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山會

更有“磕大頭”的,從曹山亭起,每一磴石階,即跪叩一次。 晨光曦微,盤路上人漸絡繹而來,霎時山頂、廟內,人滿成患。 山門前擁擠不堪,無法入內,有的要等半天方得入。

徐州城南五里的太山,每年四月十五日逢會。這個會不僅在徐州算是最大,周圍數百里之內,亦無大於此會者。除徐屬八縣外,魯南、豫東、皖北一帶的善男信女多來此進香。更有人趕來買賣物品。因麥收將近,農民購置農具,城裡人置辦夏令用品以及各行各業的購物者,多匯於此。
從四月初一起,善男信女們,有的為了“撓頭爐香”,天朦朦亮已到達山頂廟裡焚香膜拜。從這天起,即有百業人等來山下占地點,準備搭棚營業。據調查,清末民初此會甚盛,自初五人即漸多,直到二十日,會期相延半月之久。過二十以後,仍稀疏有人。太山廟名為“碧霞宮”,供太山奶奶,稱為碧霞元君。相傳她是東嶽大帝的閨女,修道成神。北面山腳下,路東有一磚砌似炮樓的房屋,名“曹山亭”,傳說其中所供之神為太山奶奶之舅。由此處起,即入上山石盤小路。民國十年(1921)前上山石盤路只有一條,後因逢會時上下山的人多,十分擁擠,又在原路西面新鋪一條石階路,而稱原路為“舊盤路”,後鋪者為“新盤路”。二路均300餘級,由山下至山上計三里余。兩盤路于山頂北端匯合,此西約二三十米處有西向的人工觀音洞。洞內有就石壁鑿成的觀音像,坐蓮台,貌相端莊。
沿石階盤路而上即可到達廟門。門不高,上有“碧霞宮”金字橫額。門內石台高及胸,有舉鞭之王靈官塑像坐其上。院分前後兩進。後院正樓上,觀音像端坐於供桌後的大木龕內,身後山石峻峭。供桌前,一大銅錢懸樑上,求子者用銅元拋擲穿過錢孔,可生子,俗渭“砸金錢”。觀音身後山石隙處,滿放泥娃娃,求之者擇一拴之,和尚給取名,然後用紅線系頸,交拴人抱去。拴娃者須迂迴,在途中不得逗留,並不斷呼其名。至家,將娃置床上,每夜間亦呼名三聲,直至有孕方止。拴娃時要給和尚錢,少則兩吊(二乾文),多則一二元(銀元)。觀音樓的北面有半截羅漢牆,上半為朱漆花欞隔扇,憑欄可見前院。樓下的中間門洞南,相隔不遠放一大鐵香爐。東西兩廂為十殿閻王,塑造之精,佳於各廟神像。站班的鬼判個個栩栩如生。正殿前又一大香爐。樓下太山奶奶像座於佛龕,內懸黃綢帳子。正殿外左右有階梯可登樓上,上有太山奶奶臥像,床帳被盆畢肖。
逢會期間,山下沿路兩側,賣米花團、棕子、涼粉條、黃米粘糕(夾棗)以及其它零食者擔挑爭相叫賣。進入會場有一大松樹林,稀疏鬆蔭下,滿布帳棚。南北所留小巷五條,其中茶社、酒館、飯店、小吃館、菸酒店等,點片相銜。茶社內有歌伎漚唱,亦或開放留聲機。松林外的西旁,說經講道者、基督教傳教者,搭布棚亦有七八處。至訟林南頭,五條小巷匯成兩條大街。這裡賣元寶、香箔者最多。曹山亭向上的盤路兩邊為香草市,再上,均是玩具攤。兒童玩具多擺在鋪著布單的地上,攤攤相連,達半里遠。山東坡,有小松樹林,林內為曲藝界的範圍,評書、漁鼓、大鼓、洋琴、“罵大會”(相聲)、說武老二均在這裡。肩擔的飲食挑,在書場外停放應市;賣煙、茶的小孩叫賣著竄來竄去。燒香趕會的婦女多在這裡坐憩聽書、聽唱。小松樹林以北,大松樹以東,直到東邊的大路,這一開闊地面,有唱梆子戲的、跑馬賣解的、玩狗黑子(狗熊)、老虎和蛇的,均用布圍牆,門上有畫的布沼,門下有二人收錢放進。除梆子戲演戲時另收錢外,其它只進門時付錢一次,不再收錢。另露天無圍牆的有花鼓、拉魂腔(即柳琴的前身)和唱小曲的。他們也扮裝,扮男則戴呢帽或草帽,隨身衣服,腰扎一汗巾;扮女則藍布頂頭,穿大襟褂,或頭頂一彩布球。他們全在唱中斂錢。另有拉洋片的等等。山的西北面山坡,即大松樹林的西南處為葦席市、竹器笤帚市、木器市、鐵貨市、石料市、牲口市等。牲口市北邊,通西南的大路叫馬趟子,買牛、驢者在此遛。買馬者在此跑試。
燒香的善男信女持香燭,有的外地進香的年老之人,身背黃布香袋,上寫“朝山進香”、一群五七人,或十餘入,敲著鑼,一同擁上山。更有“磕大頭”的,從曹山亭起,每一磴石階,即跪叩一次。第一年開始“磕大頭”的,腰間還繫著紅帶,須一直磕到正殿像前方止。進香的,則農民為多,打鼓敲鑼,燃燭上香,放鞭炮,群擁膜拜。又有在觀音樓還願的,將供果,羅列像前;獻帳獻鞋的,則將帳、鞋掛於正殿之內。由初十起,人驟多。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到達頂峰,日夜香火不停。各房內及院內外睡滿了香客,無插足之地,有的不得不坐而打吨,謂之“伴駕”。尤其十四日夜,人多攜酒菜到山頂,月下席地聚飲, 拳行令,話語喧嚷。廟前、廟後、山坡、洞上,三三五五,數不勝數。晨光曦微,盤路上人漸絡繹而來,霎時山頂、廟內,人滿成患。山門前擁擠不堪,無法入內,有的要等半天方得入。廟內人聲嘈雜,擊磐不聞其音。
太山會期間,有施主為還願施茶水者,也有富商大賈行善布施祈福者,也確實為趕會的人帶來許多方便。五十年代中期,曾由政府倡導,改廟會為物資交流大會(一名“土產農具騾馬大會”)。最盛時,單是在會上搭臨時戲台的戲班就有十多個。雖燒香拜神的人也不少,但更多的人趕會只不過是為了吃、唱、玩樂及採購生產或生活用具。
文化大革命中,太山碧霞宮(俗稱“太山奶奶廟”)被毀為平地。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廟雖末恢復,仍有人趕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