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山風景區

天馬山風景區

天馬山風景區因頂峰巨石層疊,險峻挺拔,似雲中奔馬,故名天馬山。海拔293.5米。自然景觀秀麗多姿,湖光山色,交相輝映。整個山系高聳險峻,氣勢雄偉,怪石林立,屬旅遊、懷古之勝地。

基本信息

上海景點

上海市松江區天馬山

上海天馬山上海天馬山

位於上海市松江區政府11公里,古稱乾山,傳說春秋吳國干將鑄劍於此而得名。山勢陡峭,山體脊線近東西方向,山形如一匹展翅欲飛的天馬,後改稱天馬山。是佘山九峰十二山中山林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一座山,山體面積1433畝,海拔高度99.8米。其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舊時為佛教勝地,山上多梵宮寺院。每逢陽春三月、初一、十五,便有香客登山進香,香火極盛,故又稱“燒香山”。 在天馬山眾多的寺廟中,規模最大的可算是“圓智教寺”。在寺後的半山間有一座千年斜塔,名叫“護珠寶光塔”,北宋元豐二年(1079)由橫山鄉人許文全建,距今已有915年之久,塔七級八面,高20餘米。塔身雖小,但屹立山間,奇峻挺秀。由於地基變動,使塔身逐漸朝東南方向傾斜。據1982年勘察,塔身已向東南方向傾斜62°51′52″,塔頂中心移位2.27米。塔身傾斜達6度53分,斜度超過義大利比薩斜塔,號稱“天下第一斜塔”。南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高宗賜五色佛舍利藏於此塔內,時顯寶光。到了清代,天馬山香火極旺盛,為佘山乃至上海的一大奇觀。在摩雲攬勝景區內的上峰寺遺址處新近恢復的銅觀音,重3600斤,高3米,由松江西林寺方丈性修大法師主持開光,是天馬之神,香客莫不頂禮膜拜。天馬山的自然景觀十分豐富。

史料記載山上人文景觀、歷史遺蹟豐富,如天下第四大泉、留雲壁。斗姆閣、摹雲閣、三高士墓等,現規劃建設的有天馬春曉、名賢傳秀、仙林弈秋、雲壁聽泉、古塔佛光、摩雲攬勝、石洞探秘、北峰觀日、竹影臨溪、琵琶月夜等十大景區。

岩壁、深谷、奇石以及頗具特色的雜木林、竹林,以及滿山滿野的野菊花,野樹莓、石蒜等構成天馬山富有野趣的獨特自然景觀。山上植物種類最為豐富,有700餘年古銀杏,枝繁葉茂。更有幾十種鳥類棲息枝頭,數不清的彩蝶飛舞其間,山上空氣清新,環境幽雅,是您休閒旅遊的最好去處。

天馬山下新近發現一大峽谷,這裡將闢建天馬山大峽谷公園,不久將成為佘山旅遊區新的“亮點”。

福建景點

福建省仙遊縣天馬山

天馬山風景區天馬山風景區

坐落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榜頭鎮天馬村,距縣城15公里,為南北走向,如一匹昂首挺胸的天馬,故稱天馬山。“馬頭”有

一條形如繩狀的水溝,圍繞著山麓的周圍,中間有一座石橋,取名“鐵鎖橋”,說是用來牽制天馬。“馬尾”有兩塊田螺狀的巨石,據說為陰陽兩性,乃田螺精的化身,常去糟踏作物,被土地公上奏玉帝,玉帝鏇令雷公擊碎一塊,此後,另一塊田螺石再也不敢去糟踏作物了。這裡每逢天晴景清,山嵐蒸騰,水氣氤氳,山腰處處纏雲繞霧,遠觀山似天馬,若隱若現,猶如奮蹄騰空之勢,因而有“天馬晴嵐”之雅稱,為莆田廿四景之一。

天馬山山上建有古寨,其基寬闊,門樞孔有小缽子大,方圓有數里。這裡地勢險要,只有一條羊腸小道可通,為藏龍臥虎之處。相傳宋時陳同濟於此落草,後被楊文廣所破。又說黃石有個叫李毓,在此築起山寨,壘起城牆,稱王稱霸,顯赫一時。山寨有一參天大樹,人稱“晴嵐樹”,又稱“通天松”。山寨被雲霧湮沒,若隱若現,變幻莫側。有一年秋天,朝廷令一武元吳浩率兵攻打天馬山寨,用火燒毀周圍的草木,霧氣化解,山寨便顯出真相。雙方短兵相接,殊死搏鬥,吳浩敵不過李毓而退卻。幾年後,朝廷又派遣一大將攻打山寨,李毓寡不敵眾,逃離了天馬寨。

