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華鎮

太華鎮

本詞條為消歧義詞條,在中國,共有2處鄉鎮叫做太華鎮,分別是江蘇省宜興市太華鎮和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太華鎮。

基本信息

江蘇省宜興市太華鎮

太華鎮位於江蘇省宜興市西南部,蘇、浙、皖三省交界處。東至張渚鎮,南靠安徽省廣德縣、浙江省長興縣,西鄰溧陽市,北接西渚鎮。面積9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5萬。鎮駐地建成區面積3平方千米,鎮人民政府駐龍珠路,在市政府駐地西南30千米處。以境內太華山而得名。

自然地理

太華鎮太華鎮
宜興市太華鎮與浙江省長興縣、安徽省廣德縣、江蘇省溧陽市毗鄰,浙江省天目山余脈綿延境內,屬宜南低山丘陵區。鎮四周群山環繞,層巒疊嶂,森林覆蓋面達77%。集鎮處於較為寬廣的礪山盆地中。屬於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尚足,氣候溫和濕潤,空氣清新,物產富饒,景色宜人。太華屬低山帶丘陵區竹林密布,植被茂盛,地帶性土壤為黃紅土壤,宜耐陰性植物的生長,故自然資源比較豐富,盛產竹木、茶葉、板栗、銀杏和中草藥等。

太華地區蘊藏著豐富的野生植物資源,除少量娑婆樹、古柏、櫸樹外,還有雞爪樹杉荊樹青剛、黃檀、石楠等珍稀古樹。非金屬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石英砂、白泥、瓷土和建築石等。煤主要分布在礪山,屬於無煙煤,藏儲量600多萬噸;石英砂主要分布在太平、官莊、石門、橋涯等村,八十年代開採,後因環境污染嚴重,危及人體健康而停息;白泥:主要分布在胥錦、太平等村。紫泥瓷土:主要分布在太華村杭坑大尖峰內;耐火泥分布在茂花、胥錦等村;化工石分布在胥錦村官莊、橋涯村;建築石:在境內各山體及澗灘內。礬土分布在橋涯村原深洞自然村。宜興市太華鎮境內地質構造主要為褶皺構造和斷裂構造兩種。

建制沿革

太華鎮石門村板栗
東漢建安年間,太華屬陽羨縣。公元209年,東吳孫權進妹聯姻,導致劉備至東吳招親。孫權以陽羨為封邑,賜太華(原名方岩山),為妹孫尚香湯沐邑。公元221年,劉備稱帝於四川成都,建元章武,故太華尊號為章山,紀念章武帝劉備。西晉惠帝永興元年至懷帝永嘉四年(304~310),義興郡設義鄉、國山、臨津、陽羨、平陵、永世六縣,太華屬國山縣。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將國山、義鄉、臨津並人陽羨縣,改稱義興縣,太華屬義興縣。宋太平興國元年(976),為避太宗趙光義諱,義興縣改為宜興縣。設定在鄉(農村)稱鄉,太華屬宜興縣金泉鄉。明初沿襲宋制。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改鄉稱區,太華屬宜興縣金泉區。清代沿襲明代區、圖制,清雍正四年(1726),宜興縣分設宜興、荊溪兩縣,太華隨金泉區屬荊溪縣。民國元年(1912)荊溪縣並人宜興縣,設市、鄉。鄉以下沿用清代的圖。太華屬宜興縣元善鄉(即原金泉區政區)。民國18年(1929),設定區、鄉、閭鄰制,太華屬張渚區。民國23年(1934),改閭鄰制為保甲制,太華分設華陰、黃石二鄉。其中太華的荒山上、楊塔里、樓下、橋亭、見花等村屬金源鄉。民國27年(1938),華陰、黃石二鄉合併稱太華鄉,撤金源鄉並人西渚鄉。新中國建立後,1951年設定太華、橋涯、礪山三鄉。1957年,三鄉合併稱太華鄉。1958年,太華、橋涯、礪山三大隊隸屬竹海人民公社。1959年撤竹海人民公社,太華、橋涯、礪山三個大隊合併建立太華人民公社。1984年復稱太華鄉。1992年撤鄉,建立太華鎮。

