家學,在父蔭軒老醫師教育下,勤奮熟讀經典。貞白生而穎慧,沉靜善思,1926年以品學兼優卒業於雲南省法政學校,鏇即在父蔭軒公教育下,苦讀經、史、子、集及醫學典籍,常挑燈夜讀《傷寒》《金匾》達旦。

長大後,遊學大江南北,觀摩各家流派,豐富自己的醫療科學知識,並不斷以理論和實踐相印證,重視治病因地、因人、因病制宜。

1929一1930年,遊學大江南北回滇曾任國民黨省政府秘書。後不久即隨父蔭軒轉習醫,懸壺問世,日診漸逾百人。

1940一1950年貞白在父蔭軒公指一導下,以內難、長沙、葉吳醫學為主導思想,總結姚氏行醫200多年的醫療經驗,確立了以陰陽氣血為整體,以氣化原理為辯證線索,因地、因時、因人的治療特點。行醫50餘年,醫風樸素,療效卓著,父老讚美之。

思想理論

大黃大黃

姚貞白的學術思想,源於內難、長沙、金元諸子、溫熱病學以及歷代各大家。如“虛癆發熱”數案,他本內經陰陽離合論:“少陽為樞”之機理,從樞轉少陽,以平謐臟腑陰陽為總旨,取傷寒論之柴胡、白虎等方經義,又靈活融化溫病學之養陰生津、清熱化燥及歷代治虛癆法,更加重視患者之體質及婦、兒特點。故能擬就一系列程式井然之治則及方藥,收到顯著的療效。他確認“病同證異”的客觀病理現實。對“眩暈”、“脈管炎”、“紫斑”、“黃疸”、“中風”、“霍亂”、“蛔厥與厥陰傷寒”等病之不同案例,從不同的角度著手,析理精透,法有常變。同時,強調標、本、緩、急在每症中的規律性,重視初、中及後期治則和方義的機轉權變。在各診次之間,認為要有一定的銜接性和連貫性,就必須緊緊地把握著症候機理內在的線索。

他既重治標,更重治本,而又不忘調理善後。以治標為先導,意在清理層次,剖露本質,為治本創造條件,如“咳喘”、“咳嗽痰厥昏睡症”、“燒咳傷陰閉經”等案皆為顯例。調理善後,則為固本要著。

治療特點

薄荷薄荷

早年善治時病,晚年尤精內、婦諸疾。他極其重視中醫“天人相應之理”,重視四時氣候對人體氣血之危害浸淫。長期以來,通過對昆明地區氣候的仔細觀察,對氣象資料的分析,得出:“冬無苦寒,夏無苦熱,溫燥涼爽,生長昆明,深體昆明氣候四季如春”,因之剛峻猛烈、大辛、大寒、對機體均不相宜。他以內經“上焦如霧”,“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為主導,綜合前輩醫學家治療表症的成果,吸取昆明地區醫學門道的治驗心得,積祖、父輩的治療經驗,首創“清宣疏化”為昆明地區四時祛邪大法。春三月宜辛涼清化、擬創薄荷飲;夏三月宜芳香疏導,擬創藿曲平胃;秋三月宜清涼甘淡,擬創玄麥桑杏;冬三月宜辛溫疏利。擬創葛根防風飲。

繼承與發展中醫

《姚貞白醫案》《姚貞白醫案》

畢生致力於我省中醫藥事業的繼承和發展工作,1945年至解放前夕,貞白代理父蔭軒公出任滇黔考評處中醫考評主任,並參與昆明市中醫師公會負責事務。1935-1949年,先後帶徒20餘人,劉彬(1945年卒)、朱光海、趙伯倫、張浩然、張文彥、楊德安、姚克敏皆受其業。1930年貞白與胞弟創建“姚濟藥號”,1939年在西郊馬街子蘇家村創“姚濟藥號”分號。1937年胞弟姚濟逝世,再建“姚濟醫藥室”於雲瑞東路,貞白講究中藥質量,選材認真,聘請著名藥工,重視藥物的煎、炒、炮、炙傳統操作。“姚濟醫藥室”在昆30多年,先後培養精通炮製中藥、藥物操作程式的中藥技師40餘人,為我國的醫學事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傑出貢獻

《姚貞白醫案》《姚貞白醫案》

1956年,在中共昆明市委、市人民政府、市衛生局的領導下,創建昆明市有史以來的第一所中醫院----昆明市中醫院,並任院長。並健全了中藥的傳統科室:內科、骨科、兒科、婦科,推拿按摩、針灸、皮膚、風濕、痔漏;成立中醫病床,繼承傳統的中藥煎、炒、炮、灸操作程式;創辦中醫班,聘請市內中醫名宿為之講授中醫典籍,為中醫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大批骨幹。中醫事業呈現出一派生氣蓬勃的局面

完成心愿

黃芪黃芪

1964年,姚貞白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光榮地出席了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參加國家盛典。同年,周恩來總理出國訪問在昆期間,曾鼓勵貞白要很好繼承發揚祖國醫學遺產,重視西南邊疆的醫藥特點,重視來往昆明國際友人的保健工作,並敦囑貞白將自己及家傳的學術經驗整理出來貢獻給人民。貞白極為振奮,著手編撰《翼園醫話》及《臨床治驗錄》。草稿未定,1966年,“文革”開始,兩書手稿、記錄散失殆盡。貞白在身心摧殘之後,數次中風,得各級黨委關懷,倖免不死。1977年貞白以頑強之毅力,以病癱之體,賽促之言,用追憶、口述的方式由子承祖、承濟、女克靚執筆,完成了《姚貞白醫案初稿》。

醫案

《姚貞白醫案》中不乏疑難雜症和危急重症,病情之機轉多較為複雜,惟有胸有定見,才不會被錯綜之病況牽著鼻子走。而胸有定見,具體體現到醫案,就是“程式井然”、“順風轉舵”八字。

(一) “程式井然”,就是要熟悉和把握疾病的傳變規律與病機特點,先於機發,首先確定治療的方針和步驟;“順風轉舵”,就是要順應疾病的機轉,隨其證候之轉化而轉變具體的方治。這樣臨證方能從容應對,否則只恐喪失先機而疲於應付。

(二)至於危急重症,如何先濟患者之急系關人命。救急之法,一當注重快捷有效之外治法、成藥、散劑的合理運用,二當注意病情之標本緩急,所以確定治療之先後程式至關重要,而姚氏可謂深諳此理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