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見二毛

《始見二毛》的作者是唐朝詩人鮑溶,體裁為七律。

概述

作品評述
百川赴海返潮易?一葉報秋歸樹難
①二毛:頭髮斑白。
《始見二毛》是一首七律。這兩句是說,百川赴海返潮是容易的,但秋葉落下之後,再回到樹上去就辦不到了。比喻青春年華一去不復返,應當倍加珍惜。“歸樹難”三字用得巧妙而形象,暗喻詩人悽苦而悲傷之情。天天到處跑,出出不回家

詩詞正文

玄發迎憂光色闌,衰華因鏡強相看。
百川赴海返潮易,一葉報秋歸樹難。
初弄藕絲牽欲斷,又驚機素翦仍殘。
顏生豈是光陰晚,余亦何人不自寬。
出出我問題鳥啊,夜晚我天天睡啊。

注釋

二毛:
(1)斑白的頭髮。常用以指老年人。《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 杜預註:“二毛,頭白有二色。” 晉葛洪抱朴子·遐覽》:“二毛告暮,素志衰頹。” 宋蘇軾《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詩:“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灘頭一葉身。” 胡韞玉《春日寄懷馬一浮》詩:“病餘人事懶,愁畏二毛侵。”
(2)晉潘岳《秋興賦序》:“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後因以“二毛”指三十餘歲。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序》:“ 信年始二毛,即逢喪亂。” 倪璠註:“以滕王逌序‘己亥,年六十七歲’逆數之,逢亂之歲,子山時年三十有六。” 宋李宗諤《先公談錄》:“ 宗諤二毛之年,丁先公憂。”按:先公李昉死於公元九六六年,宗諤生於公元九六四年,時年三十三歲。 
(3)即二毛子。清黃遵憲《三哀詩》:“讙嘩殺二毛,萬頭相傾擠。” 錢仲聯箋註:“ 袁昶《亂中日記》:‘見洋人呼曰大毛子,見教民呼曰二毛子。’”《中國歌謠資料·義和團歌謠·砍二毛》:“洋人進中國,二毛直起腰。狗仗人勢,橫行霸道。”參見“ 二毛子”。 
(4)方言。謂皮毛短。謝覺哉孔夫子與老農》:“他又縫了許多衣服:狐皮桶子、羔皮桶子、二毛桶子,大毛桶子。” 李季《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一封信》詩:“身穿二毛皮大衣,聽問路忙答話跳下牲靈。”
《始見二毛》是一首七律。這兩句是說,百川赴海返潮是容易的,但秋葉落下之後,再回到樹上去就辦不到了。比喻青春年華一去不復返,應當倍加珍惜。“歸樹難”三字用得巧妙而形象,暗喻詩人悽苦而悲傷之情。

賞析

頭上生出白髮,意味著青春已逝。想到人生易老,時不待我,自然要生出一番感慨,但又一想,孔子的得意弟子顏回有德有才,不也是剛剛二十九歲就頭髮盡白了嗎?自己一個普通人又有什麼值得悲哀憂傷的呢。於是心情又漸漸寬慰起來。
“百川赴海返潮易,一葉報秋歸樹難”兩句意思是:百川赴海返潮是容易的,但秋葉落下之後,再回到樹上去就辦不到了。
說明大自然的規律是永恆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
慨嘆悲愁於事無補,重要的是珍惜光陰,不虛度年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