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

姚氏

出自媯姓。相傳五帝之一的舜有生於若水,居於地丘的後代,因生在姚墟,其後子孫便以地為氏,稱為姚氏。姚氏的發源地大致有兩處,即江蘇蘇州和今甘肅隴西一帶。早期由於家族勢力不足。所以發展繁衍的較為緩慢,從晉代開始,姚氏因有來自甘肅隴西一帶的羌族首領姚戈仲後裔及所帶來的部眾作為姚氏的加入而壯大起來。

姓氏起源

出自媯姓。相傳五帝之一的有生於若水,居於地丘的後代,因生在姚墟,其後子孫便以地為氏,稱為姚氏。又相傳舜在當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堯推薦過陶唐氏,舜繼承王位後曾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讓他們居住在媯河邊。他們的子孫有留在媯河邊居住的,便以媯為姓。武王滅商後,找到了帝舜的後裔媯滿,武王把他的大女兒嫁給媯滿,並且封他於陳。傳至年仲敬氏時因避王莽亂居於吳郡,改姓為媯。傳五世後,復改為姚姓。
出自子姓。據路史記載,春秋時有姚國,為商族的後代,他的子孫便以國為氏,稱位姚氏。
他族改為姚姓。據有關史料所載,西晉時有羌族首領姚戈重,本是漢時西羌燒當氏的後人,他們自稱是帝舜的後代,故而改姓姚。

聚集地(遷徙分布)

姚氏的發源地大致有兩處,即江蘇蘇州和今甘肅隴西一帶。早期由於家族勢力不足。所以發展繁衍的較為緩慢,從晉代開始,姚氏因有來自甘肅隴西一帶的羌族首領姚戈仲後裔及所帶來的部眾作為姚氏的加入而壯大起來。也就是說,今天姚氏的中國人,大多數是來自這兩支。這兩支姚氏後來不斷繁衍播遷,唐代以前就已經成為今浙江吳興及甘肅隴州一帶的望族。後來吳興吳康有一支姚氏分遷於陝郡,至隋時發展成為當地一大望族。唐代以後姚氏的繁衍更加廣泛,已遍及我國的大江南北。其中以浙江、江蘇、河南、陝西、山西、河北、山東、廣東、四川、安徽、湖北等地的姚氏遷播最盛。四川、雲南的姚姓大多時由甘肅或陝西河南境內遷播而去的。其中雲南的姚安、大姚等縣的姚姓最多,所以在唐武德四年因此而設姚州。姚氏入閩是從唐朝開始的。據史書記載,陳元光入閩開漳州時,就有姚氏相佐。其後,又有姚氏從福建遷入廣東等地。
姚姓目前,是台灣的第六十七個大姓。從漢代開始就繁衍於江南的姚氏,很早就播遷到了台灣。其姚氏子孫,遍及於全省的每一個角落,多化彰化、嘉義、台南、南投、新竹等地。姚氏的遷台,最早是明末的永曆年間。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朱一貴起義時,有一位粵籍義民姚生春定居於下淡水港;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則有一位姚德心,入墾彰化縣的馬鳴潭和水堀頭三處。台載史冊的姚姓名人,除上邊提到的外,還有漢代的經學家姚平,河東人;五代時的美術理論家姚最,吳興人;明代的高僧姚廣孝,長洲人,等等。

堂號
聖仁堂:舜帝是至仁聖明的帝王。
姚姓又以郡望“吳興”和“南安”作為他們的堂號。

歷史名人

姚范:桐城人,清代著名文學家,乾隆進士,任三禮館纂修,其學深究遺經,綜括精粹。
姚鼐:姚范的侄子,與方苞、劉大槐創立了清代散文重要流派——桐城派,曾參加過清代《四庫全書》的編纂,其治學以經為主,兼及子、史、詩文,但他的主要成就在散文上。
姚文田:清學者。字秋農,浙江歸安人,嘉慶進士,官禮部尚書。治學宗宋儒,亦取漢學之長。
  姚廣孝:明代蘇州長州人,初為燕王心腹,朱隸奪取帝位後拜太子少師。曾參與修纂《太祖實錄》、《永樂大典》等宏大工作。
姚長子:明朝浙江會稽人,嘉靖三十四年倭寇進入縣境,逼迫他作嚮導。他把敵人引到四面皆水的化人壇,並於事先密秘吩咐鄉親撤橋,斷其後路。倭寇中計,遂為明軍所圍殲。而姚長子因此殉難。事後,被鄉人尊為英雄。
姚思廉:唐初史學家,江蘇吳興人,後遷入關中,為今天的陝西西安市人。編纂有《梁書》50卷、《陳書》30卷。他的孫子姚壽博涉經史,育才辯,武后時他任地官尚書,姚壽弟姚班自幼聰明好學,官至戶部尚書,亦善經史,撰有《漢書紹卷》40卷。
姚崇:唐初著名政治家,他本人及其家族在政治方面很有成就。姚崇官至宰相,曾任武則天、玄宗朝宰相。為政清廉,深得眾望,後來宋景繼他為相,史稱“姚宋”。姚宋曾孫姚合,元和進士,官終秘書監。因曾授武功主簿,世稱姚武功。他開創的詩體也稱武功體。姚崇玄孫姚瑁,長慶進士,湖、常二州刺史。
  姚戈仲:西晉永嘉年間人,一個羌族部落的首領,他率領他的部落從赤亭遷到榆眉,後趙時被徙關中。公元323年被任為西羌大都督,率羌眾數萬居於清河。公元352年他的五兒子姚襄率領部眾返回關中,在三原被殺。姚襄弟趁淝水之亂攻入長安,建立了威震四方的後秦。建都於今陝西西安西北。
姚萇(330~393):字景茂,南安赤亭(今甘肅省隴西縣西)羌人,為後秦主。初事前秦苻堅,堅自晉敗還,慕容泓起兵攻堅,萇接戰而敗,乃奔渭北稱秦王;既而攻堅,殺之,入長安稱帝,國號大秦,在位八年。諡號武昭帝。

姚墟古蹟

(圖)姚墟姚墟

餘姚南有句余山(即今四明山),北有姚水,地名合山水之名而成。按《史記·正義·索隱》等記載:越州餘姚縣有歷山舜井,又有姚墟,即舜所生地也。舜有時下海捕魚,曬網於歷山,所以歷山又稱“瀝網山”。
黃宗羲亦說:“今餘姚、上虞兩縣皆以舜得名,其水之經餘姚者曰姚江,亦曰舜江。餘姚有歷山,上虞有握登山,舜母之名也。有象田,其土中耕者往往得古陶器,舜之古蹟在此兩縣為最多。然大概舜之生在餘姚,故孟子曰‘東夷之人’。”
從以上古典文獻所記載,再參核餘姚當地山川,大致可以認為:舜生於姚江之濱的姚丘山東麓的諸馮,故姓姚。堯帝死後,姚舜即繼位為帝。當代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副主任史樹青教授,特為餘姚題寫了“姚墟古蹟”,刻石於龍泉山東麓。
餘姚建縣較早,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始皇帝東巡入浙,至會稽,劃分浙東各縣,置餘姚縣。餘姚漢代屬會稽郡;隋唐時屬越州;北宋時屬兩浙東路;南宋至元、明、清,歷屬紹興府;今屬寧波市。在東漢建安五年(200)時,東吳孫權任朱然為餘姚長,即建餘姚北城。至明代嘉靖三十六年(1577),為防禦倭寇,特增建餘姚南城,形成南北雙城挾姚江對峙之勢。
本貼出處中華姚氏宗親網,http://www.yaogens.com/bbs/read.php?tid-98.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