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異植物

腺毛是植物上的一種分泌結構,不同植物上的腺毛所分泌的物質不一樣。 捕蠅草在世界許多植物園都有栽培,是一種珍奇的食蟲植物。 絨毛的尖端有一顆閃光的“小露珠”,這是由絨毛分泌出來的粘液。

植物欣賞音樂

植物除了對營養物質的需求以外,也有對“精神生活”的“需求”。加拿大安大略省有個農民,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在小麥試驗地里播放巴赫的小提琴奏鳴曲,結果“聽”過樂曲的那塊實驗地獲得了豐產,它的小麥產量超過其他實驗地產量的66%,而且麥粒又大又重。 50年代末,美國伊利諾州有個叫喬·史密斯的農學家在溫室里種下了玉米和大豆,同時控制溫度、濕度、施肥量等各種條件,隨後他在溫室里放上錄音機,24小時連續播放著名的《藍色狂想曲》。不久,他驚訝地發現,“聽” 過樂曲的籽苗比其他未“聽”樂曲的籽苗提前兩個星期萌發,而且前者的莖幹要粗壯得多。史密斯感到很出乎意料。後來,他繼續對一片雜交玉米的試驗地播放經典和半經典的樂曲,一直從播種到收穫都未間斷。結果又完全出乎意料,這塊試驗地比同樣大小的未“聽”過音樂的試驗地,竟多收了700 多公斤玉米。他還驚喜地看到,“收聽”音樂長大的玉米長得更快,顆粒大小勻稱,並且成熟得更早。如果能在農田裡播放輕音樂,就可以促進植物的成長而獲得大豐收,這似乎不是遙遠的事情了。美國密爾沃基市有一位養花人,當向自家溫室里的花卉播放樂曲後,他驚奇地發現這些花卉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些栽培的花卉發芽變早了,花也開得比以前茂盛了,而且經久不衰。這些花看上去更加美麗,更加鮮艷奪目。這是一株番茄,在它的枝幹上還懸著個耳塞機,靠近它可以聽到裡面正傳出悠揚動聽的音樂。奇蹟出現了,這株番茄長得又高又壯,結的果實也又多又大,最大的一個竟有2公斤。原來番茄也喜歡聽音樂呢。那么,它到底喜歡聽哪種音樂呢?人們繼續做實驗,對一些番茄有的播放搖滾樂曲,有的播放輕音樂,結果發現,聽了舒緩、輕鬆音樂的番茄長得更為茁壯,而聽了喧鬧、雜亂無章音樂的番茄則生長緩慢,甚至死去。原來番茄也有對音樂的喜好和選擇。幾乎所有的植物都能聽懂音樂,而且在輕鬆的曲調中茁壯成長。甜菜、蘿蔔等植物都是“音樂迷”。有的國家用“聽”音樂的方法培育出2.5公斤重的蘿蔔,小傘那樣大的蘑菇,27公斤重的捲心菜。科學工作者還發現,不同植物有不同的音樂“愛好”。黃瓜、南瓜“喜歡”蕭聲;番茄“偏愛”浪漫曲;橡膠樹“喜歡”噪聲。美國科學家曾對20 種花卉進行了對比觀察,發現噪音會使花卉的生長速度平均減慢47%,播放搖滾樂,就可能使某些植物枯萎,甚至死亡。植物聽音樂的原理是什麼呢?原來那些舒緩動聽的音樂聲波的規則振動,使得植物體內的細胞分子也隨之共振,加快了植物的新陳代謝,而使植物生長加速起來。

