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學概論

《太空學概論》是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以作者從事太空科學工作實踐中的長期積累以及國內外廣泛交往中的閱歷為基礎,全面、概要地介紹了各類太空科學探測與實驗的歷史發展、最新動態和主要成就,提出了當代“太空學”的概念及其定位、性質、目的與意義。

目錄

第一章 導言

第一節 太空學的定位與分類

第二節 太空學的性質

第三節 太空科研的手段

第四節 太空科技的作用和地位

第二章 太空科技發展史

第一節 早期發展

第二節 太空時代的來臨

第三節 我國的起步

第四節 全球的推進

第三章 太空科學研究內容及其最新進展

第一節 太空飛行動力學

第二節 日球空間研究

第三節 地球高層大氣物理

第四節 日地關係

第五節 月球探球

第六節 太陽系行星及其衛星的探測研究

第七節 小行星與彗星的探測研究

第八節 微流星體與空間垃圾/軌道碎片

第九節 我國的太空化學研究

第十節 太陽系外的太空探測研究

第十一節 阿爾法磁譜儀(AMS)的反物質量探測

第十二節 哈勃太空望運鏡

第十三節 太空天體測量

第四章 對地遙感及其最新進展

第一節 遙感

第二節 全球變化研究與地球觀測系統

第五章 太空飛行有效載荷

第一節 有效載荷的特點及分類

第二節 探測型有效載荷

第三節 實驗型有效載荷

第七章 太空載荷的設計、研製與動作

第一節 考慮要素

第二節 設計研製一般規律

第三節 有效載荷的發射運行

第四節 質保體系與有效載荷

第八章 21世紀展望

第一節 國際太空站

第二節 月球基地

第三節 載人火星飛行

參考文獻

結束語

其他

太空學定義

太空學是通過現代航空技術和觀測技術,對太空進行研究,以探究宇宙奧秘和尋求人類新的生存空間的科學。地球大氣圈以外的宇宙空間,包括行星空間、行星際空間、恆星空間、恆星際空間、星系空間和星系際空間,這些空間構成太空。要對太空進行研究,必須完成兩個最基本的環節:一是飛行器,只有將太空人送入太空,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它;二是在太空駐紮的條件和能力。這兩項成就,也代表了目前太空學的主要進步。1971年4月19日,原蘇聯拜科努爾太空中心向太空發射了"禮炮號"軌道太空站,這是人類建立的第一個太空站,它實際上是一個太空實驗室。緊隨其後,美國於1973年5月14日用土星5號運載火箭發射了一個太空站。此後,又有更先進的"和平號"和 "阿爾法"國際空間站發射升空。太空站的建立,使人們離太空更近了,在太空停留的時間更長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