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山

太清山

太清山又名太青山等,系湖南武陵山脈北支太清山系中段的重要山脈,位於湖南省石門縣城北部約75公里,地處湖南石門、澧縣及湖北松滋三縣交界地帶。有“三伏暑天陽春在,四季雲霧罩青山”之說。


太清山又名太青山、抬走山、抬子山,系湖南武陵山脈北支太清山系中段的重要山脈,位於湖南省石門縣城北部約75公里,地處湖南石門、澧縣及湖北松滋三縣交界地帶。太清山南臨澧縣太青鄉、石門縣三聖鄉;北接石門縣子良鄉和湘鄂北部界山北山相對;西臨壺瓶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太清山西、北、南三面峰巒重疊,群山巍巍,茂林修竹,氣候宜人,有“三伏暑天陽春在,四季雲霧罩青山”之說。太清山為澧北諸山之祖,界松滋、澧縣之山,都為太清山的支山。

中文名:太清山、太青山、抬走山、抬子山

氣 候:亞熱帶山地氣候

地理位置:湖南省石門縣縣城北約75公里

主要景點:蠻王寨、鴨母尖、巡撫洞、穿洞、凝陽洞

地質地貌

太清山由二迭系灰岩、泥盆系砂岩構成。海拔800米以上,最高海拔1051米,山腰有兩處長2~3公里、高40~100米的絕壁,極其險要。東面山下澧陽平原一馬平川,澧縣、津市均清晰可見。太清山有麻王寨、楊家嶺等20多個山峰。山形狹長,東西長約30華里,南北寬約4.5華里,方圓約70平方公里,為殘留於志留紀頁岩上之孤山,因岩層幾近水平,故其四周者均崩塌盡淨,僅餘此孤山聳峙於頁岩之上。近山頂處石壁層疊,奇峰突兀,洞穴群連,碧泉潺潺。山頂寬平,可種“蒔蘿”,長蘿修竹,怪松奇草,清映碧落。山周回百里,影落十里外,顯得格處峻偉。

旅遊資源

太清山相傳為李凝陽(鐵拐李)修煉得道之所,李凝陽又名太清,故此山叫太清山;又傳是因太清山山勢崔嵬,高凌太空,石泉泱泱,水流清澈,故名太清山。太清山四季景遷,晴雨各異。日出,白雲繚繞,如紫氣騰空;天雨,瀑布懸掛,似銀河九天。
太清山每年有200多天雲封霧鎖,系優質雲霧茶產地,已辟茶園3000餘畝,春天抽芽噴芳,香溢四野,所產“泰仙野毫”聞名遐邇。據成書於西晉(公元265~317年)時代的《荊州土地記》載:“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表明在1700多年前的古代,隸屬武陵郡的石門就是優質茶葉主產區,有“石門三山茶生金” 之說(即壺瓶山、太清山、白雲山)。
太清山自古就是旅遊勝地,有太清48景之說。山上有大小溶洞120餘個,俱皆洞中有洞,洞中有水,洞中石鐘乳各具形勝。有各式觀庵寺廟遺址30多處,其它自然景點80餘處。素有“洞府”、“寺林”、“湘北詩山”、“湘北第一山”等諸多美譽,由於歷經戰亂,太清山的人文景觀已經破壞無遺,絕大部自然景點仍然完整無損,因尚未開發而呈原生態。太清山北面景色怡人,南面怪洞遍布,素有“北仙境、南洞天”之稱。
人文遺蹟:五龍觀、紫極宮、乘龍寺、連珠寺、懸天寺、毛佛寺、新興觀、轉閣樓
自然景觀:無生頂、天生池、五老峰、老君岩、擂鼓嶺、三仙崖(三人埡)、蠻王寨、游鹿塗、墨硯池、曬經台、煉丹爐、犀牛望月、鐵欄關牛、鴨母尖等
仙跡:李凝陽得道之所、八仙垉、三仙崖、槓子眼、雙神洞
奇岩:馬腳岩、舌頭岩、酒壺岩等
洞府:升仙洞、巡撫洞、穿洞、鬼洞、倒洞、龍門洞、夜壺洞、百支洞、馬飲洞、升子洞、雙神洞等

