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魂索

奪魂索

美國電影《奪魂索》(Rope )是由亞弗列德·希區考克執導、詹姆斯·史都華、約翰·道爾、法利·葛倫格等主演的犯罪懸疑影片,1948年8月23日在加拿大上映。描述兩名紐約年輕人,為了證明自己的聰明,無緣無故把朋友大衛勒死,並將屍體放在客廳的一個大箱中,然後在屋中舉辦派對,邀請大衛的親朋好友來參加。為了挑戰智商,他們還故意請了疑心重的教授,並提供很多暗示。

基本信息

演職人員

導演: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

奪魂索奪魂索

主演:

Brandon---------John Dall 約翰·道爾

Phillip------------Farley Granger 法利·葛倫格

Kenneth---------Douglas Dick

Janet-------------Joan Chandler

Rupert Cadell.James Stewart

影片檔案

類型:驚悚 / 劇情 / 犯罪

更多中文片名:

繩索

更多外文片名:

Alfred Hitchcock's Rope

片長:80 min

國家/地區:美國

對白語言:英語

發行公司:MCA/Universal Home Video

上映日期:1948年8月23日 加拿大

發行商: 華納兄弟影業

音樂: David Buttolph

攝影: William V. Skall

Joseph A. Valentine

剪輯: William H. Ziegler

上映/發行日期

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加拿大Canada1948年8月23日

美國USA1948年8月28日

瑞典Sweden1949年5月9日

芬蘭Finland1949年12月2日

丹麥Denmark1950年4月3日

日本Japan1962年10月20日

奧地利Austria1963年5月

西德West Germany1963年7月25日

芬蘭Finland1984年3月29日......(re-release)

日本Japan1984年5月1日......(re-release)

荷蘭Netherlands2004年12月12日......(Amsterdam Pink Film Days Gay and Lesbian Film Festival)

劇情梗概

奪魂索奪魂索

勃蘭頓和菲利普是兩個有同性戀傾向的的大學生。他們兩人合謀,用繩索勒死了同學戴維,並把戴維的屍體放進一隻書箱中。為了炫耀自己的“智慧“,他們在書箱上鋪起檯布,置好餐具,然後邀請死者的父母、未婚妻、同學和教師前來赴宴。一場危險的遊戲就此開始…… 宴會在戴維的棺材上舉行

了,勃蘭特謊稱戴維有事外出,穩住了客人。席間,膽小的菲利普越來越坐立不安,而勃蘭特卻口若懸河。觥籌交錯之間,勃蘭特越來越為自己“偉大“的罪行所陶醉,言談中漸漸一點一點暗示出事情的真相。被邀請的客人中還有一位茹伯特教授。茹伯特是尼采的信仰者,經常在學生中宣揚超人哲學,勃蘭頓和菲利普的殺人行徑很大程度上也受了他的影響。他聽著勃蘭特的誇誇其談,越來越覺得事情蹊蹺。宴會結束,客人散去後,茹伯特藉故回到現場,終於發現……

描述兩名紐約年輕人,既是同學又是同志(現代意義的“同志”),為了證明自己的聰明,無緣無故把朋友大衛勒死,並將屍體放在客廳的一個大箱中,然後在屋中舉辦派對,邀請大衛的親朋好友來參加。為了挑戰智商,他們還故意請了疑心重的教授,並提供很多暗示。

幕後花絮

本片根據著名案件改編,是希區柯克的一次大膽實驗。希區柯克尤其鍾愛長鏡頭,《奪魂索》中他把長鏡頭髮揮到了極致,全片幾乎不用剪輯,完全打破了蒙太奇的規則,沒有切換,沒有正反打,一個鏡頭從頭到尾。影片的場面調度不容一點差錯,好比舞台表演。希區柯克本人對它有特殊的感情。多年後,他要求銷毀電影膠片,使觀眾長達20年無法看到本片。

台詞選錄

路伯特·卡提爾(對布蘭登·蕭、菲利普·摩根):“我得感謝你給我的羞辱,因我已因而確知人各有體,有權自行工作、思考、生活,但對所生存之社會有義務。你憑什麼自認是優秀的少數?你憑什麼說那無辜孩子是次等人,因而受害亦不足惜?你自認是上帝嗎?你勒死他時就這么想的嗎?你在他的墳上用餐時就這么想嗎?我不知道你想什麼,你算什麼,但我知道你做了什麼事,你殺人了!你勒死個比你更懂得愛與生活的人……不是我打算怎么辦,而是社會要怎么辦你,我也能助一臂之力,你死路一條”!

製作手法

連續長鏡頭

電影預告片由於希區考克在本片採用單一鏡頭的手法拍攝,但是當時一卷35毫米長度的電影底片只能錄約10分鐘。所以整部影片分成10個部份連續拍攝,每一部份的時間略少於10分鐘。攝影時,一旦前一卷膠捲用完,就將攝影機停機,鏡頭對準某位演員(或者沙發、牆角)的背影,再換上新的膠捲。此時是彩色電影的早期,攝影機非常龐大,為了遷就攝影機的行動,鏡頭外的道具擺設其實不停的被搬移。

《奪魂索》的懸疑,不在對事件的存疑,而是對劇中人物心理變化的不確定。所以事件的謎底一開始就讓觀眾知道,讓觀眾可以全心貫注於觀察劇中人物,後來希區考克另一部經典《迷魂記》也採取這樣的風格。在《奪魂索》中,觀眾耳里聽到的對白,不見得是眼中所看到的人事物。亞弗列德·希區考克用鏡頭掌控觀眾的視線──以及心理情緒。此種方式與希區考克另一部經典《後窗》不同,《後窗》大部分是以男主角的主觀鏡頭(SUBJECT)呈現。