山上有明御史朱浙所建的“天馬山房”讀書處和他書寫的“忘歸”石刻及他的墓道。據說,天馬山的半腰有座古寺,周圍樹木蒼蘢,環境幽靜,是讀書的好處所。明嘉靖年間,塘下有個朱浙的書生,自幼聰穎好學,每天很早就來到寺旁擇處讀書,一日三餐托寺僧代炊,並同寺僧成了至交,有時讀書忘了時刻,便在寺中過夜。一天,塘下和附近幾個村莊聯合出遊,幾十里方圓,幾十台戲同時演出,大燈、大旗、大鑼、大鼓、十音、八樂、旱船、馬隊、妝架……隊伍長達幾里。朋友們到處找他,找了半天都不見他的影子。原來他坐在寺旁的一塊巨石下靜心讀書。由於他刻苦攻讀,終於登上進士榜,當上左都御史。他出任御書後,趁一次巡視閩粵的機會,回鄉省親,並特地來到天馬寺重遊少年讀書的地方,興致百倍,揮筆在寺旁大石上寫了“忘歸”二字。從此,這石就被人們稱為“忘歸石”。

登上天馬山巔,那浩瀚壯觀的興化灣、平海灣和湄洲灣以及莆地的秀景盡在眼下。現天馬山上喬木參天,綠樹成蔭,與壺峰、九華諸山遙遙相望,爭雄比美。在周圍平原和臨近“土海”的陪伴下,將再展現出天馬的雄姿!

頗為世人矚目的天馬寺,屹立於久享仙遊四大景之一盛譽的天馬山之上,在其懸崖峭壁呵護之下,天馬寺與其泉瀑爭流、松竹掩映為伴,相邀日月、歡洽雲霞而閱盡春秋。論其隸屬乃係古之折桂里昆頭鄉即今之榜頭鎮上昆村境內。此處與縣城僅十多公里之遙,與東鄉之大柿山、何嶺關、九仙山挽臂摩肩而毗連。其山下有依傍木蘭溪東岸之通往莆田市的“瀨榜路”穿境而過。天馬山素來以山險峰奇,巍峨雄峻,氣勢磅礴,直插雲霄聞名於世。天馬山寺周遭素以天馬、雙兔、天梯、鰲柱、海日等五峰與其鼎湖、丹室、龍首、藥槽、雲門、天津、松關等七漈瀑布聞名遐邇。其峰高尤以突兀陡立領袖群倫,能望海上日出之海日峰為最;其漈奇尤以寺右側“水雲鄉”後山之飛泉鳴瀑或如飛珠濺玉、凌空曼舞,或如銀河裂岸、轟然而下之天津漈為最。然而,其景之奇莫過於天梯斜掛於懸崖峭壁之上,令人自下而上傍崖臨澗、絕壁摩空,頗覺陡然穿行於雲天之間,既懷岌岌可危之心悸,又具登高望遠之豪情!

此處早在宋代即有古昆頭鄉先民被南宋末代皇帝封為“東坡王”陳基的祖先,因得九仙異夢之開悟,為解除民間疾苦,遂立志仗義疏財、積德行善,在選址於水雲鄉與藥槽之間,建造避雨攬勝之“月華閣”,草創修道煉丹之製藥房,以其周遭飛瀑甘泉、琪花瑤草與其天生“藥槽”之得天獨厚而擅勝,幾經曲折,終於九轉成丹,得以濟世利民,深得百姓感恩戴德。至今尤有“驚風散”經民間發掘,由信士奉獻出當年祖傳秘方,治病救人功德無量而傳為佳話。天馬寺後峰巒起伏、山崗疊架之處,掩藏有幽深莫測之“鱸鰻洞”。此洞自古不但有其:洞上通羊山頂峰下達木蘭溪底,內有修煉千年的鱸鰻精,曾爬至洋山吃人家田裡韭菜;且有“金紡車” “蛭蛦被”等神奇傳說,而且是宋代“東坡王”率領抗擊元朝侵略軍之埋伏隱庇之所與其撤退逃亡通道,更是其解放前老區地下革命藏身之地。此處不但傳有宋朝蔡襄的孫子,南宋禮部尚書,一代文學家、大詞人蔡伸游天馬登月華閣時,即興一氣呵成四首浣溪沙詞的風騷韻事,更有其丞相陸秀夫,追隨護駕皇帝趙昺來到天馬山麓,當時作為已屆耄耋之年的富豪儒士陳基,在國難當頭之際,毅然不惜身家性命,捐獻巨款招兵買馬組織義軍,在此與塘坡宮一帶,為其扶宋猛烈抗擊元朝侵略軍之防禦陣地。因此而被皇帝御賜陳基由“東坡侯”而累封為“東坡王”,並御賜其住宅為“東坡王宮”。其時天馬山上所有建築,皆因其元代蒙族統治視反抗者為仇敵,遭其報復劫殺而毀於一旦。而今該宮舊址與宋代石獅猶存,政府列入“文物保護單位”,以至於該宮被視作“抗元行宮”與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天馬山風景區天馬山風景區

