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理學

好奇心理學

書名。徐春玉作品。好奇心是指喜好新奇性信息的可能性,是增強新奇性信息在大腦中顯示的可能性的度量。好奇心理學是研究好奇心的本質、內涵、度量,好奇心與其他心理特徵之間的聯繫,與好奇心相關的心理現象及其運行規律,好奇心對人的成長、想像和創造的作用,最終尋找好奇心的保護、培養和提高方法的新的心理學分支。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好奇心理學

在將好奇心作為獨立的研究對象時,我們不無遺憾地看到,當前缺少對好奇心的系統而深入的理論研究。雖然涉及好奇心的書籍和論文非常多,但是專門對好奇心進行系統而深入的研究的論著卻很少——幾乎沒有。好奇心在理論研究方面的不足,直接導致了套用——用於指導教育——方面的薄弱和缺憾。對好奇心重要性認識的不足、理論研究的匱乏、套用指導方面的欠缺,表明對好奇心進行深入研究迫在眉睫。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好奇心與好奇心理學

第二節 好奇心教育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本書的安排

第二章 好奇心

第一節 好奇心及其本質

第二節 好奇心的度量

第三節 好奇心的內涵

第四節 好奇心與信息

第三章 好奇心與“活性

第一節 “活性”是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

第二節 認定

第三節 認定與好奇心的有機結合

第四章 好奇心與對刺激的敏感性

第一節 刺激

第二節 非線性中的正反饋

第三節 好奇心對刺激的放大

第四節 好奇與野心

第五章 好奇心與非線性漲落

第一節 耗散結構的漲落與新結構的產生

第二節 意義與信息可能度的分布

第三節 好奇心是漲落的心理表現

第六章 好奇心、求異與多樣並存

第一節 多樣並存

第二節 多樣並存與好奇心

第三節 好奇與求異

第七章 好奇性自主

第一節 自主及自主的形成

第二節 由新異感知神經元到好奇心

第三節 好奇性自主

第八章 好奇心與心理空間

第一節 心理空間

第二節 好奇心與剩餘能力

第三節 讓信息進入心理空間

第四節 好奇心有效擴展心理空間

第五節 留出恰當的心理空間

第九章 好奇心與求知

第一節 知識及其增長方式

第二節 好奇心與求知慾

第三節 信息的變化與記憶的關係

第十章 好奇心與興趣

第一節 興趣

第二節 興趣的三種成分

第三節 興趣與好奇心

第十一章 好奇心與探索

第一節 探索的意義

第二節 好奇心是探索的基本動力

第三節 容忍失敗與探索

第十二章 好奇心與問題

第一節 問題與差異

第二節 好奇心與問題

第三節 提出恰當的問題

第十三章 好奇心與構建新意義

第一節 意義的形成

第二節 選擇新控制模式

第三節 促進信息自組織

第四節 任意構建意義

第十四章 好奇心、靈活性與弱化特徵間的聯繫

第一節 好奇心與靈活性

第二節 保持開放的大腦

第三節 弱化特徵之間的聯繫

第十五章 好奇心與能力

第一節 能力

第二節 好奇心是能力實施的關鍵

第三節 好奇心促進能力的擴展

第十六章 培養好奇心

第一節 保護好奇心

第二節 引導激勵好奇心

第三節 讓兒童自由玩耍

第四節 不設標準答案地探尋多樣性

第五節 以幽默為手段強化好奇心培養

參考文獻

……

序言

好奇心是推動人類文明前進的基本動力,這是所有研究創造性的學者共同指出的。然而,尚未從理論上對好奇心進行過系統研究,則是一個奇怪的現象。本書就是為彌補這一缺憾而作的。

好奇心是指喜好新奇性信息的可能性,是增強新奇性信息在大腦中顯示的可能性的度量。好奇心理學是研究好奇心的本質、內涵、度量,好奇心與其他心理特徵之間的聯繫,與好奇心相關的心理現象及其運行規律,好奇心對人的成長、想像和創造的作用,最終尋找好奇心的保護、培養和提高方法的新的心理學分支。

在將好奇心作為獨立的研究對象時,我們不無遺憾地看到,當前缺少對好奇心的系統而深入的理論研究。雖然涉及好奇心的書籍和論文非常多,但是專門對好奇心進行系統而深入的研究的論著卻很少——幾乎沒有。好奇心在理論研究方面的不足,直接導致了套用——用於指導教育——方面的薄弱和缺憾。對好奇心重要性認識的不足、理論研究的匱乏、套用指導方面的欠缺,表明對好奇心進行深入研究迫在眉睫。

從學術的角度,本書的目的是為了引起人們對好奇心理論研究的重視與興趣,引導人們探索好奇心的本質,研究好奇心與其他心理特徵之間的關係,認識好奇心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與意義,從而構建好奇心研究的理論體系。從套用的角度,本書則是為了喚起社會對啟發、保護和培養好奇心的重要性的認識,使家長、學校、社會充分認識到好奇心對人的成長以及未來事業發展的重要意義,最終為尋找培養和保護好奇心的方法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確立好奇心教育的指導原則,引導教育走上正確軌道。

文摘

一、新意義與心理漲落只有在非線性系統中,才會出現多種穩定態,也只有在非線性過程中,才有可能出現漲落的不穩定。心理過程是典型的非線性過程,心理反映的任何一個局部特徵,都有可能對應於多種整體意義。在我們將心理轉換分為擴展過程和收斂過程時,對應於擴展過程的就是導致心理不穩定的擴展過程,相應的過程因素對心理轉換過程起著放大漲落、放大不穩定的作用。

耗散結構理論指出,“漲落導致有序”,通過漲落可使系統由原結構的穩定“吸引域”躍遷到一個新結構的穩定“吸引域”。由一個意義向另一個意義的變化過程,也必須通過心理層面的漲落才可以完成。普利高津指出:在耗散結構中,不穩定後出現的巨觀有序將由增長最快的漲落所決定。

1.新意義與新結構

可以看出,只要系統內部存在非線性相互作用,同時,這種相互作用使系統處於遠離平衡的狀態,就有可能出現動態有序的新結構。在心理過程中,一個信息模式與另一個信息模式之間的關係呈現出非線性特徵,心理過程的這種非線性,成為新意義產生的基礎。

聯想規律指出,當局部特徵與整體意義之間構成穩定對應關係時,只要某一個局部特徵在大腦中被激活,就會將其所對應的穩定泛集激活,也就是說,如果存在穩定的F。,那么只要存在F。就有F。的激活。再激活所需要的能量遠小於構建新意義所需的能量,那么,在某個局部特徵處於激活狀態時,應該更容易形成聯想過程。只要此過程穩定地存在,就不會產生新意義。但好奇心的存在卻使心理轉換過程有了“分叉”,使新意義的產生有了較大的可能性。

既然形成新意義的代價遠大於根據聯想激活原意義的代價,為什麼還要有形成新意義的構建過程?這其實正是好奇心起作用的結果。在好奇心必然存在並起作用時,心理過程的“代價”就是具有了新的因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