題材背景

奪魂索奪魂索

李奧波德與勒伯案

1924年,兩名天才學生,19歲的納森·李奧波德、18歲的李察·勒伯被控綁票謀殺一名14歲的少年。

同性戀

這部電影的原型主角納森·李奧波德、李察·勒伯是同性伴侶。劇中布蘭登·蕭、菲利普·摩根的同性伴侶關係,則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方式處理。其實在原始劇本中,布蘭登、菲利普與他們的教授也有同性戀情,考慮到當時的電影檢查尺度而刪改了這一段。

在現實生活中,編劇亞瑟·勞倫斯、演出布蘭登·蕭的約翰·道爾是同性戀者,演出菲利普·摩根的法利·葛倫格是同性戀偏向的雙性戀者,還曾經與亞瑟·勞倫斯交往過。劇中菲利普·摩根彈奏的鋼琴曲,是同性戀作曲家弗朗西斯·普朗克的作品。雙性戀演員卡萊·葛倫、同性戀演員蒙哥馬利·克利夫特曾分別被考慮路伯特·卡提爾、布蘭登·蕭的角色,但他們視此舉為“出櫃”所以謝拒。

先前曾與希區考克合作兩次的加里·格蘭特既不願主演本片,因此開始了希區考克與詹姆斯·史都華的首次合作。詹姆斯·史都華與加里·格蘭特都分別與希區考克推出4部作品,分別是史都華的《奪魂索》、《後窗》、《擒凶記》、《迷魂記》;與葛倫的《深閨疑雲》、《美人計》、《捉賊記》、《北西北》。

思想背景

自由主義

古典自由主義的約翰·洛克主張人生而理性,惟必須經年齡、經驗和教育使其成熟。在洛克的觀念中,“自由是自保前提”,法律則是自由前提,在法律範圍內才有自由,無法律即無自由,洛克有言:“理解法律始被視為自由人”。

晚近的以賽亞·伯林進一步以“積極自由”的觀念闡釋,積極自由是指作自己主人的能力,理性對欲望的控制能力愈高則愈自由,愈受欲望控制表示愈受外在條件支配,愈無法作自己主人。

罪與罰

杜思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一書在影片中被提及。《罪與罰》的男主角拉斯柯尼科夫具有雙重對立的人格,一方面是有正義感、樂於助人的大學法律系學生,一方面他創造了一種理論:人可以分為兩類,即“不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人”。前者能“建構世界”,由於建設前必須破壞,因此不平凡的人犯罪是合理的(他舉拿破崙·波拿巴為例);而後者是平庸的芸芸眾生,不過是“繁殖同類的材料”和前者的工具。這種論點影響弗里德里希·尼采至深。

奪魂索奪魂索

然而拉斯柯尼科夫於犯罪後,儘管不斷的為自己尋找合理的藉口,終究受不了良心對他的控訴和懲罰

。最後他受到女友蘇妮亞精神的感召,因贖罪而受苦,自信仰得到重生。至此杜思妥也夫斯基也在普世價值、基督教的犧牲救贖等觀點,與尼采的思想分道揚鑣。

尼采學說

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超人說》是影片中兩名兇嫌的核心思想,尼採在其代表作之一《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提出此論。尼采鑒於歷史,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有感於神權壓縮了人類活動的能限,甚至否定了生命存在的價值,他試圖建構出“超人”(Übermensch)的概念取代神權及舊有的善惡道德標準,以作為對人的理想典範與期許(值得注意的是,尼采終生並未完全放棄宗教信仰)。尼采強調人的不確定性和可塑性,認為生命的本質是不斷的超越,因此理想中的超人,是勇於作自我超克及價值重估的人。尼采也認為人類個體是不平等的,但此種不平等是面對超人這一理想終極目標,個體所能達到的生命高度不同,而非法律權益上的不平等。

但是在《奪魂索》中,布蘭登·蕭、菲利普·摩根(對應於真實事件中的李奧波德與勒伯,然而納森·李奧波德、李察·勒伯兩人都是影片中布蘭登、菲利普的混合體)曲解了尼采(劇中化身為路伯特·卡提爾教授)試圖提議給人類正面的生存標竿,卻做為他們自認是超凡之人,可以為非作歹的藉口(時為1948年,二次大戰時期,阿道夫·希特勒的種族滅絕政策令人記憶猶新)。路伯特先前與他的高材生談論過謀殺的藝術,也僅是智力超卓者熱衷的腦力激盪,一種偏激任性的假設遊戲。如今卻造成被害人是他的學生,兩名兇手也是他的學生。這也是卡提爾教授始料未及、痛心疾首,以至愧悔終生的。

導演檔案

中文譯名: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英 文 名:Alfred Hitchcock

更多譯名:阿佛烈希治閣、亞佛烈德希區考克、Sir Alfred Hitchcock

本名.......:Alfred Joseph Hitchcock

暱稱.......:Hitch、The Master of Suspense

出生日期:1899年8月13日

出生地點:英國倫敦萊頓斯頓

逝 世 於:1980年4月29日 (美國洛杉磯)

星座.......:獅子座

代 表 作:《蝴蝶夢》、《電話謀殺案》、《群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