至於作為歷史上能為之發揚光大,使其為仙、佛、菩薩並祀於天馬寺者,當歸功於古代折桂里雲莊村竹莊人王君家祿(字寵策,號劍洲,邑廩生)。王君系宋熙寧進士元祐名臣、監察御史王回第十四代裔孫,明保定府經歷王文燁之孫,為明朝一代名臣鄭瑞星之女婿。據云莊王氏族譜載:劍洲“公性不喜塵氛”,“一日遇異人(傳說系九鯉湖九仙所化)授以丹術,逐產生來此參禪悟道之念;以至後王先生果然攜妻鄭氏於明朝萬曆年間在天馬山建造寺廟隱居修煉(從其近段時間出土之應為王君其手書之三一教九序氣功方塊磚瓦照片考察,應該為其內容重要),以至於功業無量,修成正果,被後人尊為一代祖師。至今寺右深澗中兀立著的一塊巨石摩面上,王君當年手勒“雲房如有約”五個字,仍清晰可辨,引人注目。雖然經過數百年之世事滄桑,以上明代所造

之建築群,除聚仙橋外,其他早已幾經焚毀,古蹟幾乎難以尋覓。然而,其王君家錄夫婦當年那領風氣之先的艱苦創業精神,將永遠為後人所景仰與效法!此次,重修、拓建九仙宮時,因此而特開闢第一層為其祖師殿,以讓後人世世代代為之緬懷祭祀。

廣東景點

廣東省信宜市天馬山

位於廣東信宜市北界鎮旺將村委會的西南邊,距市區40多公里,是近段時間才開闢以“大自然、真山水、純生態”為特點的新旅遊景區。並以湖光山色、古樹老藤、溪流飛瀑、怪石奇立、高山草原、苗寨遺址之景點吸引遊客。信宜人稱這裡是“香格里拉”、“世外桃源”。2007年被廣東省評為最美麗的鄉村之一,列為國家AAA級景點。

信宜天馬山信宜天馬山

天馬山景區主要是由一條長4公里從西往東流向的峽谷及兩岸青山切合而成,總面積近6平方公里。山下有一座稱為“天湖”的水庫,像鑲嵌在青山裡的一面明鏡。從水庫邊下去是一道峽谷,中有一條溪河,水流湍急,九曲十灣,河中怪石嶙峋,鬼斧神工,石鎖、石門、石貓、石狗,貌合神奇。一個個天然深潭,清澈見底,魚蝦戲游。兩岸懸崖峭壁,古樹古藤,葉茂花香,飛離走獸,時隱時觀。蝴蝶雙飛瀑在深山密林的峽谷之中,兩條溪流從山的左右兩邊傾瀉而下,遠遠看去,酷似一個飛舞的蝴蝶。左邊瀑布如涓涓細流,沿著石壁沖瀉入池,猶如一匹長長的白綾。右邊是一條急湍的溪流,從高38米石壁上傾注而下,半壁之中與一石頭相撞,分散濺落在碧綠的池中。幽谷叢林中的地板田梯級瀑布群,呈多級下跌狀,瀑布兩旁的崖壁上長滿繁茂清脆的樹木。瀑布叢林木間穿流下瀉,形成了少見的“森林瀑布”奇觀;有的瀑布緊依崖壁,蜿蜒曲折,時斷時續;有的懸空而下,如水簾垂下,遠看宛如—掛白玉簾高懸於天際,近看又似萬斛珠璣,凌空抖落。

