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岳林寺

奉化岳林寺

奉化岳林寺位於浙江省奉化城北,為佛教祭祀場所,始建於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原名崇福院,毀於唐武宗會昌中期。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自縣江西岸遷建至縣江東岸,改稱岳林寺;宋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賜御書“崇寧閣”匾額;公元1996年,岳林寺又從縣江東岸遷回到縣江西岸。總占地面積約90畝,為五進寺院,正面寬約110米。

基本信息

地址

奉化岳林寺原位於岳林街道文化廣場址,已搬遷至長汀村。岳林寺位於浙江省奉化縣治東北之三山中,縣治之東為龍溪,溪自鎮亭發源,由惠政橋繞至寺前,三山為岳林之主峰,其脈自南來,入廣平源,過峽即三山,高有數原丈許。

歷史

梁大同二年(536年),於龍溪之西建“崇福院”,唐朝李紳書額,會昌年間(841-846年)毀。宣宗大中二年(848年),閒曠禪師從建溪東,改稱“岳林寺”。僖宗時(874-888年)有僧游萬常攜布袋乞食,人稱“歡喜和尚”,自號“長汀子”。自貞明三年(917年)坐東廊盤石說偈:“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意。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認。”偈完而逝。眾僧神異之,寺遂以彌勒道場為世所重,崇為“明州三大佛教聖地”之一,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賜額“大中嶽林禪寺”;宋徽宗賜號“崇寧閣”。元、明兩代,興廢屢更,至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楷和尚入院駐場;大暢宗風,重修殿閣,皈依者雲集,岳林寺一時鼎盛至極。

出名原因

岳林寺之所以甲譽天下皆因彌勒道場而名。在全國各大寺院天王殿內,大都供奉彌勒佛像。外向而坐,袒胸露腹,笑容和藹,迎接四方香客。

其形象皆據岳林寺布袋和尚之象而造,布袋和尚名“契此”,長於奉化城北長汀村,成人後在與長汀村隔溪相對的岳林寺出家。時岳林香火鼎盛,僧人眾多。契此在此出家後有許多異相,最奇都乃其行於何處,皆隨身攜一大布袋。每有奇都問曰:“和尚有法號乎?”他以偈語作答:“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疑。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時人因之尊為“布袋和尚”。傳載“每以杖荷布袋,且有十八小兒逐之,不知何所從來。”杭州靈隱岩雕布袋和尚像,周圍十八小兒環繞,即據此說設計。後人多以為布袋和尚系未來佛彌勒化身,因而依其形而圓其像,從此取代原印度形象之彌勒佛,岳林寺亦因之成為遠近信眾頂禮膜拜、崇信有加之彌勒道場。

岳林寺最有名之古蹟乃封山中塔。據志載,布袋和尚生前常來封山,見其地山靈水秀,幽雅脫身俗,於是向施主沈姓募得一塊墓地。他圓寂後,岳林寺僧人尊其遺原,將其肉身葬於封山之復。后里人馮斯在墓旁建塔立亭,名曰“佛塔亭”。布袋和尚葬於中塔後,其墓頂累發異光,早晚均見,十分靈驗。奉化地方官將此異相按上報朝廷,宋哲宗元符元年(1008年),皇帝賜號“定應大師”。宋徽宗崇寧三年,曇振和尚開始在中塔建造佛閣;宋高宗紹興年間閣毀重建,元至元十九年閣崩,二十八年梵中和沿再建。清康熙、同治、光緒時都有整修或擴建。光緒十二年,松茂和尚建樓五楹;二十七年華盛和尚再建大悲閣三層,中塔至此達到了極佳時期。

發展歷程

岳林寺經歷代僧人修建,規模宏大,建築巍峨,獨具彌勒道場特色,山間內即威武哼哈二將;天王殿、大雄寶殿之後為供奉彌勒大佛之“崇寧閣”;最後是彌勒佛誕生之地兜率宮。彌勒佛形象在寺內殿、堂、塔、宮、閣像中占據主要地位,表現出彌勒道場的特有氣氛。

岳林寺不僅在國內,而且在國外亦在極大影響。如日本、南韓、東南亞皆有供奉“中國彌勒佛”布袋和尚處,在日本,布袋和尚是作為“七福神”之一祀奉的,岳林寺在50年代毀於大火,90年代地方政府和僧人信眾正在力著手重建,預計不久將以嶄新面貌再現於布袋和尚之故鄉長汀村。

旅遊小貼士

起點:寧波汽車站南站

終點:長汀村 共27.387公里

1、從起點出發,在海曙區城區行駛1.9公里,過南都花城桂花園約300米後左轉進入環城西路

2、沿環城西路一直向前行駛,過王家店約300米後靠右進入南山路

3、沿南山路行駛1.5公里,過寧波石油響嶺崗加油站約300米後左轉進入仁湖路

4、沿仁湖路一直向前行駛,到達終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