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陰病

太陰病

見於《傷寒論》。太陰,為三陰之首。太陰病,是三陰病的開始階段。臨床上凡是出現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時腹自痛,脈緩弱等證,就叫太陰病。太陰病的成因,一為傳經,三陽病而中氣虛者,每易轉為脾胃虛寒的證候;二為直中,由於里陽素虛,起病即見虛寒證候;三為誤治,苦寒瀉下太過克伐里陽。太陰病臨床表現為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時腹自痛,舌苔白膩,脈沉緩而弱。腹部脹滿疼痛,是陽明病、太陰病共有症狀,但虛則太陰,實則陽明,陽明病腹滿痛不減而拒按,大便燥結,為里實;太陰病腹滿痛時發時止,喜溫喜按,腹瀉較甚,為里虛寒。

基本信息

病理機制

外感病病程中,病邪入陰的第一階段,為中焦陽氣虛衰,脾胃機能減退,寒濕不運所表現的證候 。寒濕內阻,損及脾陽,或寒邪直犯脾經,損及脾胃都會影響水谷的消化和排泄,寒濕邪阻運化,故時腹自痛。寒濕犯胃故嘔吐。胃氣呆滯故食不下。寒濕不化,脾氣不升,故見自利。

基本內容

傷寒六經病之一。外感病病程中,病邪入陰的第一階段,為中焦陽氣虛衰,脾胃機能減退,寒濕不運所表現的證候。性質為里虛寒。太陰病的成因,一為傳經,三陽病而中氣虛者,每易轉為脾胃虛寒的證候;二為直中,由於里陽素虛,起病即見虛寒證候;三為誤治,苦寒瀉下太過克伐里陽。太陰病臨床表現為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時腹自痛,舌苔白膩,脈沉緩而弱。腹部脹滿疼痛,是陽明病、太陰病共有症狀,但虛則太陰,實則陽明,陽明病腹滿痛不減而拒按,大便燥結,為里實;太陰病腹滿痛時發時止,喜溫喜按,腹瀉較甚,為里虛寒。由於中焦虛寒,邪從寒濕而化,故食不下或自利,口不渴。治宜溫中散寒,方如理中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