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竹桃蚜蟲

夾竹桃蚜蟲

夾竹桃蚜蟲 即 夾竹桃蚜 。 昆蟲名,為半翅目,蚜科。體長2.3mm,寬1.2mm,呈卵圓形,體黃色,第八腹節有明顯斑紋。體表有明顯網紋。中額瘤隆起.頂端平;觸角有瓦紋,為體長的2/3mm。腹管長筒形,尾片呈舌狀,中部收縊,上有長曲毛11-14根。為害夾竹桃、黃花夾竹桃,以成、若蚜群集於嫩葉、嫩梢上吸食汁液,常蓋滿10-15cm的嫩梢,致使葉片捲縮,花苗生長不良,嚴重時影響新梢生長,造成葉片僵化及莖、葉枯死、花形變小或開花不正常。分泌的蜜露常粘蓋葉面,尤以幼葉受害為重。同時誘發煤污病的發生,嚴重阻礙了植株的正常發育。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別名】木棉蚜蟲。

【目科】同翅目,蚜科。

【學名】aphisnerii

【分布】汀蘇、浙江、上海、安徽、福建、台灣、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等地區。

【危害對象】夾竹桃、黃花夾竹桃

【危害症狀】以成蚜、若蚜密集於夾竹桃、黃花夾竹桃的嫩梢、嫩枝吸食汁液,嚴重影響新梢生長,造成葉片發黑、僵化,花蕾和花發育不仝,開放失常,還帶誘發煤污病。

形態特徵

(1)無翅孤雌蚜:體卵圓形,長2.3毫米,黃色或金黃色,如香蕉皮。體表有網紋,中額瘤隆起,頂端平,額瘤隆起高於中額瘤。觸角深色,有粗瓦紋;喙達中足基部。腹管長筒形,有瓦紋,長為尾片的2倍;尾片舌狀,中部縊縮,有長曲毛11~14根。

(2)有翅孤雌蚜:體長卵形,長2.1毫米,寬1.0毫米;頭、胸黑色,腹部較淡,有斑紋。觸角為體長的四分之三,第三節有大圓形次生感覺圈5~11個,分布在端部四分之三處或全節。喙達後足基部;翅脈粗黑,正常;腹管長筒形,尾片舌形,有長曲毛13~19根。

發生規律

夾竹桃蚜一年發生20多代,以成蚜、若蚜在夾竹桃頂梢芽腋及縫隙處越冬。4月底5月初開始活動危害;5~6月蟲口數量最多,繁殖最快,同時出現無翅孤雌蚜、若蚜和有翅孤雌蚜;有翅孤雌蚜可轉移擴散到附近植株上,繁殖危害;7~8月因溫度過高和各種天敵的制約,蟲口密度明顯下降,至9~10月,氣溫開始下降,天敵減少,蟲口再次同升;11月中、下旬逐漸減少,分散隱匿,開始越冬。夾竹桃蚜蟲從5月開始常群集新梢.不僅排列較齊,而且“行動一致”,即在密布蚜蟲的枝梢上稍有振動,其腹部就左右搖擺2~3次,很整齊,幾乎無先後,這在蚜蟲中較少見。

防治方法

(1)藥劑防治:在春、秋兩季,可噴施10%蚜虱淨超微可濕性粉劑3 000~5 000倍液,或噴20%氰戊菊酯乳油4000~5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

(2)生物防治:保護和利用天敵昆蟲,例如橫斑瓢蟲、異色瓢蟲、龜紋瓢蟲、麗草蛉、大草蛉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