會“走”的植物

一株植物,除非有人移動,否則一輩子都在一個地方定居,這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但是,確實有一些能夠“行走”的植物。有一種名叫甦醒樹的植物,生物學家們在美國東部和西部地區都發現了這種植物的蹤跡。這種植物在水分充足的地方能夠安心生長,非常茂盛,一旦乾旱缺水時,它的樹根就會從土中“抽”出來,捲成一個球體,一起風便把它吹走,只要吹到有水的地方,甦醒樹就將捲曲的樹根伸展並插入土中,開始新的生活。在南美洲秘魯的沙漠地區,生長著另一種會“走”的植物——“步行仙人掌”。這種仙人掌的根是由一些帶刺的嫩枝構成的,它能夠靠著風的吹動,向前移動很大的一段路程。根據植物學家的研究,“步行仙人掌”不是從土壤里吸取營養,而是從空氣中吸取的。食蟲植物在我們看來,動物吃植物是正常的事。可是,你知道嗎?還有植物吃動物的。在眾多的綠色植物中,約有500種植物能捕捉小蟲,這類植物叫食蟲植物。你想知道它們是怎樣捕食小蟲的嗎?狸藻是我國各地池沼中常能見到的一種水生植物,雖然,它的名字中帶有“藻”字,但是,它是種子植物而非藻類植物。它的莖細而長,葉如細絲,有一部分葉變成了特別的捕蟲囊,囊口邊上生了幾根刺毛,還有一個能向囊內開的“門”。當小蟲隨流水游入囊中時,就被關在裡面被狸藻慢慢地消化掉了。茅膏菜也是一種食蟲植物,在我國東南各省常見。它的個子僅10厘米左右,葉片變成一盤狀捕蟲器,盤的周圍生有許多腺毛。腺毛是植物上的一種分泌結構,不同植物上的腺毛所分泌的物質不一樣。當小蟲爬到茅膏菜的葉上,腺毛受到刺激就向內捲縮,把小蟲牢牢地“捆住”。與此同時,腺毛也開始分泌消化液把小蟲消化掉。之後,腺毛又慢慢地張開,等待下一個受害者的到來。捕蠅草在世界許多植物園都有栽培,是一種珍奇的食蟲植物。它的捕蟲器形狀很像一個張開的“貝殼”,“貝殼”的邊緣有二三十根硬毛,靠中央還生有許多感覺毛,當小動物觸動感覺毛時,“貝殼”在20~40秒之內就閉合上了,然後靠消化液把小動物“吃”掉。捕蠅草的一頓美餐大約要花7~ 10天的時間。在我國的雲南、廣東等南方各省,你可以見到一種綠色小灌木,它的每一片葉子尖上,都掛著一個長長的“小瓶子”(實為變態的葉),上面還有個小蓋子,蓋子通常情況下是半開著的。這“小瓶子”的形狀很像南方人運豬用的籠子,所以人們給這種灌木取了個名字,叫“豬籠草”。奇妙的就是它的這個“小瓶子”。豬籠草的“瓶子”內壁能分泌出又香又甜的蜜汁,貪吃的小昆蟲聞到甜味就會爬過去吃蜜。也許就在它吃得正得意的時候,腳下突然一滑,一頭栽到了“小瓶子”底上,瓶子上面的蓋自動關上了,而且瓶子裡又貯有粘液,昆蟲很快被粘液粘得牢牢的,想跑是跑不掉了。於是,豬籠草便得到了一頓“美餐”。用瓶狀的葉子捕食蟲類的植物還有很多,在印度洋中的島嶼上就發現了將近40種。那些奇怪的“瓶子”有的像小酒杯,有的像罐子,還有的大得簡直像竹筒,小鳥陷進去也別想飛出來。但是要說構造的精巧、複雜,我國的特產——豬籠草的“瓶子”是要排在第一位的。進入夏天后,在沼澤地帶或是潮濕的草原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種淡紅色的小草,它的葉子是圓形的,只有一個小硬幣那么大。葉上面長著許多絨毛,一片葉子上就有二百多根。絨毛的尖端有一顆閃光的“小露珠”,這是由絨毛分泌出來的粘液。這種草叫毛氈苔,也是一種吃蟲草。如果一隻小昆蟲爬到它的葉子上,那些“露珠”立刻就把它粘住了,接著絨毛一齊迅速地逼向昆蟲,把它牢牢地按住,並且分泌出許多粘液來,以把小蟲溺死。過一兩天后,昆蟲就只剩下一些甲殼質的殘骸了。最奇妙的是,毛氈苔竟能分辨出落在它葉子上的是不是食物。如果你和它開個玩笑,放一粒砂子在它的葉子上,起初那些絨毛也有些捲曲,但是它很快就會發現這不是什麼可口的食物,於是又把絨毛舒展開了。你們從上面一定得出了這么一個結論:食蟲植物食蟲全靠它們各種奇妙精緻的捕蟲器。但是,不要忘記這些捕蟲器都是由葉子變化來的。也許你會問,綠色植物不是自己能製造養料嗎?為什麼這些綠色植物要吃蟲呢?科學家們研究發現,這些植物的祖先都生活在缺氮的環境中,而且它們的根系又不發達,吸收礦質養料的能力較差。為了獲得它們所不足的養料,滿足生存的需要,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遺傳變異,一部分葉子就逐漸演變成各種奇特的捕蟲器了。

