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胎換骨

“奪胎換骨是北宋著名詩人黃庭堅提出的創作理論和寫作綱領,其要旨在於強調詩人要在學習古人詩文精華的基礎上創造升華出新的詩歌意境。這種理論主張將學力和才力結合起來,開拓了古代學者詩人詩論的先河,對宋代詩歌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基本信息

成語解釋

詞 目奪胎換骨
發 音duó tāi huàn gǔ
釋 義本為道家語,指奪人之胎以轉生,易去凡骨為仙骨。後比喻學習前人不露痕跡,並能創新。
出 處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卷一:“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
示 例安知~無金丹,不使此蓮此菊此桃萬億化身合為一。(清·黃遵憲《以蓮菊桃雜供一瓶作歌》詩)

文學理論術語簡介

“奪胎換骨”說始見於宋人惠洪的《冷齋夜話》:“山谷云:詩意無窮,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無窮之意,雖淵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黃庭堅認為,以有限之才去追尋無窮之意,難以達到對文辭的精工錘鍊,所以要採取奪胎換骨法。所謂“換骨法”是指不改變原作的詩意,而創造新鮮工整的語辭去提煉更為精彩的詩境。惠洪舉例說,如李白有詩“鳥飛不盡暮天碧”一句,又有“青天盡處沒孤鴻”句,黃庭堅認為這些詩句語意雖佳,但氣骨顯弱,自作《登達觀台》曰:“瘦藤拄到風煙上,乞與遊人眼界開。不知眼界闊多少,白鳥去盡青天回。”山谷取李白之詩意和詩境,諸如“鳥飛”、“暮天”、“青天”之類,又將李白詩中靜態的“青天”、“暮天”換為動態的“青天回”,描繪了百鳥飛盡之後青天返回的盛況,境界更為開闊,氣勢更為宏大,增強了詩歌之氣骨,表現了山谷瘦硬的風格。這種將前人的陳言納入自己詩中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就是“換骨法”的典型例子。“奪胎法”是窺入體悟原詩的意義而重新加以形容,從而好像意從己出。惠洪又舉例說,白居易詩云:“臨風杪秋樹,對酒長年身。醉貌如霜葉,雖紅不是春。”蘇軾南中詩云:“兒童誤喜朱顏在,一笑那知是醉紅。”蘇軾取白居易醉紅如同秋天的霜葉,而並非春天的花朵之意,以此加以演化,轉換成醉紅並非青春的臉龐,凡此之類,皆奪胎法。可見,奪胎換骨為同義反覆,都是說要通過學習古人的作品來融會新的詩境。