鎮名由來

太華鎮太華山八峰亭景色
太華鎮,由太華山得名。東漢建安十三年(208),東吳孫權聯合劉備大敗曹操於赤壁,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為鞏固孫劉聯盟,孫權於公元209年進妹聯姻,劉備與孫尚香結為伉儷,千里長江,共拒曹操,孫權以陽羨為封邑;因妹尚香生得俊美,有百花郡主之稱。她似郁然深秀穿插雲漢的方岩山(山岩峻峭而四方謂之),四周群山環繞,層巒疊嶂,恰似一朵盛開的荷花,故賜太華(“華”與“花”同義)為妹尚香湯沐邑。公元221年,劉備人川稱帝,建元章武。因此,太華尊號為章山。孫權乘劉備進軍四川之機,秘密遣使編造母病危的謊言,將孫尚香誆回東吳。未幾,蜀、吳邦交日益惡化,難以回歸荊州。嗣後,關羽失荊州殉難後,孫劉聯盟破裂。公元222年,劉備兵伐東吳,遭慘敗後退守白帝城,於次年憂憤而逝。訊息傳至東吳,孫夫人悲痛萬分,感到既懷喪夫之痛,又失歡於東吳君臣,乃率婢著縞素,鸞駕伴隨返封地登太華主峰黃龍頂,祭天別祖。後至鎮江北固山投江殉夫。《宜興縣舊志》載:章山其高峰為太華山,山岩峻峭而四方,又有方岩山之稱,章山周圍六十八里,高六十八丈,蓋自太華以北諸嶺迢遞相接,西為金泉,東為永豐,六十八里皆謂章山,山巔有九峰禪院,明嘉靖年建。由於孫尚香的英武剛毅節烈,後人十分敬佩。在太華山原古剎大雄寶殿側廂內,供奉著孫尚香插花滿頭,端莊嫻靜的塑像神座。金泉鄉(或區)以山泉得名。縣誌載:“礪山在縣西南九十里,自小心山連亘而起,下有金泉,硎承小心山出,炯炯如金,流人慈湖溪”(今西渚河),故以“金泉”名其鄉(區)。礪山鄉以礪山得名。礪山在武花山北,其形方、頂平如礪。因以礪名其山,故名礪山。華陰鄉,“陰”為山之北,水之南。因該行政區域處於太華山之北,章溪(即現楊店澗)之南,民國時期以華陰名其鄉。黃石鄉以黃石庵得名。舊縣誌載:“黃石庵在縣西南九十里,覺了(今太平村)西山崖上,有天生石橋一座,丹灶一穴,相傳黃石公嘗煉丹於此,齊建元三年(481)僧明玉建黃石庵已廢:後為蔣代基地。明正統七年(1442),僧智亨重建,清康熙五十九年(1710)僧定良重修”。民國時期曾沿用“黃石”名其鄉。

經濟發展

太華鎮太華鎮乾元茶場
國民經濟:太華鎮國民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2003年全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7.6億元,同比增長11%。全市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9200元。產業結構漸趨合理,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構成比例由上年的7∶79∶14轉變為5∶80∶15。

農業: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以結構調整為突破口,推廣訂單農業,擴大傳統項目和開發性項目生產規模,種植業布局趨向合理,產業化經營生產能力明顯提高。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9460萬元,同比增長5.6%。多種經營產值8200元,增長7.9%,占農業總產值的87%。列入考核的3個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完成年銷售收入3187元;實現利稅159萬元;出口創匯169萬美元。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年末太華鎮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9659千瓦;農村用電量6671萬千瓦時,比上年增長30%。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步伐加快。

工業:工業生產持續快速增長,運行質態良好。2003年實現工業產值26億元、銷售收入20.9億元、利潤0.7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2%、5%。產銷銜接狀況良好,工業產銷率82%。規模經濟總量不斷提高,支撐作用有所增強。太華鎮有重點技改項目2個,總投入資金3000多萬元,當年竣工2個。規模工業企業成效明顯:2003年實現產值10.8億元、銷售收入10個億、利潤0.17億元,分別占到經濟總量的42%、48%、25%。太華鎮累計有25個企業通過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年內,創省級名牌產品1個。