主要景點簡介

五龍觀:遺蹟位於太清山的東首,地勢險要,古時為土司東防門戶。昔日香火常年不斷。
羅漢竹:該竹生長在太清山半腰的斑竹灣,竹在離地不高的竹節上,坐著一尊酷似笑口常開的大肚羅漢,故名羅漢竹。
巡撫洞:位於蠻王寨下的一大片懸崖絕壁上,只有一條尺許寬窄的曲徑小道能從山谷通向洞口,洞中有洞,陰河縱橫,路路相通,因為巡府大人戴君恩,亦即戴督爺,曾在此隱居習讀而得名。
蠻王寨蠻王傳為楚蠻王安營札寨之地,盆地寬敞,水池清沏,四圍絕壁環繞,僅兩條羊腸小道可上。北面的關隘叫“三人埡”,現在隘口上屹立三個石人,是當年三士兵為蠻王戍守蠻王寨的重要關口。
八仙垉:從蠻王寨往下西行即到八仙垉,為八塊青石,相傳為八仙化身。

龍門洞:龍門洞傳說是飛龍穿越之洞。洞門高大寬敞。洞中有洞橫縱交錯。洞頂瀑布直瀉,洞中暗流水潭,常年清澈冰涼。從洞南口可從洞中直通北面的八仙垉。從洞中東行可直通東面的“馬飲洞”。再東行即到“升子洞”,龍門洞腳下即為“牛洞”。龍門洞頭頂即有“鴨母洞”、“自生灰窯”、“穿眼岩屋”。沿龍門洞腳下西行250米即到“百支洞”。
鴨母尖:鴨母尖為太清山主峰,海拔一千多米。清朝舉人鄭霞州有詞《青山聳翠》描寫鴨母尖“山勢峻摩空,岱嶽爭雄。層雲朝暮盪於胸。絕獻巉岩如潑翠,鬱鬱蔥蔥。日觀與祝融,十二巫峰,茲山勝跡許堪同。更喜青光添雨後,醉倒詩翁。”
煉丹爐:據《直隸澧州志》記載:昔時純陽真人李凝陽曾經在此架起煉丹爐,利用澧州的雲母、雄黃等原料,修行得道成仙而去。
打兒岩:這是一塊極為特別的岩石,從一片絕壁上懸伸出,據說人們如果婚後不孕,只要心誠,便可揀幾粒石子去擊打這“打兒岩”,往往擊中了的都會生下聰明絕頂的大胖小子。由於極為靈驗,得名“打兒岩”。
雙神洞雙神洞原名長岩屋,因形得名;又叫凝陽洞,這是李凝陽在此修行蟬化的地方;亦稱純陽洞,傳說是呂純陽在此與李凝陽講經說道的地方;也名白虎洞,這是傳說當地山民見有兩隻白額老虎出入洞中,獵人追捕則不見,因以為是神仙顯靈,故名白虎洞。原洞中設有寫經樓、念經樓、鐘樓和鼓樓等建築設施,正面即為神台供佛之所。山門上岩壁上有一石龍倒掛直下,山門西側有一淨水石洞,洞中水清見底。
穿洞穿洞又名扛子眼,傳說是仙人抬太清山來時穿木扛的一個眼,位於近山頂的大岩壁上,洞高二十餘米,寬三十來米,深約十多米,洞穿南北,如明鏡高懸,甚是壯觀,自古就為遊覽勝地,有詩讚穿洞:
寶鏡鑲嵌青玉台,絕非凡匠能斲裁。
穿貫古今藏正氣,洞含陰陽連三台。
即與日月同光輝,又合山川共榮衰。
槓眼神話流遐邇,招徠騷客遣愫懷。
連珠寺:自太清山下起,山巒起伏,高峰如貫珠,昔名連珠山。連珠山山頂有寺,明朝遭火毀。民國初年,南宗禪師見山麓自生天池,荷花深碧,於是重建寺於池邊,號連珠寺。南宗後坐化於澧州玉溪寺。相傳自生池天旱不涸,大雨不溢,先產碧蓮,不久池中自生紅蓮,數年才開一次花,香味清馥,碧翠的荷葉,托著紅色的蓮花,紅綠相間,燦爛非凡。每逢紅花盛開之年,定主豐年。

仙山與詩山

仙山由來:

明萬曆年間曾任國子監學正,內閣侍讀,後轉任潮州府通判的石門縣蒙泉人梅鶖有《觀國山記》:“考之圖經,謂澧陽為神仙窟宅者,非耶?赤松山則赤松子隱處,太浮山則浮丘子所居;范黃上升於彰觀,凝陽得道於太清;紫和為淨聖飛仙之區,方頂則煉丹池在焉。蘭江前陳,仙洲外蔽,靈蹤聖跡,不可殫紀。考之往載,班班也。觀國山屬管石門,去州西南百里,而遙脈自九、永數百里蜿蜒而來,近則層巒疊嶂,直抵仙岩。觀國山突起壁立,雲表絕頂,平衍數丈,左右皆奇峰異岫,前則一望無際。予聞之元光子曰:“國山之高,不及太岳天柱,孤絕遐曠則似過之,豈天造地設以俟瑞仙者耶?”
這段文字說明澧州是個“神仙窟宅”,赤松山、太浮山、彰觀山、太清山、紫和山、方頂山、觀國山都有神仙隱士居留。
太清山為李凝陽(即鐵拐李)修煉得道之所,俗傳李凝陽白日飛升,乘龍上天,故鄉人後在太清山麓建乘龍寺,今遺址尚存。
又傳說太清山以前名“抬走山”(當地也有部分人稱為抬子山)。相傳很久以前,這裡還是一片平地,有仙人同情精衛填海的誠心,便在一個漆黑的夜晚,抬著這座大山前往東海,準備幫精衛一個忙。沒想到兩位神仙將這座山抬到這裡時,已聞雞犬之聲,於是,兩位神仙只好半途而廢,將此山丟在當地,駕雲趕回天庭。而抬山用的木槓子,卻丟在了澧縣火連坡境內也成了一座山,它就是如今的木崗頭。神仙抬山時穿過槓子的地方,自然就成了一個洞,人們叫它“穿洞”,穿洞遠觀就象一面明鏡懸在藍天之中,它南照諜陽、北照沱水,集日月、天地、山川之精華。太清山南部有其孿生庚子山,傳說與太清山是孿生兄弟。太清山被抬走時,它不忍兄弟孤身離去,便主動跟在哥哥的身後,一直跟到了這裡。庚子山孤峰峭立,峻美蒼翠,山頂有觀,觀旁有池,名淨手池;山中一塊石壁上有仙人巨型足跡,有“雞籠寨”、“蹬一腳,打一錘”、“金頂”、“銅鍋堰”等自然景點。
還相傳很早很早以前,呂洞賓、鐵拐李、何仙姑等八仙經常在太清山飲酒奕棋,講經論道,游山賞景,痴醉迷戀、流連忘返。有一次,王母娘娘設下蟠桃宴會,邀請八洞神仙同樂,他們卻難捨太清,於是只好各選一塊青石,代作化身留在了太清山上,“八仙垉”便由此得名。

詩山美譽:

太清山峙立於眾山丘之中,昂然東視,一馬平川,盛夏登頂避暑,身爽神怡,自古文人騷客多喜登臨,有“湘北詩山”之譽。詩詞多以寫景為主,一景多篇。或是情寄山水,或是借物詠志,或是傷今懷古,或是消極避世,絕大部分都是借景感懷,縱然心緒不一,但都以這裡美麗的景色為切入。僅自晚清以來,歷代文人在太清山留下的詩作就在2000首以上,另有民間民眾文藝作品無以數計。詩人屈原所詠“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鴻蒙太空”,傳言即指太清山。明人劉崇文有詩詠其峻偉雄姿:“太清崔嵬凌太空,青山削出青芙蓉。石床丹灶絕塵土,彩霞紫電光溶溶。”清處士宋良許詩云:“山腰雪臥經年白,洞口雲眠盡日閒。欲訪凝陽禪化處,飛藤掛壁水潺湲。”可惜“文革”期間,太清山詩詞大部分被抄走,殘存下來的不足500首。

太清山詩詞摘錄:

《太清山人歌》
太清崔嵬凌太空,青山削出青芙蓉。
石床丹灶絕塵土,彩霞紫電光溶溶。
《太清山》
山腰雪臥經年白,洞口雲眠盡日閒。
欲訪凝陽禪化處,飛藤掛壁水潺湲。
《詠太清》
巍峨高聳湘鄂中,堪與五嶽決雌雄。
重巒迭嶂關隘險,躍虎盤龍氣勢洪。
奇宮異穴入勝景,清泉飛流飲長虹。
千古名山四海客,秀甲兩湖堪推崇。
《鴨母洞(石鴨)》
飛壁石洞鎖石鴨,天賜甘露水不乏。
展翅欲出遊大海,雄心難遂呷呷呷。

鴨母洞中石鴨游,長年飲水喝不夠。
忽然一陣波濤涌,隨流飛落碧山頭。
《木蘭花.太清山寫照》
太清漸覺風光好,綠茶遍地噴芳早。
朝暾將露曉寒輕,採茶姑娘擠滿道。
誰說人生歡娛少?盛世康樂家家笑。
抬頭放眼看斜陽,猶向翠峰留晚照。
《穿眼岩屋(在絕壁之上)》
天造玲瓏巧石宮,窗開八面採信風。
如若有緣能居此,涵養太和長壽翁。
《倒洞》
倒洞石窟深無窮,洞穿兩縣吞長虹。
門開三扇光熹微,室納百流水聲隆。
大神小鬼面猙獰,怪禽異獸形玲瓏。
遊人駐足嘆觀止,莫乾雖好難爭雄。
《雙神洞》
石室供佛佛有靈,香菸輕揚伴晴明。
幾聲鐘鼓隨風遠,獨坐寺前聽蟬嗚。

雙神洞府氣磅礴,據云凝陽曾禪坐。
不見今史不見傳,留與後人費斟酌。

凝陽洞府懸太清,香菸終年伴祥雲。
木魚聲聲念彌陀,鐘鼓陣陣告神明。
佛祖慧眼指航向,老子慈心示迷津。
堯天舜日施化雨,萬民謳歌頌康平。
《馬腳岩》
誰個良駒臨高台?蹄印猶新一排排。
疑是穆王八駿過,瑤池赴宴轉回來?

誰馳放轡上山崗,蹄印之處顯倉忙。
抑或蠻王應戰急,無暇此地細端詳?
《游穿洞有感》
明鏡高懸太清山,天公也擅口頭禪。
常有狂風摧桃李,時或烈日坼田園。
山中虎豹食牛羊,碧空鷂鷹攫兔燕。
怎不懲凶靖寰宇?長使寶鑑光燦鮮!
《再游穿洞》
寶鏡鑲嵌青玉台,絕非凡匠能斲裁。
穿貫古今藏正氣,洞含陰陽連三台。
即與日月同光輝,又合山川共榮衰。
槓眼神話流遐邇,招徠騷客遣愫懷。
《酒壺岩抒懷》
憑藉玉壺酬青天,和風細雨興田園。
但得豐稔歲歲好,再索瓊漿慶有年。
《八仙垉》
八仙勝跡生綠苔,煉丹烘爐今安在?
一赴蟠桃宴不返,只見替身青石岩。
《三人埡》
三士比肩戍隘關,忠貞不貳衛楚蠻。
寨主雖留英名在,何如豪氣沖寰宇?
《巡撫洞》
凌空一洞貫古今,吞雲吐霧氣森森。
勤政巡撫曾修此,方得燭火映商參。
《再上蓮珠寺有感》
昔日寺內神像多,池中荷花映彌陀。
東倭一火成灰燼,廢墟遺址催南柯;
《百支洞》
一洞百支堪遊記,暗流淙淙風細細。
貫穿澧石成大道,包涵陰陽渾元氣。
曲徑窕窈怪石多,銀星燦爛飛流麗。
詩人騷客嘆觀止,心曠神怡增情趣。
《馬飲洞》
彩虹飲水垂洞前,雨後夕陽添奇觀。
有人幸逢此時景,方悟鍾秀太清山。
《減字木蘭花.再游百支洞》
洞出碧水,奔淌濺石銀花起。日近黃昏,山頂虎嘯山下聞。
遊人雜語,手電光照縱深去。瀑布飛揚,陰森高歌將膽放。
《調笑令.游巡撫洞感懷》
巡撫,巡撫,人洞名芳今古。香火映紅青山,人民敬仰好官。
官好,官好,如今哪裡去了?
《蠻王寨》
何時蠻王此屯兵?四圍青嶂鑄鐵城。
戍卒守關據天險,首領坐寨鎮雄兵。
自種自給充軍餉,不掠不擾揚旗旌。
贏得百姓齊叫好,赫赫英名傳古今。
《蠻王寨》
古寨蠻王夙屯兵,巉岩峰卵絕難行。
山開五嶺芙蓉帳,煙鎖三颱風雨聲。
煉錄於今無宿火,曬經何日第空晴。
捫蘿欲訪仙道士,故故青山一望青。
《升子洞》
洞中奇觀實可愛,石鼓懸空自天來。
遊人嘆感造物主,精雕細刻巧安排。
《夜壺洞》
口小肚大夜壺洞,蝙蝠翩翩起鏇風。
層樓螺鏇分上下,眾口嘖嘖贊化工。
《巡撫洞》
疇卻簪纓石穴中,歷來官號古今同。
青山綠水千年事,明月蒼松一徑風。
襟帶恍依遙草碧,圖書幾擬落霞紅。
幽林雖是史漢筆,也有芳名記石宮。
《三人埡》
結得芳鄰成石盟,長含煙霞共茲生。
直參天地爭今古,不與人民同喜驚。
義列桃園愧無節,星分台階昭同聲。
峰巒自昔傳三友,春去秋來雁幾鳴。
《青山聳翠.鴨母尖》
山勢峻摩空,岱嶽爭雄。層雲朝暮盪於胸。絕獻巉岩如潑翠,鬱鬱蔥蔥。
日觀與祝融,十二巫峰,茲山勝跡許堪同。更喜青光添雨後,醉倒詩翁。