探源

“奪胎換骨”說始見於宋人惠洪的《冷齋夜話》:“山谷云:詩意無窮,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無窮之意,雖淵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黃庭堅認為,以有限之才去追尋無窮之意,難以達到對文辭的精工錘鍊,所以要採取奪胎換骨法。所謂“換骨法”是指不改變原作的詩意,而創造新鮮工整的語辭去提煉更為精彩的詩境。惠洪舉例說,如李白有詩“鳥飛不盡暮天碧”一句,又有“青天盡處沒孤鴻”句,黃庭堅認為這些詩句語意雖佳,但氣骨顯弱,自作《登達觀台》曰:“瘦藤拄到風煙上,乞與遊人眼界開。不知眼界闊多少,白鳥去盡青天回。”山谷取李白之詩意和詩境,諸如“鳥飛”、“暮天”、“青天”之類,又將李白詩中靜態的“青天”、“暮天”換為動態的“青天回”,描繪了百鳥飛盡之後青天返回的盛況,境界更為開闊,氣勢更為宏大,增強了詩歌之氣骨,表現了山谷瘦硬的風格。這種將前人的陳言納入自己詩中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就是“換骨法”的典型例子。“奪胎法”是窺入體悟原詩的意義而重新加以形容,從而好像意從己出。惠洪又舉例說,白居易詩云:“臨風杪秋樹,對酒長年身。醉貌如霜葉,雖紅不是春。”蘇軾南中詩云:“兒童誤喜朱顏在,一笑那知是醉紅。”蘇軾取白居易醉紅如同秋天的霜葉,而並非春天的花朵之意,以此加以演化,轉換成醉紅並非青春的臉龐,凡此之類,皆奪胎法。可見,奪胎換骨為同義反覆,都是說要通過學習古人的作品來融會新的詩境。
但是,“奪胎換骨”、“點鐵成金”說自誕生之日起,就頗遭論者詬病。宋人吳曾在《能改齋漫錄》中詆毀“奪胎換骨”說就是唐代詩僧皎然“三偷”說(見皎然《詩式》)的翻版。金人王若虛《滹南詩話》說:“魯直論詩有‘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喻,世以為名言,以予觀之,特剽竊之黠者耳。”。清人馮班《鈍吟雜錄》斥之為“謬說”,認為此乃是“向古人集中作賊耳!”這些批評雖然擊中了黃庭堅論詩的要害弊端,但也不免顯得有些過於偏激和簡單化。點鐵成金是否僅止於點竄古人詩句據為己有?奪胎換骨法是否僅止於照搬古人詩意而稍作變通?
一般地認為“點鐵成金”是師前人之辭,“奪胎換骨”是師前人之意。而無論師辭與師意,都不是單純的模仿和抄襲,從“鐵”到“金”和“換骨”的過程都需要有一番“陶冶”的工夫,其目的在於“以俗為雅,以故為新”。山谷極為強調學習古人的重要性,他常說閒居時應當多讀《左傳》、《國語》、《楚辭》、《莊子》、《韓非》等書,細細體會古人用意精細曲折之處。只有博覽群書,精心研讀,才能融會貫通,左右逢源,運筆如神。但山谷所論之詩法絕不僅僅局限於因襲古人,他也極為強調獨創性在寫詩中的重要意義。在他的許多詩篇中都表現出不甘人後、超越前人的雄心壯志。《贈高子勉》曰:“聽他下虎口著,我不為牛後人。”《以右軍書數種贈丘十四》曰:“隨人作計終人後,自成一家始逼真。”《題謝敞、王博喻》曰:“文章最忌隨人後。”可見,山谷對於東施效顰、亦步亦趨的做法是極為不屑的。然而,如何標新立異,別出心裁,闖出一條寫作的新路徑,這也是頗費腦筋的事。中國古詩發展到唐代已至極盛,無論是立意、遣詞、隸事、音律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面對唐代前輩,宋詩人不免產生了焦慮感,他們不甘依靠前人門戶,而力圖另闢新徑,北宋時期的幾位大詩人,如歐陽修、梅堯臣、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等都是這方面的傑出代表。如蘇軾天才縱恣,他在遷想妙得、隨物賦形中奠定了詩文革新的新局面。而黃庭堅則為自己選擇了一條艱難的道路,他從學習古人開始,又試圖從古人的創作框架中突破出來,求新求變,自立門戶。其中重要的方法則是融化前人陳言舊意,再鑄偉詞新境,達到“化腐朽為神奇”的目的,也以此糾正晚唐西崑體詩文的柔靡之風。山谷終於以他有獨特的創作方式在詩壇獨樹一幟,他極善用典,詩作具有雄奇峭拔的風格,一掃前人陳詞濫調,這使他成為江西詩派的始祖。嚴羽《滄浪詩話》說:“宋詩至東坡、山谷,始出己意以為詩,唐人之風變矣。山谷用工尤為深刻,其後法席盛行,海內稱為江西宗派。”
黃庭堅作詩極為講究法度,故“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也表現出對詩法的“悟入”。山谷精通釋老禪學,他是臨濟宗黃龍派祖心禪師的入室弟子,對於佛家經典爛熟於心;另外,山谷對老莊之學也頗感興趣,他曾作《莊子內篇論》以闡發莊學意旨。“奪胎換骨”、“點鐵成金”實際上是借用佛道參禪悟道的妙語來向學詩者指示學詩的具體門徑。作詩有基本法度,這是詩人不能迴避的,如同百工之技無法而不能成其為技,詩文寫作無法也不能成其為詩。“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法正是熟讀古人詩文中參悟作詩之法則,並由此點化出新鮮的詩歌意境。但所謂“悟法”,不是拘守於法則,而是要超越法則,悟法於心,運法於神。在《答洪駒父書》一文中,山谷既講“古人繩墨”、“文章斧斤”,也講“不可守繩墨令儉陋”;既講作文之“宗趣”、“關鍵”和“開闔”,也講“汪洋千里”、“詞筆縱橫”,這是從有法到無法,從守繩墨到不守繩墨的悟入過程,只有這樣,詩人才能達到隨心所欲不逾矩的最高境界。

不足

“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作為一種技法,在以前的文學創作中早已存在,但經山谷拈出,則成至理名言,在創作實踐和理論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江西詩派的許多作家都把這種技法奉為圭臬和創作中的不二法門,他們力求在辭意上翻新立奇,出人意表,也寫出了許多好的作品。但這種在古人內部變革的方法卻不免帶有保守性和封閉性,詩人極有可能在古人的圈子中轉來轉去,或僅從表面上追求用僻典,煉生詞,押險韻,制拗句,以至於專事模擬和墮落到“化神奇為腐臭”的境地。這正是這樣一種創作方法本身存在的弊端。從文學發展的根本規律上看,這種創作方法的提倡仍有局限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