深谷上段是一座天然的森林公園,古樹野花品種繁多,珍稀樹種有雞毛松、觀光木、紅花荷、桫欏、人頭蕨、傘花本、八角、半楓莆、艾波楓、勾桁、火力楠、豬籠杉等近百種,其中有—片面積500畝的八角林,四季翠綠,香飄數里。走進遮蔭閉日的林間,無蚊蟲咬之憂,呼吸濃香空氣,令人七竅開通,提神醒腦,這裡治療鼻炎絕好去處。山邊還有不少砂仁、巴戟、杜仲、山姜、當歸、三杈苦、大朗傘、勾藤等名貴藥材,林間有山豬、黃猄、果狸、箭豬、穿山甲、山龜、毛雞等野生珍禽。形成了滿目皆翠的綠色世界,據測,景區內每立方厘米擁有10萬個負氧離子,是一個天然的大氧吧。置身其中,給人以“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感受。森林公園上方有一個小山垌,一川平地,豁然開朗,三面環山,有一個小村落,叫做“小瑤寨”。可見梯田層層,果樹成排。這裡曾是瑤人聚居地方,留下古城牆,古堡遺址。更是日本兵敗西逃,遭我軍民襲擊、損失慘重的地方,留下許多智斗日本兵的美麗動聽的故事。

此地舉目縱觀,但見峰的四面,青藤綠樹,參差技拂。清清的山風自下吹上,聲韻呼啦,搖動懸崖。再往遠處望,座座青山,綠色蒼蒼,一卷卷山水畫卷盡收眼底:那些田園村點,如織似錦,山溪已變成了一條飄帶,悠悠揚揚地飄然而去;至於原先在平地上覺得危峨的那些千峰萬嶂,眼下已如盆景石了。春季,這裡陰晴多變,一會兒不知哪裡來的浮雲,堆在腳下,涌涌動動的似把峰和人都浮托起來。正在疑惑間,雲堆又悄悄逝去,天宇和青山一片曠然,眼下又恢復了原來的景象。這瞬間的變幻,真讓人享受了一次上天下地的樂趣呢。

從這個“小瑤寨”再往上行一二個小時就是天馬山主峰勾髻山,海拔1080米。天馬山峰的峰巒分主峰和邊峰,似一朵盛開的木棉花,邊峰是花瓣,主峰是花蕊。“花瓣”與“花蕊”之間,有深奧的溶斗,使主峰形成千仞之高的絕壁危崖。崖壁的岩溶、石葵、青藤、野樹,懸崖貼壁,離奇古怪。在海拔600米以上是—片風景秀麗的高山草原,這裡土壤肥沃,綠草如茵,涼風習習,空氣清新。在那裡,大有“一覽眾山小”之感,令人境界高遠,心曠神怡。

天馬山生態旅遊區將建設九大項目,包括服務中心、自然山水區、山泉浴場區、苗瑤山寨區、生態休閒度假區、萬壽宮區、世界名將區、草原遊牧區、粵西鄉土文化生態博物館等。在天馬山,還可以坐古老牛車,一路鈴聲一路游,悠哉游哉。還有苗族迎賓歌舞、竹竿舞、踏腳舞,多耶舞、斗馬等娛樂項目。(見題圖)

浙江景點

浙江省遂昌縣天馬山

在浙江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遂昌縣焦灘鄉獨山村旁有一座山,名叫天馬山,孤峰獨峙在烏溪江邊,風景幽雅,古蹟遍布,又因明代偉大的戲劇家、文學家湯顯祖一首《赤壁望浦城》詩而聞名遐邇。

天馬山山道邊儘是翠竹茂林,綠海之中顯露出點點紅楓,上得山頂頓時進入了一個清新、明亮的天地。天是藍的,山是青的,水是綠的,森林花草是明淨的,空氣都帶有絲絲甜味。從山頂俯瞰,獨山村盡收眼底。古老的獨山村有三條街道,東面兩條街已成廢墟,只有遺蹟可辨,慶幸的是現存葉氏宗祠門前的一條街保存尚好,由北往南,從葉氏宗祠到牌坊200多米長的街道兩旁,一派古色古香,人稱“明代一條街”。在山上依次遊玩棋盤石、武夷洞、仙梯石、鑽雲磴等景點。

