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五種說法

如來五種說法

如來說法之五種方法:一言說,以言音而說法。二隨宜,隨順眾生之機根而說法。三方便,以善巧方便而導之。四法門,說妙法,開解脫之門,而使入於清淨之地。五大悲,起大悲心一念一剎那不捨眾生而說法。

如來五種說法

[出思益梵天所問經] 一言說言說者。以言音

而說法也。謂如來或說過去未來現在之法。或說世間出世間法。悉為化導眾生。乃至恆河沙劫說無窮盡。雖如是說。而不壞法性。亦不著法性也。二隨宜隨宜者。隨順眾生之所宜也。謂如來所說種種諸法。或偏或圓。或頓或慚。皆是隨順眾生之機。稱其根器。悉令開解也。三方便方即方法。便即便宜。猶善巧也。謂如來說布施得大富。說持戒得生天。說忍辱得離諸嗔恚。說精進得具諸功德說禪定得息諸散亂。說智慧得舍諸煩惱。如是種種方便。開化眾生。莫不為令超脫苦輪。得諸法樂也。四法門法者。如來所說之法也。門以出入為義。謂如來說諸妙法。開解脫門。普令一切有情。皆得出離生死苦趣。而入解脫清淨之域也。五大悲悲愍傷也。謂如來愍眾生故。興大悲心為之說法而拔其苦也。若眾生著貪愛者。為說不淨。著嗔恚者。為說慈悲。乃至染著法者。說一切離染之法。樂著眾苦不淨。而居家者為說出離之法。如來作如是種種說者。莫不為令一切眾生。脫離眾苦也。
根據大乘教理表示釋迦牟尼佛的三種不同的身。當中一尊是法身佛,名‘毗盧遮那佛’,此雲遍一切處,表示絕對真理就是佛身;左旁一尊是報身佛,名‘盧舍那佛’,此雲光明遍照,表示證得絕對真理而自受法樂的智慧是佛身;右旁一尊是應身佛,名‘釋迦牟尼佛’,此雲能仁寂默,表示隨緣教化各種不同眾生的佛身。
網上全國導遊基礎知識模擬試卷里就有這么道題目

