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慰慈壙銘

女慰慈壙銘

王先謙與紳士張祖同、葉德輝等一貫干預地方事務。“久住省垣,廣通聲氣,凡同事者無不仰其鼻息,供其指使,一有拂意,則必設法排去之而後快。”光緒二十三年冬,湖南時務學堂成立,該學堂總理熊希齡聘梁啓超、韓文舉、唐才常等維新人士任教習。他初與張、葉等陽為支持,陰圖操縱。繼因維新運動高漲,他攻擊時務學堂總教習梁啓超等“傷風敗俗”,“志在謀逆”,“專以無父無君之邪說教人”,使學生“不復知忠孝節義為何事”;指斥南學會和《湘報》宣傳民權平等學說為“一切平等禽獸之行”,“背叛聖教,敗滅倫常”。並糾集張祖同、葉德輝等提出《湘紳公呈》,呈請撫院對時務學堂嚴加整頓,驅逐熊希齡、唐才常及梁啓超等維新人士。又致書陳寶箴,提出停刊《湘報》。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女慰慈壙銘
作品年代:清代
作者:王先謙
文學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女慰慈,期有二月而字自庵先生之第三孫[1],又八月而殤[2]。女生數月能言,秀外而惠中[3]。問以家人居室,歷指不爽[4]。聞予聲,輒歡躍叫呼,予亦逾時不見不樂也。每日斜抱至門外,對門牆上青草叢生,蔥鬱可愛,女注視笑語,良久乃入。病劇,數月稍間[5],至門,猶視青草作笑態,而口已不能言,可傷也已。周氏婿少女六月,予頗過其家,紅裾繡褓[6],奉手拜跪[7],旁人皆笑,予顧之而悲。予妻之孕女也,時盡室行大江中[8],或曰:是生也,無根易折。信耶?何以解於舟之人?殤以同治甲戌正月十三日[9],既厝矣[10],為之銘:女生置酒兮,予母歡醉,名女娛祖兮,慰慈其字。劃而逝焉來何為[11]?予涼德兮召之[12]。烏乎![1]

作品注釋

[1]期(jì):一周年。字:女子許嫁。自庵:周姓。生平不詳。
[2]殤:未成年而死。
[3]惠:通“慧”。
[4]爽:失,差。
[5]間(jiàn):距離。引申為疾病稍好轉。
[6]裾(jū):衣服的前襟。褓:小兒衣。
[7]奉手:此指攜著大人的手。
[8]盡室:舉家,全家人。
[9]甲戌:公元1874年(同治十三年)。
[10]厝:(cuò):淺埋以待改葬。
[11]劃(huà):忽然。
[12]涼德:薄德。

作品賞析

不滿兩歲的女兒夭折,她的極短暫人生無多可載,但她的天真可愛的音容笑貌,便是留給父親的永存的紀念。失去愛女的哀痛慘惻,流溢於貌似平靜的敘述中,與韓愈、歸有光等人的這類文章事異而情同。

作者簡介

王先謙(1842—1917),字益吾,號葵園,湖南長沙人。曾任國子監祭酒、江蘇學政、湖南嶽麓書院院長。反對戊戌變法和資產階級革命,政治上保守。曾羅致文人,從事古籍、歷史文
王先謙王先謙
獻的編校刊印。有《虛受堂文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