太清名人

戴君恩:(1570-1636),字忠甫,號紫宸,別號蘭江痴叟。明澧州(今湖南澧縣閘口鄉石莊村)人,太清山巡撫洞為其隱居習讀之所,著有《說山》、《四書剩言》、《繪孟風評》、《讀風臆評》、《撫晉疏草》、《掌園雜記》及詩文等。
明朝萬曆三十四年(1606)舉於鄉,四十一年(1613)登進士,歷工部主事,督修永陵有功。渝州少數民族首領樊龍造反,擢君恩僉事,監軍渝城。功成,晉升兩浙水利參議兼鹽法,多所厘剔。適逢兩浙督學使缺任,以君恩代署,不久,中流言蜚語解官,回歸故里,遁隱太清山,在這個溶洞讀書治學,除與少數黃冠白衲者一唔外,個人的任何進退、榮辱均不為所動。離浙之際,兩郡門生士商,湊資義刻了他的《四書剩言》、《繪孟風評》、《讀風臆評》等多部著作,名噪吳越間。落職歸里,入澧州太清山岩洞,發憤讀書。不久,以才學名望起用為山東參政,晉陝西靖邊觀察。崇禎甲戌(1634)巡撫山西,計擒王剛等起義軍首領三百餘人,晉中兵亂暫息。後致仕歸里,為感戴的恩威功德,副將艾萬年賀人龍題云:“獨擁貔貅百萬兵,當年本是一書生。而今方識文章貴,帳外元戎報五更。”四川巡撫王參政為戴德政頌云:“平如衡,直如矢,仁如麟,猛如虎,慈如母,嚴如父,明如鑒,清如水。”
崇禎九年(1636),戴君恩寢疾而終,享年六十六歲,當地人民敬仰這位清政愛民的好官,在他謝世後,稱他在太清山潛心讀書治學的那個溶洞為“巡撫洞”,並為其塑金身,四季奉祀。如今,巡撫洞內,人們依然供奉著他的神像,香火不斷。古今文人墨客遊覽此地,感慨不已,留下諸多華章,讚美太清的奇幻,謳歌巡撫的淡泊。有兩首詩詞:
一曰:
凌空一洞貫古今,吞雲吐霧氣森森。勤政巡撫曾修此,方得燭火映商參。
一曰:
巡按避譏讒,高隱雲岩。桃花洞水浣征衫,陰符巨闕俱藏此,留與人間。
射隼趁霜嚴,搏獸亦廉。頻來一徑結筠庵,我本探幽尋勝客,擬效游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