建築業:2003年完成建築業施工產值3800萬元,實現建築行業增加值1140萬元。全年承接項目4項,面積2.3萬平方米。

太華鎮朝陽寺景區功能區,景點,道路布置圖
第三產業:太華鎮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9300萬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消費品市場穩中趨活。太華鎮零售企業積極調整布局和商品結構,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行銷方式和新型流通業態,緊抓假日經濟機遇拓展市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94.71萬元。市場建設取得新進展,城鄉集市貿易交投活躍。

私個經濟:私營個體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迅速。2003年新發展個體工商戶56戶,私營企業58戶,新增從業人員1200多人。2003年末有個體工商戶680戶,從業人員3200人;私營企業248戶。2003年私營個體經濟實現稅收收入3000萬元,同比增長60%。

開放型經濟:外貿出口在多年高速增長的基礎上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2003年自營出口額14855萬元。獲自營進出口權的企業11家。利用外資保持一定規模,呈恢復性增長。2003年新批利用外資項目1個,協定利用外資15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00萬美元。

財政金融保險:財政收入平穩增長,財政支出得到嚴格控制,財政收支保持平衡。2003年財政收入1572.84萬元,同比增長13%。人均財政收入604.94元。財政支出1569.09萬元,增長13%。固定資產投資有所增長,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9700萬元,同比增長16%。金融形勢保持平穩。2003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3億元,各項貸款餘額2.2億元。保險事業發展迅速,各保險機構積極開闢新險種,2003年保費收入1500多萬元,增長40%以上。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太華鎮

太華鎮大田縣地圖
太華鎮位於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西北部,東鄰文江鄉前坪鄉均溪鎮,西北與永安市接壤,北接建設鎮,西南鄰上京鎮,轄24個村委會,土地總面積24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61萬畝。現有戶數8082戶,總人口3.32萬人;2003年工農業總產值達37892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25502萬元、農業總產值12390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達48793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3704元。

太華地處丘陵地帶,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風景優美,自古因“風景優美,居民康泰”而得名。境內交通便捷,村村通公路,省道212線橫貫全境,距縣城30公里,距三明80公里;礦藏資源豐富,已探明開採的有煤炭、鐵礦、錳礦、石灰石、石英礦瓷土礦等礦種;水電資源充足,已建有8座總裝機容量3775千瓦的水電站和1座日供水量1500噸的自來水廠;郵電通訊發達,擁有太華、湯泉2個電信站和1個郵政支局,實現了村村通電話;集鎮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促進了農村人口向集鎮集中,增強了集鎮的聚集力和輻射帶動能力;歷史文化蘊藏豐厚,據太華黃埔山萬湖結火嶺等地發現的石器和印紋陶片考證,遠在4000年前,這裡就有先民在這裡聚居耕耘,繁衍生息。無論是建於明朝嘉靖年間的“螃蟹墓”、宋朝的安仁橋、清道光鹹豐年間的中柱橋和獨具特色的湯泉溫泉、魁城蛟龍井等名勝古蹟,還是那些流傳遠久的美麗傳說、神話故事,都令人留連駐足、遐思萬千。

改革開放以來,太華鎮人民在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的指引下,努力實踐“三個代表”,立足地方特色,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以鄉鎮企業為龍頭,積極吸引外商投資,先後創建企業433家,其中,集體企業6家、私營企業7家、個體企業420家,擁有工業固定資產4354萬元,完成工業總產值2.55億元。主要企業有:年產20萬噸“華佛”牌水泥的大田華佛水泥有限公司,年產25萬噸原煤的太華煤礦,年產20萬噸原礦的太華鐵礦,年產10萬噸鐵精礦的大田華太鐵礦深加工有限公司,年發電1000萬度的太華電廠。太華紮實推進項目帶動戰略,最佳化環境,以誠招商,在煤炭、鐵礦、水電等資源上加大了引資開發力度,並積極引進木製品加工、石膏加工等項目,有力地推動了鄉鎮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