奄國

奄國確實存在過;它曾經非常強大,在歷史上卻沒有多少記載。不知道何年何月,人們才能詳細知道這個神秘古國。。。。

奄國歷史

山東通志·疆域·封建》載:“奄,嬴姓,少昊之後,始祖翳,為東方夷國”。奄國初期的國都在今山東曲阜市。
公元前1104年(周成王元年),奄國參加了武庚、管叔、蔡叔的叛亂。同年,周公率領大軍開始討伐叛逆,輕而易舉地殺死管叔鮮,將流放蔡叔度,將霍叔處廢為庶民。周軍鏇即飛渡黃河,與武庚展開決戰,朝歌城再次陷落,武庚戰敗逃跑,在北竄途中被擒獲,身首異處。失去內應的東夷軍隊不肯投降,困獸猶鬥。周軍對協助叛亂的東夷改變了戰略。在東夷各國里,奄國是實力最強的。他採納了辛公甲“大難攻,小易服,不如服眾小以劫大”(《韓非子·說林上》)的建議,先攻淮、泗間九夷諸小國。周軍克服地勢低洼、河湖眾多,兵馬水土不服,行動不便的困難,連續作戰,終於征服九夷熊盈族17國。接著,周軍北上攻打奄國(今山東曲阜舊城東)。然後由南向北繼續進軍,在山東棗莊降服繒國,收服豐國,剪去了奄國的羽翼。此時,周成王派毛叔鄭前來助戰。在兩路大軍的合圍下,奄國人無力抵抗,城破國滅。奄國國君帶領殘部從山東輾轉逃到江南,在今江蘇省常州市南面的武進區湖塘鎮鑿河為塹,堆土為城,仍稱“奄(淹)城”。
成王親政幾年後,周公去世。徐國與奄國趁這個機會又密謀聯合反叛。成王徵集大軍進行討伐,並御駕親征。周軍渡過長江,節節勝利。大獲全勝的成王沒有消滅奄國,而是命自己的勁旅在奄國旁邊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宜國,在今天的儀征地區監視奄國的一舉一動。春秋時,奄國與宜國一起為吳國所滅。吳在奄國都奄城設延陵邑

奄(淹)城遺址

 淹城遺址是中國東周時期城址。在江蘇省武進縣湖塘鄉淹城村。20世紀30年代初,陳志良、張風首先對淹城進行調查,1958年以來先後出土4艘木船和一批青銅器,1986~1989年南京博物院進行多次發掘。
淹城遺址東西長850米,南北寬750米,總面積65萬平方米。淹城面積的大小,適與《孟子》:“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的記載相吻合。淹城城牆,系用開挖城河所出之土堆築而成。現高3-5米,牆基寬30-40米。三護城河平均深4米左右,寬30-50米,最寬處達60餘米。
淹城遺址共有三道城牆,三道城河,層層相套。東西長約850米,南北長約750米,總面積約63.75萬平方米。外城(俗稱外羅城)平面呈不規則的橢圓形,周長約3000米,城牆殘高約9~13米,寬約25~50米。中城(俗稱內羅城)在外城北部,平面近方形,周長約1500米,城牆現高約12~15米,寬約20米。內城(俗稱紫禁城,即王城)在中城北面,平面方形,周長約500米,城牆現高約5米,寬約10米,城牆用濕土和乾土相間堆築而成,未經夯打。外城城河和中城城河寬約45~50米,內城城河已填為農田。每道城牆均有一座城門,內城城門正南,中城城門朝西南,外城城門朝西北。據勘察了解,現在外城城河和中城城河上土壩均為後人增築。當時人們出入全靠渡船往來。城內有4個大土墩,在中城西面與外城之間,高10~13米之間,呈不規則形。城外四周一二公里範圍內,散立著大小不等的土墩約80個。其中以城東和城西較集中,這些土墩,經調查和清理,多數是無穴土墩墓。春秋時進出淹城沒有陸路,而是水道划船(獨木舟)進出。其走向為:在外城牆的北部偏西處進入,沿著腳墩、肚墩、頭墩的西側向南,直達外城牆的南部城腳,兩處沿頭墩的南北兩側東折進內城河,再沿著內城牆現今的出入口進入子城河。外城門和內城門均為水門,子城門位於子城牆南部正中位置,寬約2米。淹城被考古學家喻為“中國江南第一城”,它的建築形制,不僅反映了遠古時期人們的智慧和創造,而且為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依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