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德教育

女德教育

女德教育,所謂女德舊指婦女應具備的品德。即“三從四德”、“六禮七出”。但是隨著時代進步,現代女德的核心內涵肯定得體現女性的主體性,為女性的能力增長,鼓勵女性為社會做更大貢獻,圍繞這個來建設女德。道德是一種規範,行為規範,僅次於法律又高於風俗的一種規範。不論女德也好,男德也好,都是與男女之間的關係建設相關聯的。男女之間的關係,大女子主義不行,大男子主義肯定也不符合現代的要求,所以現代的女德一定是要有利於建構平等和諧的性別關係。

概述

女德教育女德教育
2016年6月下旬,有網友在網上曬出江西省某高中生性教育教材出現女孩婚前性會被認為?“下賤”等字眼,被質疑侮辱女性。此前,該教材出版機構負責人接受採訪時認為,因為“下賤”有加引號,並不能算侮辱女性字眼,25日,中國從江西省教育主管部門了解到,目前正在對該教材進行修訂。

相關負責人表示,該教材可能語句上存在瑕疵,但絕無貶低女性的意思。但對此恐怕沒有人相信,一個簡單的道理,在說婚前性行為帶來的傷害時談的兩點,失去愛情和容易墮落,為什麼指的都是女性?

一組調查顯示,50%女性工作中經常受到性別歧視。女性歧視是社會發展的一大障礙。但很難相信,對女性的歧視竟然存在於高中生性教育教材中,其折射出的出的仍然是“紅顏禍水”的陳舊理念。是對封建社會對女性“三從四德”的思想的折射。

對中小學生性教育進行性教育是必然和迫切的。2014年媒體曾公開報導稱,中國每年人工流產至少1300萬,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不包括1000萬藥物流產和在民營醫院所做人流的數字,而墮胎者超半數是未婚青少年。而據一項調查顯示,在上海大約5%的受訪國中生有過性行為,受訪高中生中有10%到15%,受訪大學生到了20%到25%的比例。曾有統計,在深圳,未婚人工流產占人工流產的31.4%;在杭州,近5年在校生要求免費援助做人流手術的,以每年24%的速度在上升。在這樣的局面下,教會中學生學會保護自己非常必要。

歷史發展

在歷史上,古代社會一直都認為,社會道德的好壞,取決於女性。所以,對女性的道德要求,特別的嚴格。宋代之後,這種要求已經到了變態的地步,不僅提倡“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而且流行纏足,從肉體上限制女人“淫奔”,即跟人跑了。為了表彰女性嚴格遵從男人為之規定的道德,王朝統治者特地立牌坊加以表彰,凡是貞節烈女,都可以得到一個以皇帝名義修建的牌坊,作為永久保存聳立在大地上的獎狀。守節或者做烈女的事跡,越是變態離奇,那么得到的表彰規格就越高,為人傳頌。

總之,在傳統社會裡,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不行,不僅不行,連偷看了別的男人一眼,作為大家閨秀,都是可恥的。男人偷腥嫖妓,不過是小節有虧,像賈母說的那樣,哪個貓兒不偷腥呢,說兩句也就過去了。但同樣的事兒落到女人頭上,不去死的話,活著也真的難了 。

不同歷史時期對女性的期待,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是緊密相關的,當然也與婦女的生存狀況、發展狀況緊密相關的。20世紀80年代國家是剛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那個時候就是市場經濟對女性的生存發展狀況的衝擊比較大。80年代初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女工下崗,還有婚姻家庭問題特別多,女性“被離婚”的比較多。中國婦女五大報告就開始提出了“四自”,那時候的“四自”是自尊、自愛、自重、自強,六大報告改為自尊、自信、自立、自強。

20世紀90年代,要做“八觀”、“四德”的新女性。這個“八觀”是什麼呢?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有婦女觀,婚姻觀、戀愛觀、生育觀、教子觀。“四德”是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

新世紀以來主要強調婦女的主體性、主體意識與創新意識。倡導女性創新、創造、創業,鼓勵女性奮力開拓,永葆敢為人先的創新氣魄,創造新崗位、創造新業績、創造新生活 。

原因

女德教育女德教育
多少年來,無論男女老幼,大家都習慣了,道德一旦滑坡,首先人們就會想到女性。性道德有點鬆動,人們會怪女人犯淫發賤。連性犯罪多了,人們都會怪罪女人穿得少。社會上出現了笑貧不笑娼的現象,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是賣淫女人的罪過。有些窮凶極惡的罪犯,專以搶劫殺害賣淫女為業,還美其名曰,是為民除害。

其實,在一個轉型的社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道德問題,都是轉型中難以避免的。道德滑坡,女人有責,男人更有責。賣淫的多了,不是由於嫖娼的需求嗎?二奶多了,不是因為包二奶的男人多了嗎?男人大幅度,大動作地胡來的時候,要求女人守住道德陣地,當然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毫無疑問,如今有很多女性不夠自愛,“傍大款”“當三陪”等等,但女性不自愛的同時,也代表著很多男性不自愛。這分明就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的問題。面對這樣的社會現實,需要反思的社會的道德風氣,當然也需要反思性教育。單純地從女性性教育的方面入手,根本就不是關愛和尊重女性,而是對女性群體存在偏見,更是對女性的一種歧視 。

教育方法

如何教會中學生保護自己呢?我想必然需要的是專業的科學素養,以及非道德說教者的人文情懷。必須意識到,食色性也。認識到,中學生性行為並不可恥。更應該意識到,中學生性教育更應該是一個平等的教育,是對男女生的一個公開公平的教育。而不是將性教育異化為“女性教育”。而稱婚前性行為女孩“下賤”恰恰是將性教育異化為了“女性教育”。

在一個男女平等的社會,性教育自然不應該從單一方面入手,道理很簡單,自尊、自信、自強、自理的道德觀和人生觀,不單是女性應該具備的,更是男性應該具備的。否則,性教育就異化為了性別教育,說難聽點又成為了中國文化中的“女德教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