壹.三身的定義

經典上說,在廣大的宇宙中,釋迦牟尼佛曾在二千五百年前,於娑婆世界說法度眾,其他三

千大千世界,每一世界也都有一佛在本土教化有情。不但如此,無量劫前即已證悟的正法明如來、龍種上尊佛等,因大悲力故,也倒駕慈航,現觀音、文殊等菩薩身,於成佛以來,游諸國土,度脫群迷。佛力的不可思議,令人嘆為觀止!
而佛身究竟有多少呢?佛教的各宗各派,因立場不同,對佛身有不同的看法。一般將佛身分為:法身、報身、應身三種。
一、法身
法身是證顯真如的自性法體。真如法性既然無相,為什麼稱之為“身”呢?因為它是報身與應身所依的實性,所以取身的依止義,稱之為“身”。又稱為法身佛、法佛、理佛、法性身自性身如如佛、如如身、實佛、第一身、真身等。
如來雖然自證圓滿法性,然而法身無相,不能為眾生所見,為化益眾生故,因而示現報身與應身。
二、報身
報身就是酬報如來因行所修集的福慧資糧而成就的莊嚴佛體,又作報佛、報身佛、第二身。因為具有下列兩種受用功能,所以也稱為受用身、受法樂佛、受樂報佛、食身。
□自受用:即如來自身恆常受用無邊法樂,具有無邊的色相莊嚴,周遍法界而無為常住。
□他受用:即如來雖然自證圓滿,為了化導十地以上的菩薩,所以由平等性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使諸大菩薩在清淨佛土以大乘法喜為食。
地前菩薩也能見到少分的如來報身,由於他們的業障較地上菩薩為多,所以只能由修所成慧所得的勝解力來悟解報身佛的依正莊嚴,但是不能親證,因此所見到的報身色相還是有分別相的。這就好比眼睛患了飛蚊症的愚痴人,以為真的有蚊蟲在空中亂飛,有智慧的人了解自己的病況,知道並非實有,雖然如此,他還是見到了飛蚊,表示還是有病在身。
證入初地的菩薩,因為惑障少,心清淨,所以自此以後所見的如來報身,一地比一地更為增勝微妙。
三、應身
應身就是如來為化導六道眾生,隨眾生機緣顯現的人格身,又稱應佛、應身佛、應化身、應化法身、化身。《法華經》說佛陀早已在塵點劫前成道,所以二千五百年前在人間從受胎到入滅的“八相成道”就是他的應身。八相是:
□降兜率:佛陀由燃燈佛授記為娑婆世界的補處菩薩,先住於兜率天的內院,經過四千歲,觀察娑婆世界教化的機緣。
□入胎:在兜率內院住滿四千年後,即乘白象由天而降,由聖母摩耶夫人右脅而入胎。
□誕生:在四月八日的艷陽天裡,於藍毘尼花園中降誕,降誕後即能行走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出家:十九歲的時候,因感嘆世間無常,弱肉強食,而且人間多有不平現象,於是毅然騎馬逾城出家學道。
□降魔:在修道的時候,內心有貪瞋煩惱的魔,外境有聲色貨利的魔。要征服魔軍的壓力,不為魔女所誘惑,需具有大雄、大智、大無畏的降魔精神。
□成道:降魔以後,終於在十二月八日,於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覺。
□轉法輪:佛成道以後,於五十年中,講經說法,把真理弘遍人間,使法輪常轉於世。
□涅盤:八十歲那年的二月十五日,教化因緣已滿,由動歸靜,於娑羅雙樹下進入涅盤。
應身為什麼不能如法身、報身那樣常住世間呢?
□應身出世的目的在度脫有情,當機緣成熟的有情已令得解脫,未成熟的有情也種下得度的因緣時,應身的佛陀就證入涅盤。
□為使有情眾生了知色身無常,因而欣慕如來常住法身故,應身佛示現入滅。
□為使眾生尊重勤求甚深教法故,應身佛示現入滅。
□為使眾生起稀有心故,應身佛示現入滅。
由上述四點,可以了解到諸佛的慈悲是多么的偉大,即使是示現入滅,都是教化眾生的方便法門。
貳.三身的關係
報身和應身都是依法身而起的相用,報身、應身和法身之間各有差別如次:
一、報身與法身的差別
□報身有色身可見,法身非有色身非無色身。地上菩薩所見的莊嚴色身是諸佛如來的應機示現。然而諸法都不離諸佛法身,所以法身可以說具足色相,但又沒有一定的色相,所以《金剛經》說:“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又說:“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報身所見有別,法身如如不動。諸大菩薩因證悟階位的不同,所見的報身也有差別,《密□經》說:有的見佛如須彌山高,有的見佛千百里長。但是法身湛然常住,沒有差別相。
□報身的淨土中有三乘及諸天人等間雜其間,而法身的淨土唯佛乃能知之。
二、應身與報身的差別
□應身隨類示現:《法華經.普門品》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其中所說的“身”指的就是應身。所以,天見如天,人見如人,畜生見如畜生,餓鬼見如餓鬼狀,在地獄示現地獄身。
□應身不能受有無邊法樂:由於如來的應身隨類示現,所以不像報身那樣具有受用無邊法樂的相貌,例如:佛陀在人間應化,就有頭疼、背痛、受謗、食馬麥、金槍刺腳、擲石出血等苦相,乃至示現入滅。
□應身色相有限:凡夫二乘因為存有分別意識,因此只能見到應身的有限色相,而不能如地前菩薩那樣見到無量無邊的淨妙報身色相。凡夫所見的佛陀是丈六比丘相,而天人所見更為勝妙高大,但是都不是如實的知見。
參.法身的相用
一、相
□轉相:法身是轉去一切雜染後所顯現的真如本性。
□白法所成相:法身具有修習六波羅蜜所成就的十種自在
□壽自在:雖然已成就法身慧命,了無生死相,但是為了度脫有情,方便隨機示現壽相,而能生死自如。
□心自在:佛心清淨,不為境界所轉。
□眾具自在:資生物質不虞匱乏。
□業自在:如來萬行具足,悲智雙運,或現神通,或說妙法,或入禪定,或修苦行,以身、口、意作利他之業,都能勝任無礙。
□生自在:為度脫有情,以大悲心隨類受生,饒益一切有情,而去住無礙。
□勝解自在:依自心觀想的勝解力,能變現萬物化益眾生。
□願自在:從事一切利他事業,都能滿足自己的心愿。
□神力自在:能六根並用,自在無礙。
□智自在:在一切境界中,都能遍知一切法。
□法自在:能觀機逗教,以無量無邊法門利益一切眾生。
其中,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是行財施、法施、無畏施等布施波羅蜜所圓滿成就;業自在與生自在是行持戒波羅蜜所圓滿成就;願自在是行精進波羅蜜所圓滿成就;勝解自在是行忍辱波羅蜜所圓滿成就;神力自在是行禪定波羅蜜所圓滿成就;智自在與法自在是行般若波羅蜜圓滿所成。
□空相:法身已證得一切空相。
□非有非無相:法身不是因緣合和的假有,所以說“非有”;法身是以真如為體的實有,所以說“非無”。
非有為非無為相:法身不是由業煩惱造作生起的,所以說“非有為”,法身由大悲力,能示現佛土身相、來去起滅等有為相,所以說是“非無為”。
□非異非一相:從契入真如而言,三世諸佛,佛佛道同,所以說“非異”;法身由無量的有情修習不同的加行所成就,所以說“非一”。
□常住相:法身是出纏的如來藏,是我們本自具有的清淨佛性,所以湛然常住。
□不可思議相:法身是自內圓證的境界,非妄心尋思所能想像,不是粗糙的語言所能表達。
二、究竟證得
十地以上的菩薩雖然斷結使(煩惱),證得少分法身,但是還未斷盡諸障,所以不能完全證得法身。只有佛陀不但斷除二惑,而且破除微細的根本無明,才能證得究竟法身。
三、眾德相應