在峰頂道路險峻的西面而下,一段段路面鋪築成不同的紋樣,景趣獨特,給人一種新鮮安全感。眼前竟是懸崖峭壁,而崖下則是清潭碧水。烏溪江邊寬闊的石壁平整如削,被譽之“小赤壁”,赤壁的南端有“棲靈岩”摩崖題刻。明萬曆年間,遂昌知縣湯顯祖與該村舉人葉澳結成莫逆之交,多次到獨山,登天馬山、游小赤壁,一路即景賦詩,寫有膾炙人口的《赤壁望浦城》詩:“棲靈岩下碧泉分,石戶天窗時出雲。夜踏仙梯滿霞氣,海光初映武夷君。”從小赤壁往南,沿江邊走,此時此刻山水相映,如臨仙境,我們又遊了石樓、石戶、石天窗、釣魚台和仙人濯足等景點。走出“仙境”又往回頭走,我們來到該縣文管會和湯顯祖研究會為紀念湯顯祖而新建的“遺愛亭”里,緬懷這位偉大的戲劇家和文學家。

走出“遺愛亭”,沿著山腳來到天馬山南端游南寨牆。此寨牆長約110米,頂部寬1.8米。臨天馬山一端有一涵洞,村中小溪自下流過烏溪江。沿溪一條大路,經寨牆而過,為此而建寨門、譙樓。門前半部石券構成,後部木構層樓,四柱抬梁結構。城牆開小窗,供觀察寨外。古有大門可關啟,以資守衛。據村里人介紹,北寨牆因前些年修築公路時被填毀,現僅存數米,寨門已蕩然不存。在天馬山南北兩端,沿烏溪江水流方向各築寨牆,與兩面山坡相接。牆寨體用石塊壘築高2至5米不等,似兩條巨龍伏於天馬山兩端,又似雙龍戲珠之狀,形成護衛獨山村的堅固屏障。

河北景點

秦皇島天馬山

天馬山位於秦皇島市撫寧縣城北十公里處,屬燕山余脈,海拔300米,因頂峰有巨石似雲中奔馬而得名。天馬山群山環抱,綠水繞流,山峰突兀勁秀,岩隙青松爭翠。石洞岩穴深淺有致,藏奇納險,奇峰怪石臥立不等,以物傳神。山間泉流琴韻,林深鳥語鶯歌。荊草叢生走狐穿兔,山花爛漫鬥豔爭芳。真是自然造就神仙境,天公繪就山水圖。

天馬山風景區天馬山風景區

公元1579年,民族英雄戚繼光巡視邊防,途經天馬山,發現這裡土肥、水甜、泉清、峰秀,是個修練兵馬的好地方,便駐守於此。現還留有戚繼光和其部下黃孝感、傅光宅、孫仁、張臣題寫的

摩崖石刻,屬省級保護文物。

天馬山以文字摩崖最為著名,現存5幅題刻,皆出自明代將領之手。主峰的石門右側,鐫刻著“天馬山”3個蒼勁有力的大字,長寬1米有餘,落款是“定遠戚繼光題范陽張爵刻”。主峰上部西南的兩塊巨石上,鐫刻著兩行大字:右為“山河一覽”,上款“萬曆十一年冬十一月上浣詰”,下款“分守副總兵睢陽黃孝感書”;在為“天馬行空”,上款“萬曆十四年冬十月”,下款“聊城傅光宅書”。

主峰旁有丈余平台,平台東面,在十分險峻的橫空巨石下石屏上,鐫刻著“帶礪山河”4個大字,落款為“萬曆辛卯游擊將軍雲中孫仁提兵入關共副總兵官山西林桐閒暇共登臨天馬山眺覽勝景慢(漫)評古今題此”。繞道北上,穿過“劍洞”,在一塊屏帶般的高4丈、寬1.4丈的岩石上,鐫刻著楷體大字“海天在目”,上款“萬曆十四年冬十月”,下款“關中張臣書,上谷解一清刻”。該山文字摩崖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馬山景區巨石疊砌、洞穴眾多,有“猴兒望海”、“旱海”、“晾甲山”、“拴馬樁”、“仙居洞府”、“燕子翻身”等景觀,此外還有廟宇“玄真觀”,巧奪天工的“鍾架”,神密莫測的“銅井”,飄渺雲端的“點將台”,令人神馳遐想的“戚公亭”,威武的戚繼光塑像,形如飄帶的588級台階,蒼松翠柏相連的“天馬山山門”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天馬湖坐落在天馬山角下,湖區山清水秀,綠樹成蔭,是您消暑之勝地,有“人間瑤池”之美譽。是人們出遊觀光的好地方。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