會“跳舞”的植物

植物會運動,這在現代人看來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例如,合歡樹的小葉,隨日出日落而張開閉合;你用手輕輕摸一下含羞草的葉子或莖枝,它就會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低下“頭”去。還有一種更讓人嘆為觀止的植物,它的運動既不像向日葵那樣被太陽“牽著鼻子走”,也不像含羞草那樣要外界刺激才會運動,而是我行我素,別具一格。它就是舞草。科學工作者形容舞草的運動猶如跳舞,所有的舞步都是由葉子完成的,在它的三出複葉(指由三片小葉共同組成的葉子,排列像撲克中的“梅花” 圖案)中,一對側小葉或做360度大迴環,或做上下擺動。同一棵舞草上,有的小葉運動快,有的則慢,看上去頗有節奏感。一會兒兩片小葉同時向上合攏,然後又慢慢地分開展平,像彩蝶在輕舞雙翅;一會兒一片小葉向上,另一片小葉向下,如同藝術體操中的造型;有時許多小葉同時翩翩起舞,像是在開一個盛大的舞會,蔚為壯觀。當夜幕降臨,舞草便進入“睡眠”狀態:葉柄向上貼向枝條,三小葉中的老大——頂端小葉下垂,像一把合起的折刀。另二小葉仍然“舞興”未減,還在慢慢轉動,只是勞累了一天,速度不如白天了。舞草以植物中“舞星”的榮譽已步入花卉行列。但是,舞草起舞的原因是什麼?這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致幻植物什麼叫“致幻植物”呢?簡單地說,就是指那些食後能使人或動物產生幻覺的植物。具體地講,就是指有些植物,因它的體內含有某種有毒成分,如裸頭草鹼、四氫大麻醇等,當人或動物吃下這類植物後,可導致神經或血液中毒。中毒後的表現多種多樣:有的精神錯亂,有的情緒變化無常,有的頭腦中出現種種幻覺,常常把真的當成假的,把夢幻當成真實,從而做出許許多多不正常的行為來。有一種稱作墨西哥裸頭草的蘑菇,體內含有裸頭草鹼,人誤食後肌肉鬆弛無力,瞳孔放大,不久就發生情緒紊亂,對周圍環境產生隔離的感覺,似乎進入了夢境,但從外表看起來仍像清醒的樣子,因此,所作所為常常使人感到莫名其妙。當人服用哈莫菌以後,服用者的眼裡會產生奇特的幻覺,一切影像都被放大,一個普通人轉眼間變成了碩大無比的龐然大物。據說,貓誤食了這種菌,也會懾於老鼠忽然間變得碩大的身軀,而失去捕食老鼠的勇氣。這種現象在醫學上稱為“視物顯大性幻覺症”。褐鱗灰生的致幻作用則是另外一種情形。服用者面前會出現種種畸形怪人:或者身體修長,或者面目猙獰可怕。很快,服用者就會神智不清、昏睡不醒。大孢斑褶生的服用者會喪失時間觀念,面前出現五彩幻覺,時而感到四周綠霧瀰漫,令人天鏇地轉;時而覺得身陷火海,奇光閃。耀。美國學者族在進行宗教儀典時,往往利用致幻蘑菇的“魅力”為宗教盛典增添神秘氣氛。應該引起注意的是,這種帶有濃厚迷信色彩的事情,在科學已很發達的今日,仍被某些人利用,作為他們騙取人們錢財的一個幌子,這是非常可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