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塔

太子塔

太子塔,我國歷史時期文物,原在逍遙山的金錢山麓,1966年“文革”開始時遭破壞。1983年省文化局撥款5000元修復,並搬遷重建於縣城南郊翰峰山腰。

宜豐太子塔

原在逍遙山的金錢山麓。唐肅宗第14子李僖隨南陽慧忠國師出家,後居逍遙山。逝後真身葬於此,是一座亭閣式墓塔。約建成公元9世紀初,用花崗石雕琢疊砌。塔高4.5米,平面四方形,塔座為雙層須彌座。塔座、塔身、塔剎均刻有羅漢像。1957年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塔已傾斜,省文化局曾撥款修整。1966年“文革”開始時遭破壞。1983年省文化局撥款5000元修復,並搬遷重建於縣城南郊翰峰山腰(南屏公園)。

逍遙山,在潭山鎮路邊村至院前村一帶。唐大曆十三年(公元778)前,山中即建有太子塔寺、資壽寺、天峰山寺、鳳山寺、資福寺、西平院、太平庵等寺院,其後亦屢有興建,但至今皆廢,僅遺僧侶墓塔數百座。

浙江太子塔

多寶塔也稱太子塔,位於海印池東南端,是普陀山唯一保持原貌的最古老的建築物,它與法雨寺中明朝南京故宮惟一存世的宮殿建築九龍殿、楊枝庵中根據初唐著名大畫家閻立本繪的觀音畫像刻成的楊枝觀音碑和佛頂山上稀世物種鵝耳櫪樹,合稱為“普陀四寶”。它是元代建築藝術的精品,也是浙江省唯一的一座元代石塔。

多寶塔取《法華經》“多寶佛塔”之義而定名,建於元朝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塔高32米,四面五層,有台無檐,全用太湖美石砌成。塔上身三層四面各鏤古佛一尊,瑞容妙麗,尤以觀世音聖像,神態溫和凝重,給人以親切端莊之感。背景為十八羅漢,每個羅漢神態各異。每層挑台置石欄,石欄柱端刻有守護天神、獅子蓮花等圖案。底層基座平台較寬,挑台面欄柱刻有護法神獅及蓮花,四周欄下雕有龍首20個,張口作吐水狀,造形生動。頂層四角飾有蕉葉山花,極具元代建築風格。此塔系由山僧孚中禪師募資改建,並得到太子宣讓王等江南諸藩王資助,遂將塔建成,並在塔旁建造太子塔院。1919年,印光法師與住持了余、了清等請無為居士陳性良募捐補修。多寶塔為典型的元代建築工藝,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屬普陀山三寶之一,康有為曾在塔院假山石上留題“海山第一”4字。每到清晨,附近普濟寺等古剎傳來鐘聲,更增幽靜,這就是普陀山十二景之一的“寶塔聞鍾”勝景。

多寶塔的傳說

當年原寶陀觀音寺(今普濟寺)住持孚中禪師建此塔時,曾得到元朝皇太子宣讓王的資助,故此塔也稱太子塔。據傳,元代時普濟寺與對面的梵山之間,是一條長長的沙灘,緊連百步沙,面臨大海,潮水一漲,滔滔白浪就會涌到普濟寺山門跟前。到了農曆八月大潮汛時,更是風狂浪高,飛沙走礫,這給清靜的普陀山帶來了不少災難。有一年中秋節期間,元朝皇太子宣讓王到普陀山遊山玩水,一天夜裡,正當他興致勃勃地坐在普濟寺山門前聽潮賞月時,突然一陣狂風把他吹倒在地,他那頂太子帽也被狂風颳到了海里。太子驚恐萬狀,忙問住持孚中禪師:這是何物作怪?

孚中禪師見太子動問,便告訴他說:山門前的沙灘下蟄伏著一條小怪龍,每到中秋節時它會喘氣、打滾,舒展一下龍身,引起山上起風,海上掀浪,給人們帶來禍害。

太子聽了,大吃一驚,急忙問道:“小龍如此作孽,如何是好?”孚中禪師說:“要鎮住孽龍並不難,只要建一座塔就可以了。”太子高興地說:“此法如行,我願奏明父皇,傳旨造塔,鎮住孽龍!”第二天,孚中禪師帶著幾個泥工匠,來到梵山口的沙灘上,抓一把泥沙放到鼻子下聞一聞,蹲下身子,把耳朵貼在沙灘上聽一聽,最後用禪杖在地面上畫了個圈,說:“就在這裡打樁造塔!”太子不解其意,正想問明原因,孚中禪師連忙湊了過去,輕輕地說:“要造塔鎮住孽龍,這塔就要造在龍的咽喉七寸之處。”時隔一年,一座四角玲瓏的佛塔造好了,這就是現在的多寶塔。多寶塔完工那天,正好又是中秋佳節,蟄伏在普濟寺山門前沙灘下的小龍又甦醒過來了,它想伸伸腿,舒展一下龍身,卻感到渾身不自在,睜開眼一看,見有四根又粗又長的石柱,緊緊地卡住了自己的咽喉,無法動彈。從此,惡浪難越百步沙,狂風遠避普濟寺。普陀山成了天下第一的人間淨土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