如來法身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今舉其大者如次:
□無諍智:阿羅漢的無諍智是消極的令人不起煩惱,如來的無諍智則更進一步積極的去調伏眾生的惑障。
□四無礙解:如來以四種自在無礙的智解辯才化度眾生。
□法無礙解:善能契入正理。
□義無礙解:善能詮釋法義。
□詞無礙解:精通各種地方語言而無礙自在。
□辯無礙解:隨順正理而巧說無礙。
□十力:如來證得實相後,具有十種智力,能說法度眾生,摧伏邪見,成辦諸事,自在無礙。
處非處智力:處,是道理的意思。處非處智力,指如來知道一切因緣果報定相。
□業異熟智力:指佛陀知道一切眾生三世因緣果報。
□禪定解脫三昧淨垢分別智力:指佛陀知道一切禪定的深淺次第。
□知眾生上下根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眾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
□知眾生種種欲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眾生欲樂善惡的差異。
□性智力:指佛陀遍知種種世間的性相。
□一切智處道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善道、惡道、聖道所至處。
□宿命智力:指佛陀遍知眾生過去世種種事。
生死智力:指佛陀以天眼了知眾生死生之時,以及未來受生之處。
□漏盡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眾生漏盡與否。
□四無所畏:指佛陀說法時具有四種無所懼畏的自信,所以能勇猛安穩。其中,前二者屬自身功德具足的無畏,後二者屬利益眾生的無畏。
□諸法現等覺無畏:了知諸法,所以能住於正見,無所怖畏屈伏。
□一切漏盡智無畏:斷盡一切煩惱,所以能攝伏外道,無有畏懼。
□說障法無畏:能闡示一切修道的障礙,而無懼於任何非難。
□說出道無畏:能宣說出離苦道的方法,而不畏外道指摘所說為非。
四、五種甚深
諸佛法身難以用分別思惟去理解想像,以下列舉五種甚深法來描述法身的體用不可思議。
□生住業住甚深:諸佛雖然已證得無生,但以慈心悲願故,隨眾生機感示現世間,所以安住於無住涅盤境界,以無生而生,無住而住,而成就一切利生事業。
□安立數業甚深:諸佛應身時而受生六道,時而示入涅盤,是屬於不堅業。相對於應身的無常,諸佛報身恆於淨土中利樂地上菩薩,屬於堅業。諸佛所造作的業,無論是堅或是不堅,目的都在永恆利益無量無邊眾生。
□斷蘊甚深:諸佛斷除有漏諸蘊,圓滿菩提,卻又能安立於諸蘊中利樂有情。
□顯現甚深:諸佛法身遍滿世間,恆常示現說法。但是眾生為什麼不能時常見聞佛法呢?因為眾生罪垢深重,好比月影能現於一切江海河川,乃至一切容器水中,但是如果我們用破了的器皿盛水,當然不能見到月影。所以,愚痴眾生不能見佛真身,是因為自己的不健全,佛陀的大慈大悲是永不減失的。
□涅盤甚深:諸佛隨緣應化世間,或現八相成道,或現入般涅盤,這些起起滅滅並非表示佛身的真起真滅,好比火焰的生起與熄滅,都不影響“火存在於世間”的事實。佛的法身常住世間,不會隨著應身的生死而消失。
肆.結語
佛光如滿禪師與唐順宗之間問答的詩偈,最能說明佛身的不一不異。
唐順宗問如滿禪師:
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
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處?
如滿禪師回答道:
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去,
法身滿虛空,常住無心處。
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
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
清淨真如海,湛然體常住,
智者常思維,更勿生疑慮。
唐順宗聽後,心中仍有疑慮,於是又問道:
佛向王宮來,滅向雙林滅,
住世四十九,又言無法說。
山河與大海,天地及日月,
時至皆歸盡,誰言不生滅?
疑情猶若斯,智者善分別。
如滿禪師再答道:
佛體本無為,迷情妄分別,
法身等虛空,未曾有生滅。
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
處處化眾生,猶如水中月。
非常亦非斷,非生亦非滅,
生亦未曾生,滅亦未曾滅,
了見無生處,自然無法說。
如虛空的法身了不可得,在世間的應身已示現入滅,在淨土的報身非凡夫肉眼所能見到,三皈依的“皈依佛”指的又是那一個佛呢?惠能大師在《六祖壇經.懺悔品第六》說:“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何名“清淨法身佛”?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雲。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被自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復如是。此名“清淨法身佛”。□□□
何名“圓滿報身”?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慧型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已過不可得;常思於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於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自在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恆沙惡盡。直至無上菩提,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為“報身”。
何名“千百億化身”?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為變化。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毒害化為龍蛇,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痴化為下方。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常行惡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歸依。”
臨濟禪師說:“汝一念心上清淨光,是汝屋內法身佛;汝一念心上無差別光,是汝屋內報身佛;汝一念心上差別光,是汝屋內應身佛。”
因此,我們切勿向外尋覓法身佛,也不用遠求報身佛,更不必傷感應身佛的入滅。我們應該珍惜當下,從本自具有的佛心佛性中去體現佛陀的樣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